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抢险救援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森林火灾抢险救援探讨

任岩

武警某队交通第一支队  河北秦皇岛  066300

摘要: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猛、扑救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为此,文章就森林火灾抢险救援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火灾;发生规律;抢险救援

1前言

森林火灾的发生,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笔者介绍了森林火灾的特点,分析了森林火灾救援中存在交通不便、地形复杂、林火多变性等困难,提出了单点突破、多点突破、打隔结合的森林火灾救援方法。最后,从做好防护准备、警惕“危险地形”、避险自救、科学救护、安全撤离以及防火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今后各地区各林场、林局森林火灾的抢险救援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2森林火灾的特点规律

森林火灾燃烧蔓延受地形、植被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只有准确掌握森林火灾燃烧变化的特点规律,才能达到安全高效扑救的目的。

    2.1立体燃烧快。由于林区的环境、地形、风速、风向、气候等自然因素存在复杂性和多变性,且林区内枯枝落叶分布较广,从而易形成地表火、树冠火等,在地下火的作用下燃烧快,危险性、危害性较大。

    2.2二次燃烧强度高。林区普遍山高、坡陡、林密,首次燃烧易出现较大区域内不完全燃烧或未燃烧的现象,在高温和风力作用下,二次燃烧强度剧增,其破坏性和危险程度非常大。

    2.3跳跃式发展。受山区地形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森林火灾在二次燃烧与上山火、下山火的交替作用下,呈跳跃式发展,易出现飞火、爆燃火等,导致灭火行动险情增多。

3森林火灾抢险救援

3.1火灾抢险救援面临的困难

    3.1.1林区交通不便。森林火灾大多发生在偏远林区,公路干线少,通行能力差。多数林区无路可行,救援队员负重徒步行进,体能消耗大,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到达火场。

    3.1.2林区地形复杂。林区火灾常发生在山高坡陡、谷深林密的地带,森林防火救援队难以展开行动或突破火线进行火灾扑救,防火指挥部也难以开展协调指挥工作。

    3.1.3林火具有多变性。兵无常势,火无常形。即使在同一火场、同一方向、同一火线和同一时段,由于受气候、植被林相、可燃物的分布及坡度坡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林火燃烧蔓延变化多端,极易造成装备损毁、人员伤亡。

3.2火灾抢险救援行动战略

    3.2.1单点突破。当林火呈线状蔓延时,救援分队应选择在植被稀疏、火势较弱、地势平坦或岩石裸露等地段打开突破口。兵分两路沿火线扑打前进,直至战斗梯队达成战术合围。

    3.2.2多点突破。救援分队选择多个突破口,切入火线实施对向或背向扑打。扑救时各分队要正确选择突破点,将火线合理分割成若干段,同步展开灭火行动,并加强沟通联络,及时调整力量部署。

    3.2.3打隔结合。在火势较弱地段实施直接扑打,在火头或火势较大地段,采取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开设隔离带。待林火蔓延至隔离带有所减弱时,再进行扑打,实现对火场外围的有效封控。

4森林火灾灭火救援行动防范重点

4.1做好防护准备

行动前,要督导救援人员带上毛巾、水壶、对讲机等装备,确保恶劣环境下应急通信顺畅。行动中,适时组织救援人员戴好湿毛巾、口罩等,严密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派遣安全员实时观察火情,加强险情监测;及时向指挥员报告火场情况,提出扑救建议。

4.2警惕“危险地形”

    4.2.1陡坡。山势坡度增大会提高热辐射向上传播的速度,使上层可燃物预热,缩短燃烧的准备时间;还可能会改变林火的蔓延方向,不利于救援人员快速逃生。同时,燃烧导致土质松软,植被附着力低,救援人员极易被滚石、滚木砸伤。

    4.2.2山谷。由于山谷通风不良,谷底易沉积大量一氧化碳,造成人员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4.2.3鞍部。鞍部受两侧山体影响,是火情十分不稳定、十分活跃的地段。当风夹火势越过山脊鞍部时,容易形成水平和垂直旋风,难以躲避,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

    4.2.4草塘。沟草塘沟有杂草,沟内细小可燃物分布广泛,是林火蔓延的快速通道。

4.3避险自救

    4.3.1合理选定安全区域。在扑救时,应选择植被稀少、距离扑火地段较近、地势较平坦的位置开设避险区,密切关注火场动态。

    4.3.2快速组织避险转移。在扑救时,由于气候因素影响或遇到风向发生变化时,火势也会随之突变。危及人身安全时,应立即组织扑救人员转移至植被稀疏地、湖泊、农田等安全地带避险。

    4.3.3应用紧急避险手段。当火情发生变化,扑救人员不能及时、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带时,应就近选择农田、河流、植被稀疏地带等相对有利的安全位置进行避险。

4.4科学救护

    4.4.1转移。有人员受伤时,立即将伤员数量、伤情轻重等情况逐级上报,并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转移中,要注意保护伤员的伤口、伤肢,防止伤口、创面感染。

    4.4.2救治后输送。伤员转移至安全地带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对伤员受伤部位等进行检查,对病情作出初步诊断,及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通气等处理。之后,立即组织人员向后方输送,送前要制作简易担架,确定输送路线,备好急救用品等。到指定位置后,要向接应医务人员介绍伤员情况,做好交接。

    4.5安全撤离。组织撤离火场时,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撤离要求;清点人数和装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夜间撤离火场时,必须沿原路返回出发地,禁止穿插火烧迹地,防止迷路走失。返回后,应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引导救援人员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充分做好再战准备。

5森林防火

5.1完善森林火灾监控系统

做好森林火灾的监控管理是防范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森林监控措施主要依靠瞭望塔等监测设备,但是这些监控手段较为落后,无法对森林地区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和全面的监控,因而难以满足现代森林防火工作的诸多要求。目前森林防火监控工作大量引进信息技术,利用信息通信网络和监控摄像机,可以在森林地区建立一个实现全面覆盖的火灾监测系统。现代化的森林火灾监控系统具有动态监测功能和较为森林中一旦发生起火,遍布的监控摄像头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展起火区域的详细状况,从而快速通知消防部门尽快控制火势。信息化的森林监控系统不仅可以监控森林火灾,还可以监控林木的生长情况,为林业造林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分析数据,为科学造林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5.2设置森林防火隔离带

在森林防火灭火工作中,防火隔离带是非常关键的防火措施,这种隔离带可以有效遏制火势的蔓延。目前常用的防火隔离带有物理型和生物型两种。物理型隔离带就是防火带,需要将部分区域的植物完全铲除。如果发生森林火灾,由于缺少可燃物,便可以阻止火势的继续蔓延。为了确保防火带的有效性,森林防火带的宽度通常保持在20~30米,若森林与农田或草原连接,防火带的宽度会增加到30~50米。生物型防火隔离带就是利用植物的耐火性,在森林火灾频发的区域,可以种植一些强耐火性的植物,如木荷等不易燃的植物。即使遭遇火灾,由于这些植物的可燃性很差,便可以起到良好的防火隔离效果。

参考文献:

[1]仲维纯.关于火灾对森林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探讨[J]. 2021.

[2]王鹏.森林火灾初期扑救机制的探讨[J].山西林业科技,2021,50(2):2.

[3]吴鹏,王路兵,储诚斌.资源受限下考虑救援优先级的森林火灾应急资源调度[J].系统科学与数学, 2021, 41(12):17.

[4]张待淼.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措施探讨[J].江西农业,2020(10):1.

[5]魏坤.探讨森林火灾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2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