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与“少阳”“膜原”的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半表半里”与“少阳”“膜原”的关系探讨

孙松1 ,才子全2,徐少强1

1.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北京102200;2.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北京102200

摘要: 自“半表半里”出现后,后世医家对此主要有三种方式去释义,一、以八纲辨证进行释义,谓之半表半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病位;二、以经络的循行流注释义,谓半表半里为少阳经出入表里之门户;三、以温病的特定病位释义,谓之半表半里等同于膜原。故而,非即少阳病抑或膜原证,皆可谓半表半里证。二者在热型、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上有诸多类似,但是,少阳病更多的注重调达枢机,治疗上以柴胡汤为代表方剂;膜原证治疗上重于透达膜原、疏利化浊,代表方剂为达原饮。本文意在中医理论下,探讨半表半里与少阳、膜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半表半里少阳膜原

自“半表半里”出现后,后世医家对此主要有三种方式去释义,一、以八纲辨证进行释义,谓之半表半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病位;二、以经络的循行流注释义,谓半表半里为少阳经出入表里之门户;三、以温病的特定病位释义,谓之半表半里等同于膜原。林之翰著《四诊抉微》曰: “见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 深入乎腑也。”黄元御著《素灵微蕴》 曰: “少阳居二阳三阴之中,半表半里,午后阴长阳消,阴盛而侵阳分,表闭而寒来……胜复迭乘,则 往来寒热。”吴有性著《温疫论》云: “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 为半表半里。”后世医家普遍认为“少阳”与“膜原”部位均为半表半里,症状相似,均为寒热往来的典型表现,临床上容易混淆一起。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分析半表半里和少阳,以及膜原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中区别。

1.半表半里证概述

半表半里证首见于宋金时期成无己所撰《注解伤寒论》第 96 条注[1]: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其以八纲来解释半表半里为表之里、里之外的病位。注释 150 条太阳少阳两经并病为半表半里证,“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 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成无己之后的历代医家,多用“半表半里”解释小柴胡汤证病机,把“往来寒热”认为是半表半里证候的型表现。例如,清·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言: “往来寒热者,少阳居表里之间,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 则热也。”而《伤寒杂病论》中的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篇中只有小柴胡汤 1 个方证,因此少阳病的病机看似邪在半表半里。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论和法》中说: “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和法,正如戴天章在《广瘟疫论》曰: “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和法独树一帜,与太阳之表的汗法和阳明之里的清法、下法不同。明清时期的医家延伸了半表半里证的概念,如吴坤安在《伤寒指掌》言: “又可所论之疫,是热淫之气,从口鼻吸入,伏于膜原。膜原为半表半里之界。”

  1. 少阳与半表半里的关系探讨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和阳两个方面,后来觉得只分阴阳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少阳即应运而生[2]。少阳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明确了少阳即为半表半里: “少阳之脉,起于目眦,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到了明代,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注释: “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 分析了“往来寒热”的病位在于半表半里,亦是少阳经所主的部位。由此可知,少阳的部位在半表半里,上至胸中,下至胁下,躯壳以里,肠胃之外,如肓膜等处都属于少阳所主,重点在胁下[3]。从成无己之后,历代医家多用“半表半里”来解释少阳病的内在病机及表现于外的症状,少阳主半表半里的学说逐渐形成。如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云: “向外则由阳明达太阳而为三阳,表也;向内则躯壳中之脏腑为三阴,里也;少阳居于表里之间,故为半表半里。”《伤寒论》中的半表半里证就是少阳胆经病证,张仲景又称之为柴胡证[4]。其证见第 96 条: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第 263 条: “口苦,咽干,目眩。”第 265 条“脉弦细”。此即所谓“柴胡八大证”。金元时期的成无己首次提出“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到明·方有执将“半表半里”发展成“少阳所主”的固定位置,而现代医家高度概括成三阳病,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

  1. 膜原与半表半里的关系

膜原又称“募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疟论篇》云: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增订通俗伤寒论》言: “膜者,横隔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认为膜原部位在横膈之膜和其空隙之处,位于半表半里、内外交界之间。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认同这一观点: “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肓者,凡胸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吴又可首创膜原学说,揭示了“邪伏膜原证”的半表半里病位。综合古代医家对膜原部位的认识,可得出膜原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在外可达肌肉腠理,于内可近肺脏胃腑。若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故吴又可创达原饮以开达膜原,并释其方义曰: “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 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逐邪外出,祛邪而不伤正,属和解法范畴。以方测证,达原饮为主治湿热秽浊之邪,侵犯脾胃之证。

综上,不管是少阳病,还是膜原证,都是半表半里证,热型上也都是寒热往来,证候特点上都伴有脾胃失和,治则上都有于半表半里中提邪达表、防止邪气深入的思想。但膜原证的湿热较盛、气机阻滞现象比少阳病重,但它的寒热往来发作时间短,持续多日不解,以昼夜发热的热型为特征。治疗上,少阳病注重调达枢机,多选用大小柴胡汤,膜原证则重于透达膜原、疏利化浊,多选用达原饮、湿热遏阻膜原方、柴胡达原饮等。对少阳-膜原-半表半里系统的探讨,可以丰富“半表半里”的临床内涵,对提高临床疗效可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清,程立新.《注解伤寒论篇》的学术特色[J].山东中医大学学报,1999,23( 6):456-458.

[2]苟浩,夏晨,杨学.“膜原”与“少阳”异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2,44(3):3-5.

[3]郭选贤,殷光辉,郝秀梅.“半表半里证”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8):61-62.

[4]吕黎明.浅议少阳病“半表半里”[J].江西中医药,2010,41( 327) :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