研究核磁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研究核磁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

吴晓丽

大庆市第二医院  163461

摘要】目的 对核磁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7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5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与此同时分别用CT与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检查,综合对比结果分析核磁共振诊断应用效果。结果 对比发现核磁共振检查的脊柱转移瘤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核磁共振检出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十分接近(P>0.05)。结论 用核磁共振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提高脊柱转移情况诊断效率,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更好的帮助医生对肿瘤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尽早发现肿瘤转移,促使临床治疗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临床诊断效果;核磁共振;脊柱转移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RI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spinal metastases.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spinal metastas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20 to January 2022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taken as the gold standar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MRI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were comprehensively compared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RI diagnosis.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spinal metastases by 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CT (P < 0.05). The results of MRI were very close to those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with MRI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spinal metastasis. MRI can better help doctors judge the condition of tumor patients, find tumor metastasi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clinical diagnosis effect;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inal metastasis

当前肿瘤疾病仍然是导致机体死亡最常见的病症,恶性肿瘤疾病治愈率极低,最好的肿瘤疾病控制方法就是提前做好诊断工作,尽早发现恶性肿瘤并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1】。恶性肿瘤发展到后期,极大概率会发生骨转移现象,其中脊柱转移瘤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脊柱恶性肿瘤出现骨转移的概率较高,当骨转移发生以后,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为了减少肿瘤转移危害,必须做好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工作【2】。临床上常见的实验室检测工具包括X线、CT以及MRI等,其中MRI具有高分辨率与高敏感性的特点,为提高我院脊柱转移瘤诊断准确性,避免脊柱转移瘤患者疾病治疗延误,现以CT检查为对比对象,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意义,研究过程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50例,均为我院在2020年7月到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定为脊柱转移瘤,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知情且已经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合并有不良精神性症状的患者。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9-75岁,均龄60.25±6.23岁。肿瘤疾病分型情况:胃癌15例,乳腺癌5例,肝癌20例,前列腺癌10例。

1.2方法

1.2.1 CT检查

使用美观GE 4排螺旋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位置为患者脊椎骨以及原发肿瘤部位。参数:层厚4-8mm,螺距1.0-1.5mm,视野180mm。借助骨窗和软组织窗呈现图像。

1.2.2 核磁共振

使用美国GE 1.5T 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患者矢状位T1与T2处,发现病变后实施加强扫描。

1.3 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检出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分析的工具,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t值为组间数据比较情况的检验指标,计数资料为“率”,x²检验组间具备差异性时,说明比较结果有比较意义(P<0.05)。

2结果

病理检测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溶骨性转移共20例,成骨性转移者25例,混合型转移5例,CT检查结果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对比发现,核磁共振与病理检测结果更为接近,说明核磁共振检出率高于CT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性明显,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检出率对比(n,%)

分组

例数

溶骨性转移

成骨性转移

混合型转移

检出率对比

MRI检查

50

19

25

5

49(98.00)

CT检查

50

19

20

3

42(84.00)

5.983

P

0.014

3讨论

CT与核磁共振检测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两者临床应用均较广,且总体上来看,MRI的检测优势要更明显。首先,从切面像检测角度上来看,CT检查只能显示出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层面上的图像,成像角度较为单一,而核磁共振检查则可以对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以及各种斜面进行多角度的呈现,因此相对来讲,核磁共振的漏诊率要更低一些【3】。再者,从分辨率上进行对比,核磁共振的分辨率要显著高于CT检查,这意味着检测员在用核磁共振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时,能够得到更清晰的图像,检测过程中也不会出现骨性伪影,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图像不清晰导致的漏诊与误诊。此外,核磁共振还具有低辐射的优势,安全性也更高一些。

本次研究中在用核磁共振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检查时,发现T1W1以及T2WI下的信号均普遍存在一定变化,前者表现为病灶处的信号减弱,后者能够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溶骨型转移表现为T2WI段信号的增强,而混合型的信号表现则具有不均性特征,成骨性转移则表现为信号的减弱。跳跃性也是脊椎转移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的特征,且一般认为跳跃式分布现象为脊柱转移瘤的主要特征。此外,经核磁共振检查还可以发现,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椎体形态与健康的椎体形态有明显差别,通常表现为楔形压缩性结构病变。此外,经核磁共振检查还可以发现脊柱骨转移患者还会存在附件受累情况,不过要注意的是,附件侵犯这一影像学表现并不绝对。CT检查应用于脊柱转移瘤检查虽然同样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作用,不过受限于CT检查的检查范围,CT诊断准确率也受到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证实。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高分辨率、多角度成像的优势使得其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发挥较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增繁.研究核磁共振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11).160-161.

[2]吴伯林.核磁共振在脊柱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8,(35).176-178.

[3]蒋伟,靳冬梅,曹斌.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J].医学信息.2015,(29).25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