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探究

吴瑞卿

安康市水利局 725000

摘要:在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时,需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相互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治理要因地制宜、要适度,适应群众要求。同时,完善目标,实时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探究

1水土流失的危害

1.1破坏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会在水土流失下遭到破坏,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对土壤结构造成极大的破坏,植物难以生存。土地资源的破坏不仅对农业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还给小流域水土流失地治理增加了难度。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所以,必须重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1.2生态环境恶化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产生会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问题持续加重,与其他自然灾害交替出现,形成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与石漠化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当地生态平衡被破坏,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1.3损害水利工程

水土流失会让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对水利工程造成淤损,水库病害增加,水利工程的灌溉与防洪等功能下降。在丰水季,涝灾增加;水土流失使地表径流增加,引发洪水;河库出现淤塞;水利工程效益下降;引发泥石流等灾害,破坏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遭到破坏之后,不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物力进行维修,增加费用支出。

2水土保持技术应用

2.1工程措施

2.1.1山坡防护工程

根据抚顺小流域特点,综合治理首先进行山坡防护工作。山坡防护工程可以阻拦截流沟、拦水沟里的水资源渗透入地下,减少地表土壤侵蚀,增加土壤中水分的含量。

2.1.2山沟治理工程

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设计拦沙坝、沟头防护工程、淤地坝及谷坊工程等多种山沟治理措施。例如,沟头上部面积偏小的小流域,可以运用围埂式蓄水型沟头治理措施,或者适当地采取谷坊工程。对于山沟底部的陡坡,可以采取山沟治理工程,减少沟岸持续扩大的几率,为后续的治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1.3小型蓄排水工程

抚顺小流域很容易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适宜采取小型蓄排水工程。路旁建设小水窑、排水沟和截水沟,充分利用雨水。如遇自然灾害,蓄排水工程还可以减少灾害损失,工程建设也不会受灾害影响。

2.2生物措施

2.2.1造林种草

在抚顺小流域水土流失前,利用原生植被种籽进行造林种草,采用机械带状整地的方法,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水土流失轻微的地方,可以采取人工种草,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2.2.2保水保土耕作法

根据水土流失强度,选择保水保土耕作法。例如,对于梁峁缓坡区域,采取改梯田方式。对于坡度较陡的区域,采取高更方式,改造农田,保持水土。

2.2.3封禁育林育草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强烈的区域,采取封禁育林育草的措施。根据区域内自然环境,在封禁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植被,扩大种植面积,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让自然环境逐渐变好。在实施过程中,应配套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来作保障。

3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

3.1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实现绿色治理。生态治理包括两方面:种植林草和封禁治理。通过这两方面的综合运用,能有效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问题,通过法律制度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本就脆弱的小流域环境得到保护[1]。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也是强化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对于降水、风等外界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发挥积极作用,能使土壤肥力与物理性质能得到改善,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人工造林。在改善土壤环境条件过程中,通过人工造林方式能提升植被覆盖率,所以,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树种造林,并加强对树木的养护,提升树木成活率。(2)封山育林技术措施。对小流域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让流域内的林草自然繁殖和生长,并在人工林草结合下,逐渐提升小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3)人工栽培经济林。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栽培经济林也是重要渠道,比如,种植果树种类,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也能提升当地群众收入。

3.2农业技术治理

改变耕作方式与种植类型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农业技术措施,这种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顺坡耕作是陡坡耕地的主要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所以,需转变这种模式,采取横坡耕作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将坡耕地改造为梯地[2]。横坡耕作能在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形成蓄水沟,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土地的透水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在提升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能强化水土流失的治理。针对坡度不同,采取的耕作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坡度小于5°时,可采取横坡耕作;坡度在5°~8°时,可采取修筑水平梯田的方式;坡度超过15°时,可采取退耕还林的方式。同时,在坚守耕地红线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这两种农业方式可通过外部资金的引进,提升本地经济效益。

3.3水土流失工程治理

水土流失工程治理的方式较多,有山坡防护、山沟治理等,需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工程进行治理。山坡防护表现为坡改梯,能减少坡地水土流失。山沟治理采取沟渠修建等方式,让山洪能安全排出。

在坡改梯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要点:(1)统一梯坎坡度,将高度控制在1.2m。(2)需深挖底土,将表土还原,确保在梯面上土壤性能良好。(3)梯面设置需合理,要求外面高、里面低,能让反坡形成。(4)将梯梗夯实,能起到良好的蓄水作用,避免水土流失。(5)在梯面内设置横向排水沟,排水沟规格为0.3m×0.3m。(6)由于横沟相对较长,所以,要将沉沙函设置子沟头,同时,沉沙函在设置时,要求间隔距离为50m,沉沙函规格为1m×1m×1m,使用底宽为0.4~0.5m的纵沟连接上下梯田间的沙函,坡上多余的水可以由此排下来。(7)配套“之”字路,便于梯田的管理。坡改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能对土壤水分特征产生影响,在降水后土壤的含水率增加,在水分的垂直变化中,土壤水分相对比较稳定;坡改梯会对坡面产汇流过程产生影响,由于原有地貌产生了微小变化,坡度变得缓和,在田面上不会形成径流,会直接渗透到土壤中。土层增厚后土壤蓄水能力增加,起到良好的雨水拦蓄作用,能有效减弱水土流失;能对坡面水分循环进行影响,通过坡改梯可以让入河径流总量减少。

4结语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大,可通过综合治理手段,避免水土继续流失,强化水土保持,让小流域的生态得以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03):35-37.

[2]李骁,付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效果评估[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1,(06):15-17.

[3]郑发宏.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探讨[J].清洗世界,2021,37(06):79-80.

[4]陈武.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研究[J].科技风,2021,(01):133-134.

[5]戴逵.浅谈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坡耕地综合治理的经验[J].陕西水利,2020,(0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