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脏腑渊源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黄帝内经》脏腑渊源刍议

李双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39;

摘要:脏腑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脏腑涵义的渊源对于理解脏腑学说尤为关键,通过梳理脏腑的本义和源流,揭示了脏腑是解剖知识的基础上,为了解释脏腑之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以及诊断、治疗的需要,采用了气血、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关键词:脏腑;阴阳;经络

纵观现行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涵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等,这些理论学说在现今基本融合在一起,一般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哲学理论,而脏腑经络学说则是涉及中医的诊断、生理病理、治疗的重要理论。目前中医临床中,有以阴阳学说为主者,有以五行学说为主者,更多的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主,而主要以脏腑为主,经络为辅[1]

如果我们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加以梳理,很明显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有着各自形成、发展、成熟的轨迹,自《黄帝内经》开始,这些理论学说就不断的在融合中发展、变化,最终经由后世,尤其是近现代的改造,形成我们见到的“中医”。

由于在《黄帝内经》以后,后世中医的不断充实、发展,形成诸多流派和学说,本文旨在对上述理论学说的构建过程置于《黄帝内经》的框架内,目前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主流认识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下限为东汉时期[2],据此会涉及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相关理论,本文着重脏腑学说的构建过程进行论述。

首先,从“脏腑”二字说起。

脏腑,本作“藏府”。“藏”为会意字,从艹,篆书形体像草,表示以草覆盖时不显露;从臧,臧是藏的本字,藏本义是指藏匿。《说文解字》云:“藏,匿也”。“府”,本义是指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3]。藏、府二字之本义都与收藏、藏匿相关。

应当说,在医学形成的早期,脏腑所指并不是特别固定。《素问·五脏别论》中就有:“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凡十一脏”,《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另一个明证可见《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腑……背者胸中之腑……腰者肾之腑……膝者筋之腑……骨者髓之腑……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其中脏、腑二字即可互换。

在《内经》中最常见的说法是以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六腑,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4],当然这其中还有比较特别的心包之配属脏腑问题。

本文文主要在于讨论脏腑理论的构建过程,首先在《内经》中明显可以看到两类脏腑。一类为血肉有形之实质脏腑,一类为以五行理论为架构之功能脏腑[5]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脑子里有一套“心肝脾肺肾”的西方解剖学的概念和认识,而心肝脾肺肾这些概念在西方解剖学传入以前,尤其在《黄帝内经》时期是确有所指的概念[6],即使不谈功能脏腑的概念,在早期的实质脏器概念时也是确有所指的,在西方解剖学概念传入中国时,翻译者必然要选取中国已然存在的概念进行对等的翻译,在这过程中肯定有对不上的地方,比如与消化相关的《内经》当中的“脾”(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的早期实质脏器显然更应该对应西方解剖中“胰腺”(pancrease),而西方解剖中的“脾脏”(spleen)则没有可对应的翻译词语[7],而翻译成“脾”显然是对应错误。

应该说,《内经》中血肉有形之实质脏腑,显然是来自古人对身体的解剖认识。《灵枢·经水》中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其中《灵枢·平人绝谷》、《灵枢·肠胃》中详细记载了从唇至胃、小肠、回肠、广肠之整个消化道,与西方解剖认知基本一致。至于心肝脾肺肾的认知,必然也有着对身体解剖形态和结构认识,在《灵枢·本脏》中先总说五脏六腑的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长短、厚薄、结直、缓急,明显是对五脏六腑实体的形态、大小、位置、质地等描述,正如“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在这之后,又详细分论了每一脏、每一腑因为形态、大小、位置、质地等不正常导致的善恶吉凶,比如“心高则满于肺中”、“肺下则逼贲迫肝”、“肝大则逼胃迫咽”、“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肾下则腰尻痛”等等,明显是对五脏六腑实体之描述。

如果仅仅是对五脏六腑实质形态的论述,限于当时技术水平的影响,古人没能继续进一步继续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更无法像现代一样在分子、细胞等水平进行观察。显然咱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责备古人,古人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到极致。

古人在一定的解剖基础上,自然要对脏腑的功能进行认识,因为这涉及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解释等等方面。在《内经·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该卷所论为脏腑总体功能的概述,应该说是《内经》中的主流观点。

涉及到早期具体各脏腑的功能,基于六腑的结构、功能更为单一、直接,古人认识亦多趋于统一。而对于心肝脾肺肾来说,因为各个脏腑功能相差较大,虽然有很多基于结构进行的功能描述,但是比较多的采用了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解说。具体来说,是在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解剖知识的基础上,为了解释脏腑之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相互联系以及诊断、治疗的需要,古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身体和疾病观,采用了气血、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如果从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医学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也受到当时古人对世界的思考模式的影响,可以说中医学正是古人哲学思考应用在人体上一个典型的体现。这些哲学思考方式包括较早形成的天人相应观、阴阳学说,以及稍晚形成的五行学说等等,与其说是哲学思考方式,不如说是认识、理解世界的思维方法。

[1]张建斌. 从表述形式探讨《灵枢·经脉》成书和经络理论完善的过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3):4.

[2][孙非. 《黄帝内经》年代学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许慎撰.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张维波, 王燕平, 李宏彦. 《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解析[J]. 针刺研究, 2018, 43(7):6.

[5]张效霞. 中医脏腑学说的文献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2.

[6][李宝卿. 中西医心肝脾肺肾的解剖学比较与初探[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5.

[7]周东浩, 刘光.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J].  2021(2019-2):21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