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内皮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血浆内皮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

朱昊,王芳玲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选取2021年10月到2022年2月间3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实验组患者入院后1h、4h、6h、第2d、第7d分别采集静脉血,获取患者此时血浆内皮素(ET)、肌酸激酶(CK)两项血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浓度水平,绘制出动态变化曲线。另选择同时期30名正常无心脏血管疾病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相同检测方法测定清晨空腹状态血浆内皮素、肌酸激酶水平,测得正常范围波动内的平均血清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剧升高的血清内皮素、肌酸激酶水平形成对照和比较。最后根据阳性结果数量判断两检测指标诊断效能。结果: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平均水平,实验组患者内皮素水平于心肌梗死发病早期两小时内即出现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正常波动范围。结论:内皮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性疾病早期1~2小时即可出现明显升高,峰值时间为3~8小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第7天仍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行早期治疗性诊断与疾病发生后的回顾性诊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内皮素;肌酸激酶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检测指南所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1-3],以40—50岁发展最快且近年来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作为一种慢性进展疾病,患者本身长期服药并有心脏血管疾病[4,5],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早期往往难以做出准确预测或判断,待出现明显体感指征,尤其是非住院患者送往医院时多数患者已经发病数小时,此种情况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灵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性疾病危险性判断,早期诊断指标都有更高的要求。机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内皮素水平在早期1h起即可呈现明显显著升高态势,其原因在于心肌供血不足受到缺氧的刺激,冠状动脉狭窄痉挛等。在多种动物模型中都证明内皮素具有极强的缩血管,正性心力作用,直接向动物冠状动脉输注内皮素-1复合制剂可引起心肌梗死的发生、心律失常、心室功能受损等,最高可导致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80[6,7],出现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本实验选择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30例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病人。分别为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0-65岁,平均年龄56.7岁。数据搜集病人及家属均已知情。对照组:同样选择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0例健康查体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0-65岁,平均年龄 54.3岁。

经临床医生综合评估设置出纳指标,实验组患者选择依据WHO推荐诊断方法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要求无慢性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血清脂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等。近3个月未使用相关药物。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组入院后1h、4h、6h、第2d、第7d分别采集静脉血4ml(其中包含六例已经接受溶栓治疗并且出现再灌注病人)。健康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状态采静脉血4.0ml。对上述病例分析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内皮素(ET)和肌酸激酶(CK)水平。血浆内皮素(ET)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标记物为放射性核素。血清肌酸激酶(CK)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TB-20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操作过程依据说明指导进行。

   针对30例健康查体者血浆内皮素与肌酸激酶检测,可获得清晨空腹无一般因素影响情况下ET与CK的血清平均浓度。实验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在1h、4h、6h、2d、7d的浓度如下:116.8±26.3、447.6±22.3              、513.5±39.2、105.5±19.7、96.4±21.5。实验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肌酸激酶(CK)在1h、4h、6h、2d、7d的浓度如下:231.4±69.1、405.7±148.9、573.3±93.4、708.6±65.1、103.8±28.4。

   病例分析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急剧升高的内皮素浓度与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内皮素正常浓度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实验对病例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肌酸激酶水平进行动态观测,观察早期开始增高时间、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等多项数据,并对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内皮素、肌酸激酶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即刻起血浆ET即可迅速升高达(116.8±26.3 Pg/ml),在4h与6h连续检测达到峰值(513.5±39.2),第2d回落至(105.5±19.7 Pg/ml)。第7d为(96.4±21.5 Pg/ml)。与传统检测指标CK对比可见,肌酸激酶在心肌梗死早期3-8h出现明显升高,达峰时间为10-36h,故肌酸激酶在2d时处于高水平(708.6±65.1),第7d已回落至较低水平。由此可见,内皮素升高时间与达峰时间早于肌酸激酶,峰值低于肌酸激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第七天肌酸激酶已降至正常偏高水平而内皮素仍具有回顾性诊断价值(t检验值分别为5.37、7.68、10.93、9.23、6.95),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综上所述,内皮素的生物学效应极为广泛,其合成、分泌、结合、代谢的整个过程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性疾病发生时可出现灵敏反应的血清学标志物,具有与目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标志物肌钙蛋白(cTn)及肌酸激酶(CK)相似的优点:即升高时间早,诊断窗较长,与肌酸激酶相比诊断特异性灵敏性更高,同等情况下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更低。同时具有传统血清生化标志物不具备的独特诊断价值:判断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坏死程度、在适当时间指导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应用,预防心肌梗死并发症、梗死灶扩大及心肌再梗死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参考文献]

[1] 金树琦,郭晓玲.内皮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效应述要[J].当代医学论丛,2015,12 .

[2] 刘东红,熊艳,姚凤娟,廖新学,杨震,陶军.中国病理生理杂志[J]2010(8).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杨姗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11).

[5] 李慧慧,赵萍.CCU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

[6] 刘国祥,任辉,向国春.内科护理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陈明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9,3.

作者简介:朱昊(2000.7—),男,汉,山东淄博,本科。

指导教师:王芳玲(1995.9—),女,山东济南,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