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康养建筑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城市型康养建筑实践

黄坦

平安不动产有限公司 200032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发展趋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5%[i]。参照国际标准,老年人口数量占社会人口总数14%即代表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Aged society),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正产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如何安享晚年生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照料建筑经过了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面临快速增加的社会需求,仍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2 康养建筑建设开发模式

现有养老建筑建设开发模式种类较多,有以机构为主的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CCRC)模式, 城市养老公寓(CB)模式。也有以社区居家为主,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HC),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嵌入长者照料中心等服务业态,同时还存在其他诸如康养综合体、康养小镇等复合模式。多种模式中核心内涵仍然是康养照护内容,对自理型长者的照料、介护,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医疗,乃至临终关怀仍然是康养建筑最基础的核心功能模块。

针对以上核心服务,我们可以梳理现有康养中心经常面对的问题:①项目开发虽以康养为主题,实际仍以物业及使用权销售为主体开发模式,重硬件条件,轻护理管理,从而忽略了真正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关怀;②在城市中心区利用旧有建筑发展,分布零散,配套不足,老年人在机构内仅能保证基本生活照料,无法参与其他文娱运动;③部分大型社区较偏远,交通不便捷,老年人入住后容易进入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导致老年人内心抗拒;④机构养老受条件限制,按性别分区管理,老年人难以改变家庭生活习惯,不利于其心理健康;⑤在原土地规划中,康养医疗用地有限,多数项目为对其它业态物业再次开发利用,不同业态适用规范不同,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

3 康养建筑CCRC模式

CCRC养老模式是由美国引入的一种全新的照护理念,照料长者从自理阶段到介助介护阶段的全周期,通过简易的功能区域调整或内部设施改变,让老年人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便捷获得不同层次的需求服务,继续保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保证身心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享受幸福的退休晚年生活。有资料表明,居住在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中的老人的平均寿命是居家养老老人的1.5倍。[ii]

4 新型模式下康养建筑的特点

对于以上需求的新型康养建筑应该在建筑设计阶段关注哪些重点内容呢?与我们惯常理解的养老院不同,新型养老机构更接近于一个小型综合体,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还原丰富生活场景的小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在舒适美观的外壳里,提供便捷的服务、医疗及后勤支持。

一 、 新型养老建筑的功能分析

新型养老建筑需要为长者提供的主要功能区包括:自理型功能区、护理型功能区、生活服务区、医疗服务区、后勤区等。

1 自理型功能区:主要为能够自理行动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可采用单元式或家庭式布局,单元式便于集中管理,家庭式可使老年人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模式。此区域内老年人有一定的活动能力,除基本适老型需求以外,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娱乐、就餐、交流、会客的服务功能,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

2 护理型功能区:主要为半自助、失能失智型老年人考虑,老年人已失去了自由行动的生活能力,需要在服务人员帮助下维持正常生活。此区域主要需考虑老年人的照料与监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关注起居、就餐、入浴等行为便利性,研究照护细节,同时要考虑区域内设施设备的适老性及安全性,生活区内就餐、就医的辅助便利性,洗浴区、护理区的安全便捷性等。

3 生活服务区:为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型康养建筑更加重视生活服务区的建设。如增加花艺、书画、烘焙培训,提供基本的运动锻炼康复功能,提供交流空间,为长者提供更多样的生活场景。很多老年人能在退休后重拾自己的爱好,甚至培养出几个新的兴趣技能,从而得以延展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4 医疗服务区:基于CCRC模式为核心的新型养老建筑需要为长者提供一定量的医疗照料服务,包括基本的定期体检,常规用药、配药服务等,同时也依据各自经营模式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特色的医疗咨询及护理服务。

5 后勤服务区:不同于简易型养老院,新型康养类建筑因其提供的服务更多元,导致后勤人员数量的增多,分工的细化。为他们提供好较好的住宿、就餐条件等,才能让员工更安心贴心地服务好老年人 。

二、 新型养老建筑的流线组织

1 长者动线:长者动线无疑是新型养老建筑中最重要的流线。流线设置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的特点,重视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设置清晰、便捷、安全、易识别的交通线路。充分保证适老性需求,避免与其他流线相互干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设置洄游动线,使老年人在方向辨识不清的情况下得以缓解焦虑情绪,能够更从容地在区域内自由活动。

2 医护及服务流线:我国养护机构多数在医护及服务人员的流线组织安排上研究不够深入,在服务区内配置卫生、休息条件不足,或部分服务单元距离太远,导致医护人员长期服务半径过大,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交通流线上,从而降低服务品质。

因此,有效组织后勤流线其实是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环节,应秉承便捷、高效的组织原则,并充分考虑大型服务设施设备的通行便捷。

3 外部人员流线:要保持持续照料的核心内涵,老年人仍与外部社会保持了密切联系。家人来访、聚会组织需要充分考虑动静分区,必要时最好能在出入口、功能分区方面对内外部人流进行有效的分流,保证外部交流不对住区其他的老年人生活造成影响。

三、 新型康养类建筑需要考虑的特殊关注点

1 适老化建筑关注点: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在视力、听力、行动力上都会有一定的减退,这就需要在活动范围内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条件,活动区域内设置安全扶手,公共区域、卫生间、阳台等各分区应尽量避免高差,以防老年人滑倒摔跤。同时,在橱柜、洁具、家具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点。

2 消防防灾关注点:

消防方面在《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了建筑高度、消防楼电梯设置要求等内容,这一类规定尤其在旧建筑改造中要引起重视,充分考虑到消防上的计算标准不同,原有疏散楼梯包括走道宽度大多不再适用,需要预先留足改造成本,做好预案。

同时要在防灾疏散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行为特点,利用好走廊、阳台等空间,为防灾疏散保留充分的安全条件。

3 日照关注点:

与国外老年人生活习惯不同,中国老人更在意房屋朝向。对南向、日照条件要求高,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日照需求,将主要功能区布置在日照条件好的位置,可将次要功能却布置在日照条件不佳的位置。

4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考虑老年人视力减退、视界缩窄的生理特征,在整体范围内保证充足的照度,尽可能保证充足的自然采光条件。选用温暖、平和的色调,创造舒适易居的环境。可对不同功能区用色块加以区分,帮助老年人提高识别能力。重视标识标牌的设计,可适当放大字体,配以照明,便于老年人引导辨识。

老年人会对自然通风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实现自然通风条件,在旧建筑改造通风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增加新风量,采用电扇辅助等手段提高老年人对通风要求的体验。

5 为老年人提供安静的生活休息环境

确保充足的睡眠条件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建筑墙地面做法、机房设备管井隔声方面要做特别的处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依靠专业的声学顾问提供专门的技术意见。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养老建筑及设施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在细分市场里“以人为本”,关注老人的生理心理体验,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心理感受,才能充分挖掘出康养类建筑的内在价值。


[i] 《英大金融杂志》赵忠:《老龄化来袭 需全面战略布局》

[ii] 《中国金融信息网》聂梅生:《养老产业发展要注重导向、细化政策、综合研判和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