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技术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内镜技术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林艳霞,林云,谢志刚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广东英德 513000

摘要:上消化道肿瘤主要指食管癌和胃癌,不具有典型的早期症状,发病隐匿。目前,主要依靠内镜筛查发现早期病变,并及时治疗,改善预后;对于晚期肿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差。因此通过内镜筛查早期诊断上消化道肿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先进的内窥镜仪器、成像技术的发展也在提高内窥镜诊断技术。因此,对当前内镜技术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上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内镜技术;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治疗;应用进展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谱中排名第三,在死因谱中排名第二,而食管癌在发病谱中排名第六,在死因谱中排名第四。由于上消化道肿瘤的最初临床症状相对隐蔽,大多数处于晚期[1]。因此,如何预防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极为重要。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黏膜下剥离等微创切除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此,本研究将对内镜技术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内镜技术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1NBL

其中,窄带成像(NBI)是最常用和最具代表性的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王凯悦等[3]将其与放大内窥镜联合使用,可在胃黏膜中清晰观察到集合静脉和上皮下毛细血管网;不规则的微血管改变提示黏膜有肿瘤。胃黏膜的表面微观结构也被称为腺管开口,因为腺管开口不规则或缺失,提示早期胃癌可能性。

1.2CE

色素内镜 (Chromoendoscopy,CE)又称染色内镜,最早在1966年由日本学者Yamakawa提出,是指应用特殊染色剂在消化道黏膜进行喷洒,使病变部位在染色后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对比更加明显,轮廓也更为清晰。色素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可发现白光下难以分辨的病灶,并能够更为精确地指导活检,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染色剂主要有三种类型:吸收性染色剂(卢戈氏碘液,亚甲蓝,甲苯胺蓝等);反应性染色剂(刚果红,酚红等);对比性染色剂(靛胭脂等)。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势,使得色素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4]

1.3EUS

超声内镜(EUS)是通过安装在内窥镜前方或插入内窥镜的超声探头进行实时扫描,通过观察消化道腔的形态,获得消化道壁及相邻器官的声学特征;当超声波通过不同阻抗的组织时,会发生反射、折射、色散和衍射等物理现象,并在组织中发生衰减,这与最终成像有关。超声探头通过压电原理转换机械能和电信号,从而产生成像,有助于识别病变的深度、边界、血流、良恶性[5]

1.4 其他的成像技术

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图像增强模式:表面增强(SE)、对比度增强(CE)和色调增强(TE),CE和SE不会改变病变的颜色和亮度,可以通过适应不同部位的不同颜色,实现病变和正常组织的粘膜和血管结构的比较。蓝激光成像(BLI)为首个以激光为光源的内镜系统,其原理基于Hb光吸收特性和黏膜光反射,形成用于观察和诊断表面微血管和深血管的内镜成像技术,具有3 种观察模式:白光、BLI和蓝激光成像亮度(BLI-Bright)。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的原理是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处理和分析普通内窥镜图像,并生成特定波长的光谱图像,然后利用不同的光谱图像组合生成FICE图像,观察胃黏膜的细微表面结构和毛细血管流动。联动成像模式(LCI)适用于一些激光内窥镜。其原理是NBI与白光成像同时工作,可以提高着色效果,改善有颜色变化病变的观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检出率。

2内镜技术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1 EMR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将电息肉切除术与黏膜注射相结合,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以提升病变组织并将其与肌层分离,然后用高频电刀切除。临床研究发现,这种技术可以确保将病灶完全切除,减少出血,减少术后穿孔和感染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14%,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然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无淋巴转移、表面浸润和直径小于2 cm的早期黏膜肿瘤。因此,在手术治疗前,需对肿瘤的转移和浸润情况进行严格检查。

2.2 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EM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EMR相比,它可以去除更大的肿瘤直径,获得更全面的病理评估样本。此外,它还具有完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如今已被许多国家认可,是内镜下切除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当肿瘤直径达到4厘米,病变处于弯曲位置时,手术难度会增加,手术时间会延长。因此,在ESD手术前,有必要了解肿瘤的大小和病变的位置,以便制定合理的手术策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3 ST

内镜隧道黏膜下剥离切除术(ST)的出现扩大了内镜治疗的适应症,将消化道从单层标记改为双层标记,并建立粘膜下隧道。在黏膜下反复注射生理盐水,将黏膜与肌层分离,用电刀切开粘膜下层,沿肌层分离黏膜下层组织,沿肿瘤形成隧道,最后,完全分离肿瘤。在分离过程中,分离肿瘤附着于肌层的部分,然后清洁隧道伤口并缝合隧道口

[11]。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消化道管腔的完整性,保证粘液层的完整性,保护创面,减少胸腹部感染的可能性。

3展望

内镜检查为目前发现和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方法。由于早期胃肠道与进展阶段肿瘤形态未有明显差距,容易引起漏诊。因此在进行内镜检查时,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和规范的内窥镜工作,关键是提高在白光内镜下发现病变的能力,然后结合染色/NBI/放大内窥镜检测病灶的性质,最后,通过靶向活检和病理诊断进行诊断。内镜下切除扩大了早期消化道癌患者的临床治疗途径,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留消化系统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目前,内镜切除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手术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穿孔或气胸的风险。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严格研究手术适应证,改进内镜切除的各种程序和步骤,充分发挥电刀的多功能性,提前预防并发症,对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邵雨辰,张楠,王家林等.上消化道癌筛查现状及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9):681-684.

[2]李华,高天华,霍志斌等.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断进展[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2,9(2):56-60.

[3]王凯悦,刘丽.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荟萃,2017,32(11):929-933.

[4]潘独伊,毛奇琦,钟良.染色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治中应用探讨[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1,10(4):237-241.

[5]龚航,刘先丽,胡珍.电子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中的临床应用现状[J].浙江医学,2021,43(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