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张颖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401120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20年4月~2022年4月到我院就诊的9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46)。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实验组加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负性情绪及视力情况。结果:实验组负性情绪少于参照组,视力高于参照组,差异成立(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效果好,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遵医行为提高,视力明显恢复。

【关键词】 心理护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负性情绪;视力情况

青光眼是当前造成失明的首要因素。多发于老年人,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压升高、视觉神经病变、视觉功能减弱或消失[1]。据相关研究显示[2],截至2030年世界青光眼患者应超过1.1亿例。而我国是老龄化问题严重,青光眼发病患者过千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临床的重要研究问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临床颇为多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雾视、鼻部酸胀及额部疼痛等。患者因视力衰退,躯体承受了大量的痛苦,所以患者常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负性心理问题,部分患者甚至存在严重的自暴自弃行为,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降低,视力恢复情况较差。鉴于此,本文特研究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0年4月~2022年4月到我院就诊的9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46)。纳入标准:(1)符合相关疾病诊疗标准;(2)具备正常沟通能力;(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病史;(2)合并严重器官功能疾病。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8:18,年龄41~79岁,平均(56.18±9.24)岁。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5:21,年龄42~77岁,平均(56.31±9.06)岁。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实验组行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健康知识指导:让患者熟悉疾病知识,掌握青光眼的相关自护方法及可能出现的预后不良情况。(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帮助患者平复心情,告知患者青光眼只要能按照医嘱治疗,预后效果尚佳,不必过于忧心。并告知患者积极向上的心理在治疗青光眼中的重要性,减少患者心中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临床依从性。指导患者常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包括听音乐、深呼吸及正念减压训练等。组织患者之间相互沟通,帮助彼此加油打气,通过开展患者座谈会,让患者介绍自身的患病与治疗经历。让患者描述一些既往的成功事件,详述在该次成功经历中患者自身付出了哪些努力,并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护理人员借此来激励患者,让患者确信自身具有成功的潜力,通过种种努力后能够完成上述解决方案,改善当前的疾病现状。护理人员要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采用方法替换或分解问题等方法帮助患者解开心结。例如:患者认为自身患病后成为了家庭的累赘,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知晓,患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家属对患者都非常关心,只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家属才能早日放心。让患者学会自我肯定,接受自己已经患病的事实。护理人员还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让家属从亲情的角度去感动患者,强化家庭职能,减少患者对家庭经济及情感的担忧。(3)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家属青光眼的饮食禁忌,例如,蜂蜜等食物有助于降低眼压;辛辣食物、海鲜会导致患者病情加剧;单次饮水量应少于300ml,避免患者眼压骤然升高的情况,如剧烈咳嗽、摇头、打喷嚏;减少活血化瘀的食物或补品,避免出现前房出血;不要长时间在暗室停留;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防止眼部疲劳等。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比两组负性情绪及视力情况。应用PHQ-9及GAD-7量表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负性情绪水平越高。对比两组干预28d内的视力情况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差异成立。

2结果

2.1两组负性情绪对比

实验组负性情绪水平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见表1。

表1  两组负性情绪对比表(±s,分)

组别

例数

PHQ-9

GAD-7

实验组

46

10.75±2.01

8.84±1.97

参照组

46

13.63±3.87

10.76±2.13

t

-

4.479

4.488

P

-

0.000

2.2两组28d内的视力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干预前视力无差异(P>0.05),干预7d、14d及28d,实验组视力情况均好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见表2。

表2  两组28d内的视力变化情况对比表(±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7d

14d

28d

实验组

46

0.26±0.06

0.53±0.21

0.65±0.33

0.80±0.24

参照组

46

0.27±0.08

0.36±0.11

0.44±0.16

0.53±0.19

t

-

0.678

4.864

3.884

5.982

P

-

0.499

0.000

0.000

0.000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负性情绪少于参照组,视力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以此让患者了解到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性,并加强患者的依从[3]。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促进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从患者家属着手,使其与患者进行沟通,强化患者的干预效果,并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生活行为,加强患者的自我依从性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患者视力[4]

综上所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减少负性情绪,提高遵医行为,明显恢复视力。

参考文献

[1] 岑爱丽,黄丽萍,吴伟,等. 互动达标理论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1,31(8):603-607.

[2] 廖燕秋,廖敏如,蔡钰才. 术前心理访视及预见性护理指导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6):74-76.

[3] 辛军妮. 人性化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J]. 健康大视野,2021(4):160.

[4] 蔡海娟. 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效果[J]. 中外医疗,2021,40(7):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