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徐束萍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医院 急诊科  福建漳州  363122

摘 要:目的 探究急诊护理中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室展开样本抽查,共计选入急诊患者案例100例(2019年2月-2021年1月期间入院),以实施急诊管理的时间为分界线,前期抽选患者50例作为常规组,后期抽选患者50例作为管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质量评分组间数据突出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组>常规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组间数据突出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组(8.00%)<常规组(18.00%)。结论急诊护理实践中有必要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提高科室护理服务工作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急诊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让患者和家属满意。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护理质量;护理风险事件

引 言:

危急重症患者是急诊患者接收的主要对象,这部分患者在急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复杂、疾病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为减少护理缺陷要求急诊科室强化风险管理,积极防范风险因素,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急救的过程中,风险管理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预估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减少护理损伤,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疾病预后提供有力条件。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急诊科室临床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对比统计实验数据的方式验证风险管理实施的必要性,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管理组:3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发病时间1h-20h,平均(10.25±3.33)h;10-85岁,平均(52.36±8.25)岁。

对照组:21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发病时间2h-17h,平均(8.52±4.02)h;8-80岁,平均(60.12±7.20)岁。

统计学软件参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确定在患者性别、发病时间以及患者年龄等资料对比中差异检测结果均衡性突出(P>0.05),分组实验可行。

1.2方法

常规组急诊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

管理组急诊患者护理期间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流程如下: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负责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所有成分为6组,并确定每组的组长,由护士长、小组长共同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摸底,并根据摸底结果、岗位职能,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1]。护士长与小组组长、组员协同完成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任务。定期组织小组会议针对上周的护理缺陷和处理措施展开通报,科室人员共同参与分析科室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在后续的护理工作中具体实施。

(2)健全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参考急诊科室护理工作流程、需求,由护士长组织6名责任小组组长参与讨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方案,包括急救物品管理制度、患者护理制度、仪器维修制度、护送制度、查对制度等。制定预案流程,包括护理缺陷、差错制度等[2]。科学评估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对患者及其家属在院期间的危险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利用集体示范、个别讲解的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常见护理风险因素,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风险防范任务,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安全评估结果显示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为其悬挂提醒标识,并在交接班环节强调风险管理要点;如遇家属和患者不配合,交由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处理。

(3)强化培训。定期组织急诊护理专项培训活动,针对急诊科室常见的医疗纠纷有关的法律法规展开培训,让科室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急诊护理风险内容,掌握风险评估、识别与管理的基本方法,树立风险方法意识,提高岗位责任感,针对护理风险事件的评估、处理措施展开培训,要求全员掌握常见急诊医疗事故的防范方法。宣传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要求护理人员转变传统的护理服务思想,多运用人性化护理措施,改善服务态度,比如护理操作前告知患者和家属操作目的和方法,最大限度争取患者与家属的理解,注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护理操作中对于急救药品和设备以及常规护理操作要细致、规范,科室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态度、安全管理情况、护理文书书写情况、转送患者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药物核对、剂量指导、给药途径等方面的能力[3]

(4)建立分享制度。护理经验交流会议中,护理人员要积极分享急诊护理中已经发生的护理缺陷、不良护理事件,结合护理记录对发生原因、处理方法以及患者和家属的反映等内容展开具体阐述。小组长提前告知小组人员会议时间和主题,小组成员提前归纳、总结、整理护理工作记录,提出建议和看法。护士长每月都要集中收集一次总结性资料,整理成册,供科室人员学习。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质量评分组间数据突出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组>常规组。

表1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统计结果(±s,分)

组别

例数

常规护理

患者管理

风险评估

应急能力

管理组

50

97.26±3.91

96.35±4.97

93.56±3.29

94.37±7.20

常规组

50

89.26±4.30

83.25±3.24

82.58±4.77

86.65±4.60

t

-

18.321

14.452

9.696

9.357

P

-

<0.05

<0.05

<0.05

<0.05

2.2护理风险情况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组间数据突出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组(8.00%)<常规组(18.00%)。

表2两组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统计结果(±s,分)

组别

例数

操作失误

无菌操作执行不到位

出血感染

医嘱错误执行

总计

管理组

50

2(4.00)

1(2.00)

1(2.00)

0

8.00%

常规组

50

3(6.00)

3(6.00)

2(4.00)

1(2.00)

18.00%

t

-

-

-

-

-

3.846

P

-

-

-

-

-

<0.05

3讨论

基于急诊科室接诊患者群体的特点,决定科室护理风险高,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才能够及时洞察护理风险因素,与医生强化配合,提高急诊救治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4]。面对急诊救护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以及其它风险因素,要及时查明原因,降低风险事件再出现的几率。

本实验结合我科室护理工作实况,对急诊护理风险发生因素做出如下总结:

其一,工作特点。科室接受危急重症患者较多,且患者病情变化快,不可预见性的特征突出[5];患者和家属情绪状态多数不良,对急救效果期待过高,很容易发生护患纠纷;其二,管理因素。急诊科护理人员承受的风险防控责任巨大,风险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会增加护理风险发生率;其三,医护人员因素。急诊科医护人员队伍流动性大,尤其是新进的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和医生的配合效果不佳,护理工作中常见失误操作、制度规范制定不到位等问题;其四,患者因素。部分急诊患者在急诊救护过程中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比较极端,依从性不高。

本实验中的管理组患者接受了护理风险管理服务,护理不良事件减少,护理质量评分。由此可见,面对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介入护理风险管理手段,才能够构建完善的急诊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2):2.

[2]叶良凤,区秀凤,蔡俊伟,等.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急诊护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1,34(03):3.

[3]靳庆荣.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0):2.

[4]叶庆荣,邵泽花.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8):4.

[5]郑晶.观察构建护理安全文化在规避急诊护理风险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