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资源保护和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城市水资源保护和案例分析

谭,龙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摘要:我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快速,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都在增加,导致城市大部分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导致水资源分配竞争加剧。为此,必须确定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主要问题,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提高水资源保护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的社会。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水是保障人类和所有自然生物持续生存的基本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资源之一。在促进城市经济工农业持续生产、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都发挥了迫切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实际入手,分析城市水资源总量短缺的基本现状,阐述如何合理规划管理和有效利用城市水资源,为推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更有效的资源保障。

1  城市水资源现状

1.1 城市水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南部北方地区,可直接综合利用水得到的夏季水资源近年急剧减少,可直接综合利用水得到的冬季雨水最多,但仅有小部分雨水集中在夏季,导致其他部分缺水时段可以利用水发电资源严重出现短缺。由于南方北部地区夏季气候相对湿润,降雨量大于北方。此外,南方的长江河水上游资源比北方多。南方经常长期处于"内涝"缺水状态,南方和北方之间的江河水资源结构差异更加明显。

1.2 城市水资源严重污染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的饮用水和大型工业用水越来越多,河流逐渐受到污染。据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1]。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到河道中,这些污水中含有毒物质,污染环境的,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经食物链回到人们的餐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水必须完全处理,不经再加工处理直接将水排入河流,严重破坏河流的生态稳定性,削弱河流的自净排水能力。

1.3 城市污水治理未落到实处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发展进度较慢,故导致城市的水治理水平和程度也较为落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治理者都存在缺乏污水治理理念的现象,不仅在工业污水自身排放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源头禁止,在治理的过程中也存在有治理不到位的现象。

1.4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合理

我国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存在“东南多西北少”的不均匀特征,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布状况相应地也存在不均匀特征[3]。如果水、土地和人口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则会进一步加剧“人水矛盾”、“人地矛盾”,给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由于发达大中城市与其他发展中大型城市的平均人口比例之间存在严重双向差异,发达大中城市的人均需要用水量远远都要高于发展中城市。

2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2.1 资源整合和生态环境平衡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迫切需要,许多大型城市一些地方被明令禁止休耕开垦,导致整个城市上方地表上的城市植被利用数量大幅减少。城市水质指数可综合全面地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为我国不同经济圈、城市群和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排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4]。地表水对植被的利用数量大幅减少将直接就会导致整个城市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总量大幅减少,严重破坏整个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在水资源日趋严重的今天,水资源问题也变得层见迭出,尤其是地表水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限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5]。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城市将投入能源和资金来维持生态平衡,这不利于城市发展。

2.2 加强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我们不采取保护和管理措施,肆意使用和浪费,我们将没有水可供使用,生存将受到极大威胁。为了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为人类住区的稳定和城市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生产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实现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必须从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入手[6]

3 黑臭水体案例

以榆林市榆溪河为例,位于陕西省北部,全长106公里,流域面积 5530 平方公里,是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因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榆溪河流域出现水污染现象,呈现出从下游向上游、从干流向支流、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因河水黑臭严重,对周边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的开展,当地政府决定对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水质的同时,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3.1  形成原因

黑臭水体的形成,是大量有机物进入水体,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将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掉,导致水体缺氧。然后厌氧微生物繁殖,将有机物分解为黑臭物质,最终水体变黑变臭。黑臭水体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多种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包括外源污染、内源污染、水动力不足。

3.2 治理措施

针对外源污染引起的水体黑臭,首先应外源减排。①截污纳污,需要开挖管道,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②面源控制,采取生态护坡、初期雨水收集、截污沟等技术,消减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③直排污水原位处理,对直接排放的污水、轻度污染的地表水进行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进水体。

内源污染主要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底泥表层,当污染物质积累到一定量时,向上覆水中释放,底泥由污染物的“汇”转为“源”,内源污染引起的水体黑臭,以内源控制方案为主。一种是清淤疏浚,能快速降低水体中的内源污染负荷,缺点是施工中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且淤泥需要妥善处理。另一种是清理水体植物残体,例如落叶、水生植物和藻类,避免污染物累积,从而保护水质、改善水流动力。

3.3 补水活水净水

针对水动力不足引起的水体黑臭,可采取补水活水方案:① 区域性调水,用引流清洁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水系进行补水,加快污染物的输移、扩散速度,实现水质改善。该方案适用于半封闭性、缓流型和滞流型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②中水回用,城市污水和雨水经过有效处理,达到再生水水质要求后,排入水体中增加水体的流量和流速,适用于基流匮乏型的黑臭水体治理后,对水质进行长效保持。③水动力保持,采用工程措施提高水体流速,增强水体的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水质,适用于水体流速缓慢的封闭型水体。通过再生水补水活水技术恢复河道水生态,消除黑臭水体,实现长效保障措施[7]

4 结论

为加强城市水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应深入了解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合理分配利用局部城市地区水资源,制定管理总体规划。在利用立法上不断维护,在利用设备上不断改进,在利用行为上规范加强综合管理,在利用空间上综合进行管理总体规划,实现局部城市地区水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高能源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陆静超,赫然.我国发展城市水资源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6(03):102-106.

[2] 方冉.论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J].科技风,2019(02):123.

[3]金菊良,郦建强,吴成国,等.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进展[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06):47-60.

[4]王姗姗,张然,梁悦,等.城市水质指数法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22,14(01):67-71.

[5]王海峰.晋城市地表水污染及防治措施[J].绿色科技,2021,23(14):56-59.

[6]黄珞珈.城市水资源保护重在建立城市水权制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6):16-17.

[7]牟润芝,荆玉姝,毛凤妤.青岛张村河黑臭水体治理案例与启示[J].给水排水,2021,57(S2):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