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产业结构调整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双循环格局下产业结构调整探究

庞艳梅

河东区发展和改革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国家经济运行格局的客观需要。如何在双循环格局下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双循环格局下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产业结构;调整

1 双循环相关概念

新冠疫情大流行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全球产业链面临断链以及脱钩的困境,为完善国内产业链、充分开发国内市场,摆脱产业链与整个经济对外依赖性过高的状态,解决国内产业链不完整、国内市场开发不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强化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主体性,我国提出要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改变了原本建立在简单的供给和消费一般均衡关系基础上、以GDP为指标和目标的平面、单向度的经济结构,转向以质量和数量的共同增长为目标的立体结构。 在之前以出口导向为主、开放层次低、国内产业链完整性较差的经济格局中,往往以供给侧为重心,忽视了国内需求侧。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进口产品的数量多意味着国内的产业未能生产出足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果能自己生产之前进口的产品,不仅能够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防止外汇贬值国内通胀的风险,进而通过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国内需求侧的重要性得以突显(钱学锋等,2021)。

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

2.1 调整、变动方向

1)从工业化进程角度分析;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化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内部结构发生改变,“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逐渐被取代,产业向着精细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2)从产业内部变化角度分析;从各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内部经历了“粗放式-集约型-生态化”的转变,第二产业则实现了“轻工业-重工业-技术性产业”的转变。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是第二产业顺应时代要求的内部革新,第三产业则顺应时代需求由传统、单一的服务业向多元化进一步发展。

2.2 可行路径

1)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具有相似产业性质、生产同类产品或上下游产品的企业高度密集的集中在某一地理区域,集中地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的过程,其结果是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服务的高度专业化、产业结构更快的转型升级及更高的“规模经济”。在产业集聚初期,企业间为争夺较多利益,生产要素和能源的利用率低下,资源能耗将大大削弱经济效益,当企业集聚形成一定规模,企业间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与工业链,产品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加(万伦来,2020),进而经济效益将得到显著提升。

2)产业融合。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是产业融合的核心,是产业融合的“黏合剂”与“催化剂”。产业融合通过先进的技术,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渗透传统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的技术及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加强各产业间的核心竞争力。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等特点,能够生产出适应当代市场需求的新兴产品,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产业、自然、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耦合优化,要求我们在产业发展中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存在的问题

1)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近些年来,产能过剩、高精尖产品供应不足是我国生产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低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及传统的模式使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缓慢;工业方面,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调整,虽然工业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产能严重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及贡献率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创新优势。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对产业升级路径优化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首先,科学技术能够直接推动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我国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引进和吸收外来技术,加以提炼消化,形成自己的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产业链的运行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及效率,同时节约了成本。科技发展加速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设备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大大激发了产业生产的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不仅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更能让我国产业处于双循环中的领先地位。 其次,科学技术通过影响生产和消费方式,间接影响产业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部分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劳动生产率,进一步生产出高质量、高效率、有竞争力的先进产品。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先进的产品,同时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改变。消费需求的升级会随着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断提高,受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较快的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3)产业集聚与融合程度不高,联动效应较小。当前,我国许多产业分散程度较高,各产业间缺乏专业的分工协作能力,产业发展存在较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受区域屏障的限制,地区间各产业交流融合较少,缺少产业链的上下游联系与企业间的合作,不利于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度化转变。

3.2 原因分析

1)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浪费严重。我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加之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使我国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最终带来的是“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显然经济的增长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

2)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当前,我国倡导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但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这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又一巨大难题。另外,政策制定的滞后性以及经济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因素。

4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升级路径需要从技术、市场、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从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两个角度对我国产业升级方向进行指引,为我国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业升级路径选择提供参考。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应注重持续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力,打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关键环节。加大第二产业内部变革,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综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多元化的服务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同时,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新技术渗透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创造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另外,制度保障与政策扶持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扶持和社会服务等方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丹,田立新.基于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3):131-139.

[2]干春晖,余典范,余红心.市场调节、结构失衡与产业结构升级[J].当代经济科学,2020,42(01):98-107.

[3]付晨玉,杨艳琳.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03):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