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城乡供水一体化融资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1
/ 2

PPP模式下城乡供水一体化融资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

田茂霞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655011

摘要:本文选取重庆市长寿区城乡供水一体化PPP融资项目为切入点,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分担。因此,本文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为本项目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思路,更在于丰富了当前学者对PPP模式下城乡供水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丰富了对PPP模式应用过程中的定量研究。

关键词:PPP模式;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风险评价与管理

一、PPP模式融资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一)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i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以政企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它是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模式,也是一种管理创新。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手段,具有如下特点:一是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二是PPP模式的目的在于满足公共产品的需要;三是PPP模式的方法或手段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四是PPP模式的要点在于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二)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一般而言,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行为结果的变动程度,是指由于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个体认知能力、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各种行为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管理是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量化并评价风险,并根据结果采取合理、有效、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其具体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计划、风险跟踪和风险应对五个方面。而风险管理的四大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留。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PPP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相关方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

城乡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着民生的根本,尽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城乡供水的供给问题,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政府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但通过PPP模式引入了社会资本方来参与建设和管理以及运维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混淆双方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分担,可能会造成矛盾,不利于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来明晰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应该分担的事项。

(二)政府方缺乏相应的管控力量

通过分析层次总排序,可以梳理出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各阶段的重要影响风险因素,并据此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可以看到,对政府方而言,在城乡供水一体化PPP项目中应当特别关注在政治及法律方面政府宏观规划变化占比风险因素值最大,综合权重值为0.15211,在层次总排序中排第二位。但不可忽略的还有政府的违约风险综合权重值为0.05095,排位第八。城乡供水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易受政府政策影响和信用的影响,同时目前针对PPP融资模式的文件及法律都还不够完善,一旦在项目20年运营期内出现一些对PPP模式不好的政策,政府方便会降低支持,增加审计等风险。

(三)企业方缺乏专业管理以及风险转移意识

通过分析层次总排序,还可以看到金融风险方面融资风险相对占比最大,金融风险占比达到0.38,而融资风险达到0.11783,排在第四位,这是因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前期阶段融资方案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融资方案在项目启动初期只能形成初步意向,项目谈判实质尚未启动,在落实时,可能存在与融资计划不符的情况,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特别是当资金无法覆盖缺口时,具有较强的审计风险,也将影响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除上述外,还应注意到城乡供水一体化中的整体风险中还存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PPP模式在国内仍旧属于新兴事物,了解及擅长的人还是较少,因此还应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训与培养。同时,社会方在整个PPP模式中属于相对弱势方,如信息不对称、控制力弱等等,因此,如果缺乏相应的风险转移意识,则可能会出现风险负载过量的情况,导致项目无法顺利推进。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PPP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风险分配机制

PPP 项目的风险分配机制以风险最优分配原则为核心,同时还应遵守风险与收益对等、风险有上限原则,在各主体方之间合理分配风配。通过综合考量本项目中政府风险管理能力、项目回报机制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等要素,现提出如下风险分配方案。

(二)政府层面要完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针对PPP融资模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还不顾完善,政府方在想应用PPP模式时会对政策方向把握不稳,导致畏首畏尾,PPP不易开展,而在开展后面对的诸多问题是,只能采取一些单一发条法规来解决问题,因此缺乏完备的法规和文件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PP模式的应用。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宽泛,包括但不限于高速公路、公租房、水利设施、文旅开发等等,其中参与方众多、投资期限长、投资金额大,问题凸显越来越多,因此,完善相应的基本法、PPP细分领域(如基建领域、养老领域、环保领域)的法律法规、具体的操作指导文件已是当务之急。

    (三)企业方面要加强自我管理

企业作为作为PPP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参与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积极从财务、运营、人员、移交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的强化。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在PPP项目实际运营中,能够适当的进行风险转移是降低风险的一项有力举措。企业可主张签订唯一性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将部分风险转移给政府或者保险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J].中国软科学,2002(2):5l-54.

[2]刘志. 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和分析[J].  建筑经济,2005,(7).

[3]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政府激励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09:1480-1483.

[4]林丽红.公私合作模式(PPP)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2015,01:78-89.

[6]和鑫.基于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

作者信息

姓名:田茂霞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重庆市万州区

出生年月:1999年8月

学历:本科

职称:

工作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