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学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1
/ 2

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学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

郑凌玲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会计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随着我国重视深化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集聚发展,学校投资状况随之改善,投资金额来源更加广泛,中小学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也兼具有一定风险。中小学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原因包括中小学聘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过关、内部审计制定不完善等。中小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逐步升级发展,并通过专业审计与先进制度融合共建中小学内部审计任务,制定合理的改进策略,完善中小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健全审计工作职能,以便有效预防内部审计风险。通过分析中小学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讨论中小学校审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中小学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为中小学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数据;中小学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目前,中国中小学的办学模式越来越普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投入越来越大。投资增多对中小学的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一个合理、健全的内部审计程序,以提升中小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这对于减少中小学内部审计工作风险格外关键[1]。为此,中小学校要顺应当代工作创新趋势要求,积极转变学校管理方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和现代网络科技、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学校管理工作品质,明确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科学严谨的应对措施,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增强审计结果对中小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满足中小学持续扩招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校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潜在性

中小学内部审计风险对中小学经济以及工作人员的影响不会太严重,但在所有审计工作中都存在风险联动。只有专业的审计人员才能确定中小学校的审计风险,只有专业的审计风险人员才能做出判断。只有快速发现潜在的审计风险,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广泛性

中小学内部审计由校领导统一管理,其存在主要是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的。唯有经过严密的内部监督与管理,方可确保中小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随着我国教育集群的不断增加,中小学校审计工作范围随之不断扩大,从财政支出到固定资产的管控和使用等,而中小学校审计范围的扩大,使得学校内部审计风险会不断增加,并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中小学校内部审计综合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匮乏

中小学的审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会计系,没有审计经验,缺乏专业的素质。大多审计人员不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工作中的问题。抽样、测试和核对等财政手段的使用往往会留下关键因素,中小学审计的样本量无法根据经验确定。科学判断和适当评估抽样审计结果容易出现遗漏,容易带来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审计工作与中小学的管理密切相关[2]。部分聘用的审计人员缺少职业素养,避责披露具体问题,这也使得最终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

(二)审计工作技术陈旧落后

中小学审计牵涉到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各种工作流程,如基础设施、预算、实施和控制等,包含很多内容。这就要求校方必须提高审计技术的质量与创新。而目前,中小学校的内部审计项目仍停留在基础账项审计、手工纠错、漏洞测试和排除问题等人工项目,工程量相当大,而且存在着一定重复性,由于缺少先进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工具,在审计项目的范围和深度等方面也往往比较欠缺,工作技术也陈旧滞后,这就很难满足中小学校规模的壮大与发展。

(三)审计制度疏漏问题多

中小学校资金已经步入了多元化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由于其运用手段还不完备,学校针对资金来源、用途等审计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很容易产生遗漏问题,并且相关监管的执行力也较弱,这就会给中小学校内部审计造成了相应的风险。因为没有科学的监督机制和内部管理,就无法对中小学审计工作实施适当的监督。就算是无意识的错误也会带来巨大损失,这为中小学审计工作增加了许多的风险考验。

(四)缺少针对性审计部门

审计工作代表了国家的经济监督职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指示,维护国家和中小学的利益,并通过适当的决策方法为中小学管理服务。目前,中小学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隶属中小学行政管理,利益参差不齐。其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审计的权重大大降低,甚至缺乏处理审计的权利,工作开展滞后。

三、中小学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打造高质量审计队伍

中小学内部审计队伍要强化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3]。首先,通过职业培训和作风改进,纠正工作团队的职业道德问题,使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工作规章制度,以维护客观性和公平性;另外,校方还需要按照工作特点做出调整,重新配置专门的审计师,并形成一个专门的审计队伍。最后,还需要审计人才参与进一步的资质评审,有效地提高其的工作质量和专业能力。通过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员工拥有更牢固的人际协作能力,从而保持与其他部门的高效协作,共享工作管理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升个人审计工作水准。

(二)创新中小内部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随着学校工作环境的改变和工作内涵的深化,中小学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实施全方位监控与优化管理,并针对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学校应该针对中小学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加以适当的创新与优化,通过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以满足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各项工作发展[4]。通过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免疫功效,不断创新检查方式与丰富技术手段,逐步做到管理工作电脑化、网络化。建设中小学网络管理,全面配备现代审计应用设备,以逐步提高管理工作品质与效益。

(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管控措施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内部制度和管理体系,以维护中小学校管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在全面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和使用。通过管理内部系统,确保各种经济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必须完善中小学校的内部审计管理,并建立各种内部监控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个环节都符合程序,以增强学校管理举措的实效性,从而达到中小学的审计管理目标。建设内部审计机制,并实现学校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应积极的加强学校内控制度建立,以便及早纠正漏洞,提出改进措施,实施审计全过程控制。

(四)搭建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降低审计工作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担有独立的审计职责,并为内部审计部门提供专门的支持。中小学内部审计必须是独立的单位,不得隶属于中小学行政管理部门。唯有如此,人员才不受其他单位部门的影响,与相应的独立职能相对应,保证了中小学校内部审计部门资源运用与管理的独立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与公正性,真正做到了审计工作流程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从而减少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四、结束语

在精益高效现代管理模式日益发达的形势下,中小学更应该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防范。做好中小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风险防范可有效提升学校财务工作水平。审计工作者要准确辨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对中小学校内部审计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科学严格的处理办法,建立完备的内部审计程序,合理运用学校内部审计程序,努力避免学校内部审计风险,革新学校内部审计技术,设计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提升学校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结果对中小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促进中小学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为中小学校实现最终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孔民.化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财会学习,2021(21):133-134.

[2]贺景超.关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250.

[3]武春放. 教育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4]金昌大.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信息记录材料,2022,23(0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