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钟林平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325006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产方式也逐步完善。稻鸭共生生产模式成为一项领先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指导广大农户科学有效地种植栽培。本文介绍了稻鸭共生生产模式的基本技术要领,并论述了生产模式的内涵与效益的提升。

关键字:绿色农业;稻鸭共生;生产技术;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农村政府也在不断改进农村生产方式。如今,农村循环经济已形成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相对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产品的经济效益,更科学地达到了政府指导农户开展种养活动的目的,也奠定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石。

1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要点

1.1水稻品种选择

稻鸭共生水稻种植,应选用株高中等、株型分散、秆叶壮、分蘖力好、耐热性高的优良水稻种。选用的水稻品种也要严格检疫,防止水稻受到病菌侵害,造成水稻秧苗大面积感染。播种前一个月,先将种子晒干,经处理后再将水稻种子用饱和盐水浸渍后,挑出不适应播种条件的种子。

1.2施肥播种

在翻耕播种地前,每亩稻田采用全部腐熟的猪粪作底肥,再结合现代整地技术每亩施用适量的钙镁磷肥和拌碳酸氢铵作面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全国各地的气象环境要求确定最适宜的种植时间,全面推广机械插秧、集中育供秧,并采取水育旱管的育秧方法。

1.3鸭苗选择

选用鸭苗时,必须考虑鸭类的日常活动,而不会干扰水稻苗的正常生长发育。鸭子苗的个体一般较小,并且灵敏,驱虫、锄草快、浑水效果好,但同时要求鸭子类抗水力能力强,能在水田内长时间活动;二是考虑鸭子产品上市的经济性因素,如养殖年龄、上市重量、价格等。一般情况下,开始孵化的日期都要按照水稻秧苗的种植日期来决定,没有孵化条件的种植户也应当按照种植日期进行购买鸭苗。在买小鸭之前,要明确订购日期、种类和金额,以保证小鸭的质量。在育雏作业中,若育雏次数比较多,可以在鹅舍里专门围上一小块保温材料作为小温室,使用煤炉或取暖器加温鸭蛋。在小温室的地板上还可放稻草,在上面也可悬挂一个小红外线灯,为鸭蛋的孵化供给热能。而若是小群养殖,则只需选择一个气密性较好的大纸箱,加一个碎木屑或稻草,如果热能不足,即可在里面悬挂上一个小红外线灯。要留出一些空隙,好让小鸭子伸出头来取食和喝水。如果是育雏房,气温一定要维持在二十八℃。而育雏房内可以挂个温度计,随时监视气温变动,以确保顺利育成。

1.4鸭子饲养

当小鸭孵化后二十四小时内,人们为了给其饮水,可把刚孵化的小鸭子直接带到浅水池中,好让它自己生活一段时间。或者,可以选择直接把小鸭子喷温水,让它们互相喂食。如果鸭群较大,可以考虑利用饮水器在小鸭子出生后立即补给饮水。雏鸭在初次饮水后零点五小时左右,就可以饲喂。但因为雏鸭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弱,饲养应遵循少食多食的原则。培育约十分天后,每日投喂六次,之后每日投喂次数可减至四次。在每天饲喂之前,都要先用少许的清水把饲料完全弄湿,将饲喂时间保持在约十分钟之间,以免雏鸭食过多的饲料而导致消化不良。此后,可以依据鸭类的发育状况适当改变饲料的成分,尽量减少投喂数量。为提高鸭类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育成后的二周目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水分,甚至可在鸭舍里设置沙槽,供鸭类自己取食。

