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尿路感染尿培养标本留取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3

儿童急性尿路感染尿培养标本留取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丁良琴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1731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尿路感染尿培养标本留取失败原因,制定护理对策,提高成功率,为临床尽早获取真实检验结果提供护理经验。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我院102例急性尿路感染患儿首次留取尿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查阅护理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陪护家属文化程度、尿培养留取标本失败原因登记表等,分析尿培养失败原因,制定护理对策,比较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98例患儿急性尿路感染患儿留取尿培养标本的失败率;结果 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首次尿培养失败人数差异显著(P=0.001),主要在家属因素的方面差异显著(P=0.021),干预后组的患儿尿培养成功率高;在患儿因素、医护因素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尿培养留取失败的主要因素有:患儿因素、家属因素、医护因素;经过护理对策干预后,先告知家属认真留取尿培养标本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家属取样前有无菌观念;正确使用容器留取标本,留取后及时送检,可以提高尿培养的成功率。

关键词】儿童;尿路感染;尿培养;护理对策

急性尿路感染是婴幼儿及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未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感染,甚至累及肾脏,并由于反复感染导致肾脏损伤及瘢痕形成,给患儿及家属带来痛苦,长期影响正常生活,因此快速有效地诊断尿路感染非常必要,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1]。尿培养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2]。儿科患儿留取尿液标本和成人相比,较为困难,尤其是婴幼儿,在留取过程中因方式错误等原因造成尿液污染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为了解尿培养留取错误常见原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我院102例急性尿路感染患儿首次留取尿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护理对策,加强持续质量改进,比较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共98例患儿急性尿路感染患儿留取尿培养标本的失败情况对比;为临床尽早获取真实检验结果提供护理经验。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200住院急性尿路感染患儿首次留取尿培养标本的情况。排除标准:入院时已安置尿管的病例。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护理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陪护家属文化程度、尿培养留取标本失败原因登记表等。

2、尿培养留取的具体流程及方法:一般在用抗生素前进行检查,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洗手、手消毒,准备无菌尿杯,排空大便,清洗会阴、肛门,并消毒,男性患儿将包皮上翻,露出尿道口,留取中断尿液约10ml,盖紧杯盖。年龄较小的婴儿,使用一次性集尿袋,女婴尿道自身因素,应指导家属正确使用一次性集尿袋,在留取尿培养标本前,洗干净患儿外阴、消毒待干后再黏贴一次性集尿袋,粘胶层底部与皮肤紧密贴合,使尿液都排进集尿袋内[3]

3、针对失败原因制定护理对策:

3.1 加强宣教力度,改变传统宣教模式,采用多种宣教形式,如口头、书面、图示,根据评估患儿年龄、性别,家属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及配合程度,采取不同的宣教形式,使家属能正确规范的留取尿培养标本。

3.2 个别家属更信赖于医生,对医生的要求比较重视,加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4],在开具医嘱时,先告知家属认真留取尿培养标本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3.3 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选择正确的容器,并保证每个病室门口洗手液在正常使用状态,使用完毕及时更换。

3.4 一旦取得尿样,应立即送去细菌学实验室进行处理。如果不能立即送检,转移时应把保存样本的容器放在冰水里,然后置于4℃的冰箱储存。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样本量小于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结果

研究期间诊断急性尿路感染的200例患儿,无未纳入病例;其中年龄2个月~14岁男91例,女109例,陪护家属文化程度小学30人、初中60人、高中45人、大学55人、文盲10人。其中2021年3月-2021年8月共102例,分为干预前组;2021年9月-2022年2月共98例,分为干预组。

二、首次尿培养标本留取失败情况

2.1患儿因素

10例女婴由于尿道短、会阴亦短,外阴皮肤皱褶不平,一次性集尿袋,由于粘胶层底部未与皮肤紧密贴合,排尿后尿液易从这一凹陷处溢出集尿袋,尿液太少或被大便污染等导致留取失败,干预前组6例,干预后组4例。3例13岁女患儿月经未完全干净,便留取,干预前组3例,干预后组0例。

2.2家属因素

2.2.1无菌观念不强:35例家属在留取尿液前未进行洗手消毒,没有清洗干净患儿外阴,直接留取,干预前组30例,干预后组5例。

2.2.2容器用错:8例刚入院患儿检查项目多,尿液有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等,部分家属文化程度不高,分辨不清尿液留取容器,留取尿培养时使用尿常规容器,导致不合格,干预前组6例,干预后组2例。

