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 2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盛婧薇,梁婧,杨涛涛,孙佛佑

兰州交通大学

摘要

“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理念以人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在可持续化绿色发展的道路下,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公园,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格局。建设公园城市,可以使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是落实公园城市理念,以应对当前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问题与需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市设计;绿色;慢行道;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到城市空间规划领域,就是要探索营城新范式,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宜居宜业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展现自然之美、释放生态价值的重要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

一.“公园城市”的概念与设计内涵

1.1概念

在《公园城市建设指南 DB42_T1520-2019》中将公园城市(Park city)定义为:以全域公园化的理念指导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发展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宜居宜学宜养宜业宜游的新型城市。“公园城市”并不是公园+城市的结合体,而是让城市在公园体系和绿地系统中生长,城市成为了构成公园的主要元素之一,无论是城市中生活的人群,还是城市中的各类建筑,亦或是城市中的生活,都被纳入到生态系统中,从而使城市和公园以及人群三者实现有机融合。

1.2设计内涵

公园城市营城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根本出发点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的关键是“优化布局、塑造形态”;最终的目标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公园,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城市的宜居度,普惠大众的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格局。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可以利用的城市活动空间并不充足,而在“公园城市”理念提出后,相关部门以此为指导思想对城市进行生态建设,以期为广大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无界融合,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公交与慢行优先,建设用地功能复合、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的立体城市。

二.“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转变遇到的问题

2.1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数量增加迅速

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对各方面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如水资源、电资源等,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平衡。除此之外,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态资源的分配也遇到了巨大的问题,有限的生态资源无法实现平均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不足的问题。

2.2随着生态建设的发展,人工改造破坏了景观的生态美

“公园城市”的建设工程随着政策的提出而得到落实。“公园城市”的建设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某些地区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违背了这一建设原则,破坏了生态系统。

三.“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3.1 以人定城:以人为本,构建共享公园城市体系

(1)规划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本单元,进行公服设施的合理化配置。构建城市级、片区级和社区级三级城市公服设施体系,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改变居民以往的生活方式,让城市居民可以在公园城市中放慢脚步,改变快节奏生活,能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例如根据不同年龄段市民的不同需求,完善相关的公园服务能力,打造出专属公园体系,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与此同时,提升城市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有效整合公共功能、公共空间以及公园绿地,让城市和公园能够更好地融为一体。

(2)整合资源,促进生态、生活平衡协同发展。在“公园城市”理念下,需要将以市场为主体的商业逻辑运作方式转变成以市民生活为主,使公园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产业区内植入绿色景观,构建屋顶花园、绿色花园等,使生态和生活及生产能够实现平衡协同发展。

3.2 以绿润城:山水一体,增添现代城市发展场景

城市空间上强化“依山就势,显山露水”的总体格局。城市总体风貌控制落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营城理念。在“公园城市”理念下设计绿色山林水湖景观生态,丰富植被体系,建立多层次、多群落的生态植物网络和绿地系统等。以城市公园为中心,通过单体设计建筑提升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效果,增强生态和建筑融合感,利用水系以及绿道将敞亮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完善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打造城市和公园有机融合的特色风貌。

3.3 以形筑城:高效便捷,拓展城市特色交流新空间

(1)打造外延内联、快慢一体的交通出行体系,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对外出行模式。对街道的使用场景进行精准化的分类,明确各个交通道路的功能,构建出网络顺畅的通行结构,避免出现局部拥挤或者过于松散等问题。通过定制化的断面设计来构建以步行+骑行为主的城市慢行交通网,根据慢行绿道的长度、宽度等不同,设计形式特点符合其规模的商业街道、休闲娱乐街道等,营造出休闲娱乐、商业消费、公共服务等生活场景。

(2)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构建“公园 + 配套”的社会服务网络,完善配套公共设施,提升生活品质。构建合理的健康城市基础框架:通过分析城市的总体布局,建立形态和空间组织,保证通风和疏散通道合理、安全、满足需求,能够在居住区受到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疏散,保证城市环境健康。

3.4 以业兴城: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

(1)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的建设,仅停留在满足人们的生活休息层面还不够,要挖掘公园绿色生态体系的商业潜力,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构建“个性化、科技化、主题化、体验化”的新型消费场所,创造聚会空间,增加场地价值。

(2)融入现代环保新型绿色产业体系,建立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产业体系,培育新的消费形态。

(3)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促使生态建设能够有效融入到市民生活中,为广大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感,提升市民对公园城市的认同感以及生活在公园城市中的幸福感。

(4)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贯彻并落实“公园城市”理念。

3.5 整合资源,促进生态、生活平衡协同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城市进行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公园城市的生态、市民的生活,还是城市的生产,都需要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友好关系。在“公园城市”理念下,需要将以市场为主体的商业逻辑运作方式转变成以市民生活为主,能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式,使公园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产业区内植入绿色景观,构建屋顶花园、绿色花园等,使生态和生活及生产能够实现平衡协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城市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城市,需要不断探索“公园城市”的建设方法和途径,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建设中。新时代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应对城市发展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同时也将推动城市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变,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态绿色生活环境,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云路 , 高宇 , 李雄 , 等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 [J].中国城市林业 ,2020,18(03):8-12.

[2] 李雄 , 张云路 . 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命题——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与响应 [J].中国园林 ,2018,34(05):38-43.

[3]吴岩,王忠杰,束晨阳,等“. 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J].中国园林 ,2018,34(10):30-33.

[4]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等.成都公园城市三年创新探索与风景园林重点实践 [J].中国园林 ,2021,37(08):18-23.景园林重点实践 [J].中国园林 ,2021,37(08):18-23.

兰州交通大学创新训练项目:基于高密度城市下的沙漠绿洲“城市微公园更新”——以兰州市城关区中山桥周边区域为例

项目编号:CXXL202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