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效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浅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效应

刘媛媛 ,李 ,昂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旅游路东首4657号   250103

 济南高新区园区建设服务中心  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66号   250013

中文摘要:公共空间设计是近年来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鉴于公共空间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应当把人们的心理需求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考量。本文选取构成公共空间的三要素——形态、材质、色彩,运用大量设计实例对它们的心理属性和心理效应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共空间  视觉心理效应 形态 材质 色彩

美国艺术理论大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走向艺术心理学》中所说到的:艺术之所以被人们发现和创作出来,是因为它能给人们以愉悦。美好的事物总是激起人们愉悦的心理反应,感知到美好的事物,人们更容易心情愉快,相反,感知到丑陋的事物,人们的内心总会产生不愉快的反应。

研究发现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是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五种感觉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大约占90%左右。同时还发现视觉感知不仅为人们提供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还能带给人们各种心理体验。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会交往,举行集会、活动的开放性场地,也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外展示令人难忘的城市形象。

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要素包括形态、肌理、色彩,这与视觉心理学将形态、材质和色彩作为物象的主要特征是恰好吻合的,因而,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这些视觉要素也被认为是最应该研究的对象。

1.形态要素的心理效应

同大多数艺术设计形式一样, 公共空间的设计也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空间结构的表现方式,以及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尤其令设计师关注。这种形态可以是源于大自然的有机形态,也可能是抽象的无机形态,关键是因地制宜,结合公共空间的创作用途和主题,以恰当的形式阐释作品的内涵。其中,自然形式比较容易借鉴,而且具有生动、亲切的特点,容易令人产生一种想要亲近的情绪,这一点比较符合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比如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它的外部造型犹如冷漠都市森林中的一朵蘑菇,内部结构形式像螺旋状的凤尾螺,整个建筑形态呈螺旋状上升。优美的造型与馆内精美的藏品相得益彰,使整个古根海姆美术馆焕发出无法言传的意境之美。抽象的结构形式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过程里重要的表达手段。抽象的形态强调韵律,因而包含着更多的情感因素。比如华裔女设计师林璎设计的美国越战纪念碑。在设计上,纪念碑用黑色花岗岩砌成V字型碑体,它抽象而简洁的造型犹如钟表的指针,又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带给人们无尽的哀思和警示。

2.材料要素的心理效应

材质是材料本身的组织与构造,是材料的自然属性。材质包含材料的外在形态、色彩、质地、肌理,是人的视觉对材料表面特征和材料一般物理属性的综合反映和综合印象。材料是设计的物质基础,材料对于设计作品功能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的《考工记》里曾经提到过影响设计成功的因素:“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足见材质是影响作品成型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材料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木质的温暖、朴素,丝棉的柔软、细腻,金属的冰冷、刚硬,塑料的轻盈、廉价等等。当今的设计趋势表明,公共空间的软装陈设更青睐运用天然材料,特别是在室内环境中大量运用竹、木、藤、柳等自然材质,表面不加过多的涂饰和修饰,力图裸露自然材质本色。例如,日本室内设计师北原进设计的冲绳宫古岛东急旅游机构室内,灯饰与桁架宛如烧烤食物,钢琴等嵌入用石砌桌座和藤椅等组成的“原始”就餐环境中,令人置身于洞穴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温馨氛围之中。

设计师选择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视觉质感”。“视觉质感”这一术语形象的描述了眼睛与手之间的统觉,如我们在一些公园看到的用水泥刻意仿造的木材肌理就是“视觉质感”的运用。不同的材质除了给人视觉上的不同感受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触觉感受。它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在公共空间的创作设计领域,设计师有时常常需要借助这种肌理、质感效果的转换,实现材料在结构上的功用。比如现代建筑大师L·柯布西耶的作品的视觉风格特征之一是在建筑的清水混凝土表层着意留下木质肌理的纹路,在立面外表留下清晰粗犷的自然肌理,于是冷峻的混凝土获得了亲切感和生命感,如他设计的法国土雷特修道院的墙面、印度昌迪加尔法院的立面等,无不在厚重的体积外表上留下了愉悦的轻灵的木质语言。

3.色彩要素的心理效应

色彩也是构成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对色彩的和谐有一种趋于本能的需求。和谐的色彩使人既身心轻松、情绪愉快,不和谐的色彩则相反,它使人感到身心疲惫,精神压抑,特别是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对人们的心理暗示更为明显,并能够激发人的各种联想、想象和情感。公共空间的结构形态、材质肌理在不同光、色的影响下,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知。一般说来,偏暖的光色使人产生温暖、热烈、活泼、积极进取之感。而冷色则十人想到湖水,有凉爽、宁静之感。此外,深色如黑色、蓝色、褐色等具有隐蔽、坚实、厚重之感;浅色如淡绿、浅蓝等具有轻快柔和之感。光与色在营造公共空间氛围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如国家大剧院在色彩设计上,大胆演绎了20种红色,而且这些红色光漆带会随着自然光的变化而变化,沉静中见跳跃,写实间又有延伸。掌握这些设计法则对于我们从事公共空间的照明设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4.三种要素的综合效应

以上是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公共空间的三大组成要素进行的具体分析。在实际的设计中,形态、色彩和材质是不可或缺的造型手段,它们被综合运用共同表达公共空间的物质和精神功用。当代、现代公共艺术家已经自觉运用三种因素蕴涵的心理效应来进行创作,被称为“大地艺术家”的史密森在犹他州的大盐湖找到了灵感。他的《螺旋防波提》是一件富于浪漫色彩的作品。优美的曲线和华丽的的粉红色、蓝色和棕黑色给人们愉悦感。充分利用自然材质——大海岩石,用饱含生命色彩的方式反映了湖中已死去的物质。现在这件作品已沉入水中几英尺的地方,使得作者的创作意图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因此可以说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综合运用了形态、色彩和材料的心理效应。

随着公共空间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设计师对形态、材质和色彩的心理效应也愈加重视。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设计师将形态、材质和色彩的心理效应与公共空间的物质和精神功用相结合,更能设计出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和审美需求的作品。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秩序感》[M]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3]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21页

[4]陈喆,胡惠琴.老龄化社会建筑设计规划:社会养老与社区养老[M]2014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57页

[5]刘媛媛; 李少静; 宋娟.论公租房配套设施中的归属需求设计. [J] 《艺术教育》|2017年第002期|P.233-234|共2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