2.2.3失去耐心:急性尿路感染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判断病情是否好转,会反复复查尿培养结果,对于留取不方便、不配合的婴幼儿,3例家属情绪抵触,产生抱怨,认为患儿经过用药无发烧、无尿道口红等临床症状,没有必要再次留取尿培养做检查,不够重视,便随意留取标本,干预前组2例,干预后组1例。

2.3医护因素

2.3.1责任心不强:5例患儿家属调查时表示医生开具检查单后,未详细说明该项检查的意义及重要性、管床护士对此项检查宣教力度不够,未交代清楚留取尿培养的注意事项,或宣教后未及时指导监督患儿正确留取尿培养标本。干预前组4例,干预后组1例。

2.3.2沟通无效:3例患儿家属调查时反映护士给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属做相关宣教时,没有采取合适的宣教方式,使家属理解不到位,比如容器选择错误等,干预前组3例,干预后组0例。

三、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数据比较

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首次尿培养失败人数差异显著(P=0.001),主要在家属因素的方面差异显著(P=0.021),干预后组的患儿尿培养成功率高;在患儿因素、医护因素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200例急性尿路感染患儿留取尿培养情况

组别

例数

失败人数

失败原因

患儿因素

家属因素

医护因素

干预前

102

54

9

38

7

干预后

98

13

4

8

1

X2

12.213

2.568

9.25

0.929

P值

0.001

0.109

0.021

0.335

讨论

尿路感染是临床感染常见类型之一,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侵染泌尿系统中尿道黏膜组织,引起炎症反应[5],治疗不及时会耽误病情并引发并发症等,长期并发症包括由于肾脏瘢痕形成引起的高血压和肾功能下降。必须准确诊断儿童尿路感染,从而确保需要的患儿接受适当的治疗和随访,而不需要的患儿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住院和进一步的评估。

尿培养前收集和处理尿液的方式可影响结果的有效性,加上婴幼儿自身特点,故婴幼儿尿液标本往往是儿科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有研究证实,婴幼儿在喂奶20min后开始排空膀胱尿液,护理加强宣教,嘱托家属在婴幼儿喂养后20min开始采集尿液标本,可以避免提高了采集成功率[6-7]。对6月龄以下婴儿可以采用手指敲打刺激膀胱的方法进行采集尿液标本。该法在5min内的采集成功率为31%~78%[8-9]

本研究发现尿培养留取失败的主要因素有:患儿因素、家属因素、医护因素;经过护理对策干预后,先告知家属认真留取尿培养标本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家属取样前有无菌观念;正确使用容器留取标本,留取后及时送检,可以提高尿培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t Hoen LA, Bogaert G, Radmayr C, et al. Update of the EAU/ESPU guidelines 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 Pediatr Urol. 2021 Aug;17(4):598]. J Pediatr Urol. 2021;17(2):200-207. doi:10.1016/j.jpurol.2021.01.037

[2]李倩、范超明.尿液有形成分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6(29):1342-1344

[3]陈霭玲, 吴晖.改良女婴尿液标本收集方法的临床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8(11):1338-1340.

[4]刘丽娟.儿童24小时尿标本留取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1):182-184

[5]Lee P, Oleszak F, Nihalani A, et al. Acute psychosis precipitated by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gliosis of the basal ganglia[J]. Am J Med Case Rep,2019,7 (12):329-333.

[6]Jansson UB, Hanson M, Hanson E, Hellström AL, Sillén U. Voiding pattern in healthy children 0 to 3 years old: a longitudinal study. J Urol. 2000;164(6):2050-2054.

[7]Labrosse M, Levy A, Autmizguine J, Gravel J. Evaluation of a New Strategy for Clean-Catch Urine in Infants. Pediatrics. 2016;138(3):e20160573. doi:10.1542/peds.2016-0573.

[8]Chandy M, Dewey A, Fogg C, Pilkington K. Non-invasive techniques for stimulating urine production in non-toilet traine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Emerg Med J. 2020;37(3):162-169. doi:10.1136/emermed-2019-208580

[9]Tran A, Fortier C, Giovannini-Chami L,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Bladder Stimulation Technique to Collect Midstream Urine in Infants in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PLoS One. 2016;11(3):e0152598. Published 2016 Mar 31. doi:10.1371/journal.pone.015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