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在实施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质量控制在实施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陈思琪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摘要】目的:血液净化操作复杂且存在风险,引入质量控制,探究该项模式是否能够改善血透情况。方法:案例为84例,时间为2019年-2021年,拆分2组,拆分方法为抽签,其中对比组的管控模式为常规模式,试验组则应用质量控制模式,探究两种模式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护理质量更高、不良事件更少、消毒达标率更高(P<0.05)。结论: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优势,其可以提升血液净化护理质量,降低风险因素,减少不良事件,也可规范消毒等操作,提高达标率。

【关键词】血液净化;风险;成效;质量控制

血液净化为使用几率较高的干预方式,该项措施可以通过专业设备清除体内的废料和有毒物质,以消除不适体征,但该项操作较为复杂,应用设备、仪器数量较多,其风险因素较多,一旦管理不当或操作不当,有极高风险诱发重度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治疗成效,且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为提高应用成效,本研究引入质量控制模式,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案例为84例,时间为2019年-2021年,拆分2组,拆分方法为抽签。

纳入标准部分: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患者了解研究内容,同意参与研究;资料较为详细;配合度较高;具备正常沟通能力;智力正常;体征较为稳定,脱离危急状态。排除标准:临床指标较为危急,生命威胁程度较大;凝血异常;免疫异常;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疾病;配合度较低;转院治疗者;20岁以下;全身性感染患者。

组间在研究中呈现的自然信息相似(P>0.05)。见表1。

表1自然信息[n/()]

组别

n

男/女

年龄/岁

文化程度:小学/中学/大专及其以上

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肾炎

对比组

42

28/14

57.81±8.02

10/22/10

25/14/3

试验组

42

24/18

58.92±7.58

12/24/6

23/13/6

X2/t

0.808

0.652

1.269

1.120

P

0.369

0.516

0.530

0.571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比组:管控模式为常规模式,密切监控患者病情变化,按照净化流程进行血液净化,评估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饮食,了解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了解程度,讲解常规净化知识。

试验组:质量控制模式,具体如下:(1)制度不完善为诱发血液净化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降低风险,本研究分析以往管理漏洞和护理操作漏洞,根据相关管理规范和净化规范,再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完善、规范的制度,其中包括传染病管理制度、消毒制度、隔离制度、环境管理制度、人员管理方法等,并且本研究推行案例管理制度,给每一位血液净化的患者建立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及时更新病史和病理情况,护理人员需要熟系每一位患者的案例情况和实际情况,以修改或补充档案[2-3];(2)组建团队,将血液净化过程中涉及的护理人员和医师组成团队,每周进行一次自查工作,同时由护理部成员每隔30天进行综合检查,并对血液净化各个环节进行打分,以评估总体护理质量,根据评分召开会议,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制定改善措施,分析潜在风险因素,做好应急应变措施,以维护患者的生面健康权;(3)感染控制;根据外界温度合理调控室内的温湿度,调节室内温度,让室内光线处于相对充足程度;为降低感染几率,应当按照规范严格划分功能区,在规定地区放置消毒物品,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清洁、消毒,进行侵入性或创伤性操作时,应当佩戴好防护物品,降低传染几率;根据患者情况,将治疗室划分区域,将其划分为隔离、普通、急救等区域,所有透析患者在透析前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以排查传染疾病,及时等级血液传染性疾病,对于传染性疾病患者需要在隔离区域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应当熟悉传染人员名单,以便做好防护措施;严格把控消毒流程,对血液净化仪器内外部进行消毒;(4)培训;专业素质低可导致较多的风险事件,且透析过程较为复杂,其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为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科室每月定期组织技能和知识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规范无菌操作流程,其培训内容有穿刺、并发症护理等,如对于内瘘穿刺,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情况控制穿刺大小,对于穿刺直径较大的患者,在连接或置入导管时,需要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消毒;对于基础疾病较多、风险较高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重点护理措施,分析患者的体征和风险因素,密切关注血液净化过程,当出现不良症状或并发症征兆时,如出现凝血征兆(静脉压升高或透析液颜色变深),护理人员应当立即上报,及时采取对症干预措施,以降低凝血指标,降低风险;(5)规范水处理工作,制定较为严格的制度,每日由专人负责巡查、登记,需要其他护理人员进行监督,以及时发现水处理间异常指标,并立即上报,且处于按时检查游离氯浓度和水硬度,一般7天测量一次,每隔30天需要对处理系统进行消毒,以降低院内感染几率;(6)包干制管理,有专项护理人员负责固定患者,每120天轮转一次,让护理人员定期监测患者的情绪、透析、体征、生活情况,以综合评估风险因素和发生几率较高的不良症状,从而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科室可通过定期病例交流和讨论,以制定系统的干预措施

[4]

1.2.2质量评估

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消毒达标率、护理质量。

其中护理质量为自制量表,总分为百分,包括态度、操作、工作质量等,分数与质量呈正比。

1.3统计学处理

处理软件为SPSS22.0,计数数据通过(%)以表达,施以X2检验表示检验结果,计量数据通过()以表示,施以t检验表示检验结果。

2结果

2.1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质量更高,其不良事件更少,其消毒达标率也更高(P<0.05)。见表2。

表2结果()/n(%)

组别

n

护理质量/分

感染

出血

阻塞

不良事件发生率

消毒达标率

对比组

42

71.28±6.05

4(9.52)

7(16.67)

7(16.67)

18(42.86)

35(83.33)

试验组

42

87.85±5.48

3(7.14)

0(0.00)

0(0.00)

3(7.14)

42(100.00)

t/X2

13.155

14.286

7.636

P

0.000

0.000

0.006

3讨论

血液净化的应用频率有所增加,其已经成为临床主要干预方式,其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改善临床症状,但净化风险因素较多,需要涉及多种仪器和设备,且患者情况较为复杂[5],一旦出现消毒不彻底等事件,很容易出现感染等反应,这对患者有较大的干扰。通过临床数据发现,透析患者有较高几率发生感染等不良情况,这不仅对患者治疗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这也会降低医院信誉,损害医院声誉。当今社会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本研究引入质量控制模式,从制定完善制度、成立团队等方面入手,严格把控血液净化流程,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并提高各个环节的消毒达标,降低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宗珊.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06):34-35.

[2]徐萌萌.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质量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6):395-396.

[3]谭庆慧.质量控制措施应用于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观察 [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8):37-38.

[4]吕玉华.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0):182.

[5]吴淑芳.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12).1732~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