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位难产适时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对提高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3

头位难产适时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对提高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作用

胡中山 ,袁军 ,周顺娟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  上海松江区  201601

【摘要】目的 浅析徒手胎头旋转术适时应用于头位难产对提升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本院160例头位难产孕产妇,源自于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院接诊,使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方式,研究组给予徒手胎头旋转术,就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及新生儿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自然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新生儿不良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头位难产的孕产妇适时使用徒手胎头旋转术,能有效提升孕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保障母婴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头位难产;孕产妇;徒手胎头旋转术;自然分娩率

胎方位异常是造成难产常见因素之一,枕后位和枕横位是目前临床上较多见的头位难产,若不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极易危及母婴双方生命安全[1]。头位难产主要表现为包含子宫收缩乏力、胎膜早破、胎头下降停滞、潜伏期和活跃期延长、阴道水肿等。有相关研究发现[2],头位难产可占全难产总数的60%,且该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涨趋势发展。在头位胎儿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以枕后位、枕横位衔接,同时需开展完全内旋转作用,转变为枕前位,即可自然分娩[3]。枕横位和枕后位胎头降低缓慢,延缓自然产程,从而导致胎儿在宫内出现窘迫等不良状况,给予有效、安全的方式纠正枕后位、枕横位,可有效提升母婴安全[4-5]。临床上,医务工作人员使用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技术,可有效促进产程。最大程度降低头位难产的母婴不良后果。鉴于此,本文就徒手胎头旋转术适时应用于头位难产对提升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160例头位难产孕产妇,源自于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院接诊,使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年龄19~37岁,平均(27.35±2.62)岁,孕周36~41周,平均(38.75±1.02)周,初产妇52例,经产妇28例。研究组年龄21~36岁,平均(27.40±2.5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50±1.05)周,初产妇55例,经产妇25例。患者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不做特殊干预,维持宫缩,出现产力减弱时给予催产素维持产力,按照顺产自然旋转分娩,严密观察产妇及胎儿生命体征,必要时行剖宫产。研究组接受徒手胎头旋转术,即常规消毒外阴,于宫缩间歇间断,将右手食指于中指伸入阴道内,与矢状缝平行,食指于中指形成一定夹角(30°),指端处于小囟门处,在宫缩中缓慢旋转。同时左手于孕妇腹壁上推送儿背至脊前方位,对胎肩部进行按压,从而协助其胎头旋转和固定。针对右枕横位逆时针旋转45°,右枕后顺时针旋转90°,左枕横位逆时针旋转45°,左枕后位逆时针旋转90°,将胎头固定于枕前位时,手不能立刻抽出,在掌握胎头周围是否存在脐带隐性脱垂,胎头位置有无回转,待患者下次宫缩后将手指抽出。转位成功的标志为,产程进展迅速,阴道自然分娩或阴道助产。

1.3 观察指标

(1)详细记录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即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2)记录两组孕产妇母婴并发症发生状况,即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等。(3)详细记录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4)产程时间:记录两组第一、第二、第三及总产程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组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自然分娩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组间比较[n%]

组别

n

阴道分娩

剖宫产

对照组

80

32(40.00)

48(60.0)

研究组

80

74(92.50)

6(7.50)

χ2

49.308

P

0.001

2.2 两组患者母婴并发症发生风险组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产妇、新生儿不良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母婴并发症发生风险组间比较[n%]

组别

n

产妇不良事件风险

新生儿不良事件风险

产道损伤

产后出血

合计

新生儿窒息

胎儿宫内窘迫

合计

对照组

80

6(7.50)

5(6.25)

11(13.75)

4(5.00)

6(7.5)

10(12.50)

研究组

80

2(2.50)

0(0.00)

2(2.50)

0(0.00)

2(2.5)

2(2.50)

χ2

2.105

5.161

6.782

4.103

2.105

5.766

P

0.147

0.023

0.009

0.043

0.147

0.016

2.3 两组患者产程时间及Apgar评分组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各产程时间均明显缩短,且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两组患者产程时间及Apgar评分组间比较±s

组别

n

第一产程(min)

第二产程(min)

第三产程(min)

总产程(min)

Apgar评分(分)

