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分析

李圆圆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071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至我院接受脑出血手术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疼痛阈值、镇静评分以及患者颅内压指标。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在疼痛阈值、镇静评分以及患者颅内压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手术后的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阈值、镇静评分以及患者颅内压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脑出血;护理效果

前言

脑出血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病症,其主要时由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引发,其中病情发展快,致残率高等时脑出血的疾病的主要特征。据资料显示:脑出血病例占脑卒中病例的24%-29%左右,且脑出血急性期的死亡率高达32%-38%左右。在患者接受手术干预后,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将探究分析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详情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至我院接受脑出血手术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患者共26例,女性患者共24例,年龄为:52-77岁,平均年龄为:(64.04±2.73)岁,观察组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患者共27例,女性患者共23例,年龄为:53-76岁,平均年龄为:(63.58±2.44)岁。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遵循医嘱,以及我院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患者每日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方法

①组建专业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小组,选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组长,参与护理前集中对小组内的人员进行培训、完善护理措施,规范护理流程,深入优化小组内成员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整体提升护理小组的质量。并由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小组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确保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②为患者提供干净且安静的病房,每日对病房进行打扫与消毒,调整病房内光线、温度、湿度,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恢复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同时严格执行院内探视制度,控制外来因素对患者的打扰。

③以15分钟为1个周期,采用疼痛行为量表以及镇静程度量表对患者的镇痛情况以及镇静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所得数据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镇痛药物以及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速率等,如:当患者疼痛行为评分<2分时,则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观察,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使用速率维持不变,当评分测定出现上升时,则应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速率,以舒芬太尼、丙泊酚为例,评分出现上升时,增加速度控制为0.5ug/kg左右;若患者疼痛行为评分以及镇静程度评分出现降低时,同样应当及时对患者的用药速率进行调整,评分出现下降时,降低速度控制为0.5ug/kg左右;持续性的进行观察与调整,直至患者达到标准为止。

1.3观察指标

经护理干预后,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疼痛阈值、镇静评分以及患者颅内压指标,疼痛阈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定,分数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为轻微;镇静评分采用镇静程度量表进行评定,分数越低表示患者镇静状态越差,数据均由研究期间搜集整理得出。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疼痛阈值、镇静评分以及患者颅内压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下所示:

对照组疼痛阈值为:(3.72±1.30);观察组疼痛阈值为:(2.25±±1.01);其中t=6.314,P=0.001。

对照组镇静评分为:(1.02±0.36);观察组镇静评分为:(1.31±0.40);其中t=3.811,P=0.001。

对照组颅内压指标为:(17.05±1.89);观察组颅内压指标为:(14.50±1.67);其中t=7.149,P=0.001。

3.讨论

通常情况下,脑出血疾病患者具有病情严重、所产生的危害较大的特点,在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采取高效措施,高质量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据相关文献显示:存在部分脑出血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由于疼痛等情况使得患者出现躁动以及应激反应,严重的阻碍着患者的恢复。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效的镇痛以及镇静措施起到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控制不良时间的发生机率,同时能够有效的保障患者的恢复质量以及恢复速率

[2]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了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组建专业的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护理,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的恢复质量,相比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观察组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接受手术后的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阈值、镇静评分以及患者颅内压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本文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孟媛媛.多感官促醒护理在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养生,2022,22(18):1584-1586.

[2]整体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C]//.2022护理写作与投稿科研论文研修班暨现代医学与护理研究进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22: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