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9
/ 2

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

曲淑平,董善杰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王府站镇卫生院,吉林前郭,138000

摘要:目的:对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间,选取90例于本镇卫生院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5,综合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可见显著差异(P<0.05);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护理中,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护理方法;效果

乡镇卫生院以满足乡镇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主要宗旨,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1]。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患者,住院率较低,多在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使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但是由于乡镇卫生院各项基础设施以及人员专业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的静脉输液护理中会出现一系列不良事件,影响患者的治疗[2]。因此在乡镇卫生院门诊输液过程中,应当加强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本文对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究分析,现将所得报告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间,于本镇卫生院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中选取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22,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46岁,平均年龄(63.5±4.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4:21,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47岁,平均年龄(64.5±3.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无禁忌症,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资源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严重过敏史、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不良反应监测等。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具体实施方法包含以下几点:

1.2.1健康宣教

患者在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时,首先护理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静脉输液的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认知,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并在每个季度进行制定卫生教育专栏,也可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向乡镇居民进行科普,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顺利展开。

1.2.2穿刺技术护理

护理人员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特别针对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及各器官功能下降,血管变薄,穿刺失败概率明显增加。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掌握静脉穿刺的要点和技巧,确保一次穿刺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2.3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拔针不及时等情况过于担忧,而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其不必过分的担忧,并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定时巡视,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并及时更换药物。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当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在此期间,应当由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陪伴和安抚,使恐惧、紧张等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1.2.4输液中护理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也随之下降,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当加强巡视,根据治疗的需求,对滴速以及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并告知患者不可自行调节滴速,避免出现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计数资料(n/%)采取x²检验,P<0.05时,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如下表: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组别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n=45)

23(51.11)

10(22.22)

12(26.67)

33(73.33)

观察组(n=45)

30(66.67)

12(26.67)

3(6.67)

42(93.33)

-

-

-

6.4800

P

-

-

-

0.0109

2.2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数据如下: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n/%)

组别

穿刺失败

体液外渗

疼痛

发生率

对照组(n=45)

6(13.33)

5(11.11)

4(8.89)

15(33.33)

观察组(n=45)

1(2.22)

1(2.22)

1(2.22)

3(6.67)

-

-

-

10.0000

P

-

-

-

0.0015

3讨论

乡镇卫生院所接收的患者多是慢性疾病或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病症较轻,通过输液治疗后可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3]。因而乡镇卫生院重症患者较少,门诊静脉输液患者较多。在临床上,静脉输液是最常见、应用范围最广的给药途径,能够使药物快速被机体吸收,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4]。但是在乡镇卫生院中,由于其基础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会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而引发医疗纠纷。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常规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等,在护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服务,因此应当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给予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强化操作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护理人员应当反应迅速,冷静地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有所升高,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在乡镇卫生院,在对患者进行门诊静脉输液时,应当加强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满与质疑,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不必要纠纷的产生,从而提升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美仙.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2):227-228.

[2]田如秀.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J].饮食保健,2018,5(16):123-124.

[3]肖菊秀.对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J].饮食保健,2020,7(3):123-124.

[4]刘莉花.对在乡镇卫生院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93-94.

[5]田如秀.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J]. 保健文汇,2016(11):110.

[6]赵立荣.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效果[J]. 健康必读,2018(2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