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伍榕霞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诊科,350001

【摘要】目的分析肺转移瘤及原发性肺癌经CT能谱成像诊断效果方法:研究病例选取60临床诊断为肺部结节或肺部肿块的患者,时间为20191211-2022116日,经手术病理确诊肺转移瘤12例、原发性肺癌20例,以该结果为金标准,开展CT能谱成像与X线诊断,探析两种成像方式下诊断结果差异结果X线确诊肺转移瘤与原发性肺癌准确显著低于CT能谱成像诊断结果,P<0.05CT能谱成像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11例肺转移瘤与18例原发性肺癌病灶直径分别为1.1~7.0cm、2.2~10.7cm。

结论:肺转移瘤及原发性肺癌经CT能谱成像诊断后,其诊断准确率无限接近金标准诊断结果,能够降低漏诊或误诊率,确保患者早期确诊疾病类型,随后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干预

【关键词】肺转移瘤原发性肺癌CT能谱成像诊断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肺癌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上对肺转移瘤和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肺转移瘤和原发性肺癌的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两种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常规影像学手段难以鉴别肺转移瘤和原发性肺癌。随着国内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开始推行CT能谱成像来鉴别肺转移瘤以及原发性肺癌,诊断效果显著[2]。鉴于此,本研究分析肺转移瘤及原发性肺癌经CT能谱成像诊断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病例选取60临床诊断为肺部结节或肺部肿块的患者,时间为20191211-2022116日,经手术病理确诊肺转移瘤12例、原发性肺癌20例,以该结果为金标准,开展CT能谱成像与X线诊断,男/=4119年龄范围41~84岁,均数值(67.22±2.44)岁

1.2方法

60例患者均开展X线与CT能谱成像,其中CT检查所用仪器为本院现有GE Revolution CT扫描仪。CT能谱成像具体操作如下:优先行胸部平扫,随后将模式调整为CT能谱成像模式完成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静注碘海醇与20ml生理盐水,每秒3.0ml。注射后30s动脉扫描,70s静脉扫描,管电压80~140kvP切换,扫描范围从胸廓膈肌水平,包括整个肺野,准直器宽度、X线球管旋转时间、螺距、FOV分别调整为80mm0.5s/周、0.992:136cm。以上所有操作均由1~2名自身专业人员完成,同时进行阅片。

1.3观察指标

对比X线与CT能谱成像诊断方式差异。

分析CT能谱成像确诊患者病灶情况。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X线与CT能谱成像诊断方式差异

    表1所示,X线确诊肺转移瘤与原发性肺癌概率显著低于CT能谱成像诊断结果,P<0.05CT能谱成像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 对比X线与CT能谱成像诊断方式差异[n(%)]

项目

例数

肺转移瘤

%

原发性肺癌

%

金标准

60

12

20.00%

20

33.33%

X线诊断

60

6

10.00%

9

15.00%

CT能谱成像诊断

60

11

18.33%#

18

30.00%#

注:与金标准对比,#p0.05

2.2 分析CT能谱成像确诊患者病灶情况

11例肺转移瘤与18例原发性肺癌病灶直径分别为1.1~7.0cm、2.2~10.7cm;其中肺转移瘤患者未出现支气管遭受侵犯情况,而原发性肺癌患者病灶以密度不均匀、分叶状、不规则肿块为主,同时存在病变患者合并四周肺组织膨胀以及支气管受压开口狭窄。

3讨论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肺转移瘤患者早期阶段无典型特征,而原发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包括软组织肉瘤或者是胆道肿瘤等,极易被忽视。经体检或随访时发现早期肺转移瘤,但是已经处于晚期阶段,随着病情持续恶化转移至自身肺部。所以,予以肺转移瘤患者早期有效诊治方案至关重要,可有效确保患者生存质量[3]

CT能谱成像可对不同物质衰减跟着X线能量变化而改变如实显现,形成特征性能曲线,单能量不同情况下可以平均CT值呈现。并且,CT能谱成像与常规诊断方式对比,其优势更为突出,包括:改善图像质量、能谱特征性分析、有效鉴别,定性,诊断肿瘤、消除硬化伪影等[4]。并且, CT能谱成像在进行诊断过程中需对患者静注对比剂,而碘浓度与病灶强化程度、血供情况保持正比关系,完成增强扫描以后,对原发性肺癌病灶以及肺转移瘤病灶碘浓度进行测量,从而促使病灶血供灌注情况间接反映出。在对患者实施能谱扫描时,与灌注扫描对比,辐射剂量显著偏低,但存在高重复性。与此同时,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肺转移瘤以及原发性肺癌都属于富血供肿瘤,处于动脉期可经能谱成像将其放大,但处于静脉期通过静脉系统引流以后能谱显示差异较小。

能量CT就是利用物质在不同X射线能量下产生的不同的吸收,从而提供比常规CT更多的影像信息。虚拟单能量图像,相当于单一能量射线下的成像。低能量图像上含碘组织的CT值增高,意味着增加了组织的密度分辨率,病灶和背景组织的差别增大,有利于病灶的检出,特别是富血供的病灶;高能量图像有助于去除金属伪影,能提高含金属材料的支架、植入物等的显示效果。有效原子序数图是将各体素所对应的有效原子序数量化形成伪彩图。不同于CT值,原子序数为每个像素加入了物质成分的信息。有效原子序数图和碘密度图等融合,可直观地显示病变区域和正常组织的区域,丰富了诊断的手段。多能谱CT有两个重要参数: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和有效原子序数图本研究结果显示,X线确诊肺转移瘤与原发性肺癌准确率显著低于CT能谱成像诊断结果,P<0.05CT能谱成像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11例肺转移瘤与18例原发性肺癌病灶直径分别为1.1~7.0cm、2.2~10.7cm。由此可见,在诊断与鉴别肿瘤时对其肺动脉受累状况、形态进行观察至关重要,有利于后期分级、分期和定性肿瘤,随后按照结果拟定有效治疗方案[5]

CT能谱成像属于新型诊断模式,对于鉴别、诊断肺转移瘤以及原发性肺癌患者而言存在不可替代价值作用,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友奎. CTX线胸片诊断肺良性肿瘤与肺癌的效果对比分析[J]. 医药前沿, 2020, 10(7):1.

[2]黄文飞, 廖玉平, 唐庆健. 宝石能谱CT在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 30(11):4.

[3]耿辉, 魏成, 彭天松. 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系统医学, 2020, 5(19):3.

[4]王苏亮, 马淑华, 黎叶芳,. 探究能谱CT在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 5(1):2.

[5]杨林, 裴邦辉, 陈晓燕. 肺转移瘤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CTMRI杂志, 2021, 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