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视角下景观空间的意境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8
/ 2

环境心理学视角下景观空间的意境营造

周书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来宾    546199

   摘要:意境与文化通常是紧密相连的,是场地精神的体现。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分析其与景观空间意境营造的内在联系,立足于空间使用者的心理角度,从空间知觉、空间认知、空间行为三个方面探讨景观空间意境的营造途径,为营造更好的空间意境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空间意境、营造途径

环境心理学通过观察人在环境刺激下的行为反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环境对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行为和心理需要。环境心理学强调特定条件下个体的行为特点,通过掌握这一过程提升交往空间环境质量,其最大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将人们对环境的偏好和行为活动,与设计相结合,从而揭示园林意境营造过程中的深层机制。

景观空间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也是地方标识化与公共化的展示方式。空间意境强调的是空间环境的精神属性,空间意境中的“意”是通过空间内活动的“人”才得以营造。在当前景观空间意境营造途径相关研究中,提出美学、文化、心理学是影响空间意境营造的主要因素,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从环境心理学出发研究空间意境营造是探讨特定思想对空间意境营造的影响和承载着特定思想的空间对游人的影响。

一、环境心理学理论与空间意境营造的关系

空间知觉与空间意境

人对空间的知觉感受来源于景观空间中的各种景观实体,是景观体验时最初的直接感受,对于空间“意”的感知最为直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感知来源于刺激,而刺激来源于环境,人通过感觉器官的传递来获得感知,知觉则是人的感觉体验,它受到我们自身已有的经验的影响,Willian Ittelson和Egon Brunswick和James J. Gibson提出个体知觉与行为的关系:(1)人们通过行动来获取环境中的信息(2)我们带着目标搜集信息(3)人们对物体和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布伦斯韦克的概率理论认为外界的环境知觉刺激可以分为远距离刺激和近距离刺激,远距离线索包括色彩、立体感、植物类型、水的存在、质朴性;近距离线索包括变化性、独特性和自然性,但是它们的知觉准确度因人而异。当把时间看成是环境知觉的一个变量时,那么知觉就可以分为运动知觉、知觉适应和对变化的知觉,其中知觉适应和对变化的知觉对环境行为学起着重要作用。

    人对于空间的感知通常是通过生理层面: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获得,我们对空间的感受通常是由我们的五感联觉产生的。人通过对空间中的各种要素的感知来共同构成对空间的最初认知,设计师通过多感官设计互相配合使人形成独特的景观体验。在营造沉浸式、情境式的空间时,运用人的感官在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对真实感的体验来构建一种心理意境。叶朗认为意境也可以通过意象行为来产生,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对物质实体的组织与体验者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引导行为的物质空间来激活人头脑中的某种意向。当我们用知觉去体验景观空间时,脑海中同样也会呈现出一个假想空间,它是由我们在空间内的知觉引发我们的记忆、情感、经验,从而影响我们对景观的体验,而这时候人在空间中就会产生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会形成某些行为倾向从而引发一些活动,而这些一系列的活动就是空间意境产生的诱导力。这种诱导力对空间意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是由感官触发的。2、空间由感官触发的活动是无意识的、自由的。3、人在特定物质空间中被感知材料诱导进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过往的经验被引发,形成一种空间意境。

空间认知与空间意境

认知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及事物间关系的过程。[3]人的认知包含了具象认知和抽象认知两个内容,人们在景观空间中的具象认知主要是对景观空间中的各种实体要素的认知,而本文中的抽象认知是人对空间所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认知。认知的对象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两类,本文将身处空间中的人和空间的设计者认定为认知主体,空间意境是具有某种可感知的特定“氛围”的物质与精神意向的结合。空间的各种物质构成要素组合成的空间意向作为认知客体,在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环境中的物质是具象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抽象的。李道增总结了五个环境图式要素:(1)中心和地点(2)方向与途径(3)地区与领域(4)要素间的相互作用(5)地点精神。这五个环境要素相互交替组合成空间韵律与意向节奏。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和它们构成的心理路径。

人对空间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人是空间意境营造的主要对象,个体在人文背景、年龄层次、社会地位、文化层次、性别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环境的感觉体验也有所不同,但是人性有诸多共同点,因此空间意境的营造是基于人性的共同点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从更易于识别的微观尺度入手,营造富于情感意义的空间。

空间行为与空间意境

环境心理学理论认为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外部的客观环境影响着空间中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也同样影响着周边的环境。从人的角度出发,活动空间可以分为个人空间、个人周边空间和公共空间。空间中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物质环境、行为与经验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空间范围越小,受环境的影响越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多个小型空间来强化空间意象,在空间中安排特定的活动也能够起到烘托空间氛围的作用,例如在景观空间中安排非物质文化活动能加强空间的地方文化意向,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给人以全方位立体化的空间意境体验。

2、从环境行为学理论探讨景观空间意境营造途径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可以基于知觉和认知理论作为景观空间意境营造的基本途径,在知觉理论中景观空间可以通过观赏、品尝、触碰、闻嗅、聆听这几个方面对空间要素进行设计。在认知理论中景观空间可以通过互动性对景观空间进行设计。

在视觉方面,可以通过空间中的文字、园林布局、虚实要素、远观、中观、微观的感知元素等进行设计,在景观空间中放置具有景观特征的文字,将这些文字分布到各个空间中,结合空间的布局,是整个环境充满意向的韵律。对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意象在远、中、近三个空间层次中进行合理安排,强化空间精神。在听觉方面,从自然声、人文声、人工声三方面入手,强化空间特征。[4]通过吸音手段来消减静态空间的噪音。在嗅觉方面,通过植物的种植形成一个有层次感和多样气息的区域,形成特定嗅觉氛围。在触觉方面,通过对微观及易于辨识的元素设计,鼓励人们通过探索空间中典型的感知元素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个空间的意向。

在认知层面主要从加强人对场地的认同感入手,在人的视域中,空间是有界面的,其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衬托,共同构成整个空间的意境,可以通过赋予空间界面以象征意义来营造富有精神意境的空间。为了让人们对空间产生文化认同、审美认同、安全认同等,实体要素的造型功能设计上尽量具有可识别性,提高空间中各个区域的面积大小、空间开放程度、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各种尺度的子空间中人群活力,着眼空间边界设计,使各边界功能更加丰富,从而激发人的好奇心、参与性、探索欲、创造欲等,使人群活动更加多元化。通过触发人的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的情境来激发人的行为。

二、结语

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探讨景观空间意境营造方法,从不同视角探讨空间意境的营造途径,虽然单从环境心理学层面入手不足以构建出空间意境,也能使空间意境的营造途径更加完善。空间意境的产生依赖于人与空间相互影响,在营建空间意境时,应在符合环境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使得空间中意境与文化交相辉映,充分利用形成空间意向的各种影响因素,寻找景观空间设计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元,朱铁军.苏州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及交互性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20.11

[2]李璇.论景观意向的知觉感知[J].中南大学学报.2019.03

[3]彭漪涟,马钦荣.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邬丛瑜,陈波,卢山.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园林意境营造途[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