对照组

80

486.45±62.11

40.37±8.67

6.15±2.41

539.85±88.47

7.68±0.23

研究组

80

421.36±50.37

35.15±8.54

5.52±1.73

467.52±80.64

8.11±0.24

t

7.280

3.837

1.899

5.404

11.700

P

0.001

0.001

0.059

0.001

0.001

3 讨论

一般状况下,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胎儿的方位为枕前位,头位难产主要是指胎方位非枕前位,且胎儿在产妇体内受到盆腔限制,从而出现长时间维持性枕横位、枕后位,导致胎儿出现面先露、额先露等状况[6-7]。因该中露位方式与产妇骨产道径线出现冲突,造成产妇出现难产的状况,对产妇、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依据头位难产产妇进行分析,出现产妇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8-9]:①当胎儿前囟、额、面部在产妇体内处于最低位置是,相较于正常胎位,胎头径线也会增加,胎头难以通过产妇骨盆,增加产妇难产风险。②胎头朝向产妇的正前正后方,一侧以及后侧方,以上3中状况均属于胎位异常状况,在上述状况后,胎儿下降至产妇骨盆时,因胎头下降至产妇骨盆时,由于胎头呈现纵椭圆形,难以维持良好的适应产妇骨盆形态,增加难产风险。③给予阴道检查,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能清晰的显示胎头位置,掌握胎儿位置后及时进行诊疗,若出现胎儿体位异常时,需早期给予产妇相应的指导,通过适当的医疗干预,可适当锻炼胎位异常问题,保障后期产妇能顺利生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自然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新生儿不良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往产妇通常采取自然旋转分娩方式,但经临床实践显示,该方法无法有效改善胎儿头位异常状况,而是通过采用剖宫产的方式使产妇进行生产,不利于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10]。为此,提出了徒手旋转胎头手术的方法。该方式主要通过选择产妇宫缩阶段,在胎儿胎头下降过程中,完成异位至正位的旋转,有效促使胎儿能顺利通过产妇骨盆,提升自然分娩率。虽该方式更能促使产妇进行自然分娩,但并非所有头位难产患者均适用,该方式需避免以下四种状况[11-12],即①子宫先兆破裂产妇;②头盆不对称、骨盆狭窄的产妇,因该类产妇骨盆形状的因素,医师难以将手伸入胎儿头部位置,耽误产妇的治疗时间;③出现胎盘早剥、胎盘前置;④胎儿出现重度窘迫,若胎儿出现重度窘迫,胎儿当前位置具有较大的风险,需及时开展剖宫产手术。与此同时,实施徒手胎头旋转术对施术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实际的选择和操作方式的熟练性,都可能影响转位的成功率。

总而言之,针对头位难产的孕产妇适时使用徒手胎头旋转术,能有效提升孕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保障母婴安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薇. 徒手胎头旋转术和剖宫产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对比[J]. 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265-266.

[2] BLANC, JULIE, CASTEL, PIERRE, MAUVIEL, FRANCK, et al. Prophylactic manual rotation of occiput posterior and transverse positions to decrease operative delivery: the PROPOP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21,225(4).

[3] 卓秋莺. 徒手胎头旋转术联合Kielland产钳术在持续性枕横位难产产妇分娩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2021,34(22):82-83.

[4] 冯叶,许显,王爽,等. 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5):72.

[5] BLASI I, D'AMICO R, FENU V, et al. 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fetal spine and head position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of labor for the diagnosis of persistent occiput posterior position: a pilot study.[J].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0,35(2):210-215.

[6] HJARTARDOTTIR, HULDA, LUND, SIGRUN H., BENEDIKTSDOTTIR, SIGURLAUG, et al. When does fetal head rotation occur in spontaneous labor at term: results of an ultrasound-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in nulliparous women[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21,224(5).

[7] 袁丽娟,肖丽娜. 探索在枕横位难产与枕后位难产产妇治疗中徒手旋转胎头术的应用效果[J]. 母婴世界,2020(13):35.

[8] 李昕. 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5):191-192.

[9] 赵秀兰. 手抱膝改变体位徒手旋转胎头术矫正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观察[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2):144-145.

[10] 张敏,綦萍,王占晖. 观察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707-2708.

[11] 杨敬梅. 徒手旋转胎头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程处理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3):55-56.

[12] 吴桂玲. 徒手旋转胎头术配合对侧高坡侧俯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3(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