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研究

刘雨婷

兖矿新里程总医院 心内二科 山东 邹城 2735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20.1~2021.1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将实施常规管理的50例患者纳为对照组,将实施安全防范措施的50例患者纳为研究组,观察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效果显著,可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率有效降低,值得将该措施推广开来。

【关键字】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安全防范措施;风险事件

心血管内科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科室,该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收治患者具有病种类型复杂、疾病范围广泛、急症重症患者多、病情凶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治疗难度高、病死率高、突发事件多等特点,该科室护理工作较为复杂、繁琐,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加之疾病本身因素影响,导致该科室较易发生风险事件[1]。风险事件发生后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其经济负担,风险事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故分析该科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安全防范尤为重要[2]。本研究即探讨了该科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1~2021.1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按照实施管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0~78岁,平均49.25±8.17岁)和研究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0~77岁,平均49.01±8.06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1.2.1心血管内科风险因素分析

分析以往心血管内科发生的风险事件,参考调查数据等方式得出风险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操作不当,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负荷量大,应急能力较差,缺乏责任心和职业素养;(2)患者因素:自身条件较差、合并基础疾病多、危急重症多、病情变化快、风险防范意识差;(3)其他因素:仪器使用不当、仪器出现故障、环境管理不当、护理文书书写错误、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等。

1.2.2安全防范措施。

(1)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对病区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设备管理、药品管理、护理人员管理、操作规范管理等进行规范,加强制度的落实,并制定相应风险事件的应急预案,健全制度后统一安排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全面掌握相关制度。

(2)人员配备和职业教育。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弹性排班,避免护理人员高负荷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和风险防范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3)落实安全措施。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风险事件的危害、如何预防,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促使患者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觉参与到风险的防控中;加强用药管理,静脉用药时严格三查七对,控制药物滴速,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口服用药的患者指导其科学合理用药;加强设施设备管理,安排专人管理设施设备,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报修并记录,要求护理人员均熟悉各仪器的使用,严格按操作标准使用;规范护理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实施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严格落实手卫生;加强特殊患者的管理,留置管道者加强管道管理,机械通气者加强呼吸机管理和呼吸道护理,坠床风险较高者,将床栏拉高。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分析数据。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感染

文书记录有误

坠床

管路脱落

合计(%)

对照组

50

1(2.00%)

1(2.00%)

1(2.00%)

1(2.00%)

4(4.00%)

研究组

50

0(0.00%)

0(0.00%)

1(1.00%)

0(0.00%)

0(0.00%)

χ2

-

1.010

1.010

1.010

1.010

4.167

P

-

0.315

0.315

0.315

0.315

0.042

3 讨论

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全程,是指医疗护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护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易忽视性、危害性等特点[3]。心血管内科是临床常见科室,一般收治高血压、冠心病、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该科室收治患者具有急症较多、病情复杂、进展极快等特点,护理工作具有繁琐复杂、任务繁重、强度大等特点,这些因素导致该科室较易发生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对患者本人、患者家庭、医患护患关系、医院名誉等均具有不良影响,故分析该科室风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十分重要[4]

本研究分析发现,心血管内科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患者、患者、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环境等各个方面,根据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了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人员配备与职业教育、落实安全措施等,具体详细至各个方面,包括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培训、患者的宣教、用药管理、规范护理操作、特殊患者的管理等,全面综合的安全防范措施发挥了良好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可见安全防范措施是切实有效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这主要与该管理措施更为全面、综合,更具预防性有关。

综上所述,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效果显著,可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率有效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蒲小平, 陈莉通讯作者.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探讨[J]. 医药界, 2019,000(16):1.

[2]玛莉娜·努尔扎提汗. 心血管内科护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00(78):2.

[3]金秀梅, 刘预新.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016(19):2.

[4]朱荣芳.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0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