1.5稻鸭中前期管理

在把水稻移植进水田以前,要提前选定一个较高的地形用来建造鸭舍。鸭舍的出口方位要朝向田埂及路边观测地,以方便工作人员随时看到鸭群情况,并处置突发状况,在鸭舍的上方也要覆盖隔热层,在四周还要利用钢筋网构筑起围墙,以防止鸭类的天敌入侵鸭舍以及鸭子逃跑。水稻在定植之前必须先一次施足肥料,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和速效肥料居多,施肥量也应根据测土栽培施肥的成果决定,对稻田也尽可能达到不追肥,并以鸭类排泄物和已腐朽的绿肥作物种植居多。鸭类为水禽,其生活场所一定要有一定量的水份,以较浅水池为好。所以在水田中一定要保持有约五厘米深的水层,这样鸭类的脚掌就可以直接接触到表面的泥土,从而促进土层翻新,扩大土层孔隙,促进空气流通,从而达到疏松土层的目的。这一举动能够使水稻的根系接触到更多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了其繁殖速度。但水田里的水层要长期保持到水稻的成熟期,在鸭子长大收获之后才可更改浇水方法。秧苗定植二周左右后,挑选日龄约为20天-25天的雏鹅进行放养,在鸭子和稻田水提供充足的前提条件下,通常于当天中午放养。由于放养和圈养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在放养过程中,管理者要时时注意鸭类的生活情况,尤其是在放养的前数日,若管理方法不恰当,很有可能导致鸭群健康发生问题。在这时期,管理者可把用作饲料的谷粒撒入水田当中,借此来锻炼鸭群在水底搜寻食物的能力,为日后的除虫与锄草打下基础,如有其他意外的特殊情形,也应该及早调查病因而进行解决。一亩水田所能供养的家鸭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一般可以每亩放养鸭十五只。由于在播种初期,水田中并没有发现适当的野草和害虫,所以家鸭群中也并没有自行搜索到适当的食物,此时饲养员就需要在早晚给小鸭群各补充一种饲料。一般在将鸭群投入水田后的二周时间后,水田中开始慢慢产生害虫和杂草,即可将之用作鸭群的自然饲养,此时管理者可依据水田中害虫和杂草的繁殖状况而改变饲养的投放量甚至不投入饲养。在养殖步入中期时,由于鸭群的生长需要更多饲料,而水田里的野草和害虫又无法再给鸭群供给充足的食物,因此此时需要经常性地向水田里抛撒绿萍等水生植物补给鸭群生长所需要养分。

1.6后期管理

水稻的生长进入到尾期后,由于水稻内的营养物质较多,因此更容易引起大面积病害现象。但由于鸭群已步入了收获期,因此管理人员要适时察看稻苗状况,并适时采取药物措施加以防治和管理。此外,在稻米步入成长期后,为了确保水稻不能被鸭群取食,应该把鸭类全部赶出水田,并且要把水田里的水份排干,通过干湿相间的浇水方法,对其加以水分补充。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稻米根系的营养吸收能力。

1.7收获

稻鸭共生的收获日期,通常是根据稻苗与鸭群的生长条件,共同而定的。通常,由于鸭群的收获期会比稻米收获期要提前,在鸭群进入收获期之时,也可适当收获鸭类上市出售。另外,在稻田步入成熟期之时,还应及时把剩余的鸭群从水田中赶出去,以免鸭群因取食稻穗而干扰稻米生长。

2.稻鸭共生提升经济效益

(1)我国农业发展侧重点正日益向生态农业方向偏移,发展稻鸭共生生产模式必须适应当前农业发展需要,尽早进军这一领域才能取得更大利益。稻米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的售价长期徘徊于最低价位,使得稻米种植者的收入普遍较少,于是有不少人降低生产成本,选择采用大量除草剂或者采用过量肥料以增加单亩稻米的生产。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但稻鸭共生这一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这种问题。

(2)稻鸭共生,是基于生态原理设想出的一个农业生产模型。采用构建小型生态的方式,把水稻田与鸭群完美组合在一块,并有效利用双方环境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促进粮食产量的快速循环使用。这类生态模式,不但能够降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还可以降低除草剂等生化药剂对粮食的危害,使民众的饮食变得更为卫生健康,是适应当代社会生活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稻米栽培模式。

4结语

以传统种植业改革经验为基础,能够使本地村民包含经济效益在内的多种经济效益得以提高。通过采用稻鸭共生生产模式,还能够大幅缩短农户花费在选肥、施肥以及除草等系列项目上的资金,使其能够按照自己具体情况进行某些副业,从而扩大来源,从根本上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刘欣,王强盛,许国春.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90-96.

[2]万叶红.基于水稻机插秧的稻鸭共作技术要点及其应用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21(3):13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