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王琦, 汪元元,詹彩虹,许平华,徐良新

马鞍山八六医院  安徽省  马鞍山市  2431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心血管内科患者,病例数3352例。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1676例)与对照组(n=1676例),组别不同运用的护理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措施,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环境护理、护理技能、心理支持以及语言交流等。结果: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为(4.68±1.36)d,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7.98±1.41)d,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运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适合临床运用推广。

关键词:抑郁焦虑;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模式;生活质量;常规护理

心血管内科疾病普遍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病情严重等特点,是现代人健康乃至生命的重要威胁。同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对此,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选择3352例为研究对象,分组探究了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需要纳入3352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12月。对照组(n=1676例)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患者年龄≥45岁,≤88岁,平均年龄(67.32±2.14)岁,患者男女占比932例、744例;观察组(n=1676例)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措施,患者年龄≥46岁,≤89岁,平均年龄(68.22±2.11)岁,患者男女占比900例、776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

1.2方法

对照组心血管内科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即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以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具体实施如下:(1)心理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并且会反复发病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患者比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治疗配合度也会随之降低,对于该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在开展心理疏导前需要对患者年龄、疾病情况、性格、文化程度等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心理疏导方案,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交流,交流过程中注意语气和蔼、态度端正,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案、预后效果以及治疗成功案例等,在交流过程中注意与患者之间的眼神交流,若患者提出与治疗相关的问题需要耐心解答,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对后续护理操作的配合度。(2)病房环境护理。病室需要定期开窗通风,定期消毒灭菌,为患者创造安全、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合理调整病室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避免温度过高影响患者消化功能,温度过低对引发静脉痉挛。湿度需要控制在50%-60%之间,防止湿度过低造成呼吸道干燥,湿度过高增加肾脏负担。此外,病室内可以增加电视、饮水机等设备,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低盐类食物为主,尽量多服用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效避免便秘情况,保证大便通畅。若患者具有心力衰竭疾病,应减少肉类摄入,避免脂肪酸、胆固醇升高,有效降低心脏、胃等脏器组织的负担。此外,应告知患者戒烟、戒酒,合理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心脏功能二级者食盐摄入量<5g/d、三级者食盐摄入量<2.5g/d、四级者食盐摄入量<1g/d。(4)监测生命体征。治疗期间需要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若有异常情况出现需要及时报备给医生,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5)用药护理。部分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治疗需要运用洋地黄,该药物使用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脉搏,心率需要控制在60次/分,若心率过缓、心肌梗死患者禁用。若使用期间出现脉搏、心率不规律情况需要及时停止服用该药物。若患者所服药物为利尿药,需要密切做好尿量记录工作,以便及时发现患者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以及脱水等情况。(6)休息指导。护理人员需要依据患者病情情况开展休息指导,向患者讲解休息的重要性,主要起到降低氧气消耗、减少心脏负担的作用。若患者为轻度心力衰竭需要限制其日常活动量,适当增加休息时间;若患者为重度心力衰竭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辅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定期进行翻身护理,避免出现压疮情况。(7)延续护理,包括出院随访,出院满意度调查表,反馈和家庭病房的落实,对患者的指导内容以循证为依据,通常包括药物指导:药名、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方法、协调用药等,饮食导:根据患者的病情、饮食习惯、支付能力等提供个性化指导;症状管理与识别:出院后病情恶化症状识别及应对;居家环境评估提供相应建议,我们科会定期到老干部家里进行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血管内科患者观察指标为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环境护理、护理技能、心理支持以及语言交流等。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

表1 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对比(x±s,d)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环境护理、护理技能、心理支持以及语言交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x±s,分)

3讨论

心血管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大多属以中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如治疗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导致患者出现认知不足或认知错误,无法重视疾病,过度担忧预后。如过度的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生理应激反应的发生,导致患者肾上腺素及相关激素分泌超过正常值范围,过量的肾上腺素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不仅加重患者病情进展,还会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过度的负性情绪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不配合治疗方案,影响遵医嘱行为,导致病情进展。以往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弊端明显,实施优质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常规护理的不足。相关研究表明,将系统全面的优质护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且效果满意。

为提升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该种护理方式比较都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在实际护理中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运用优质护理后症状消失时间(4.68±1.36)d、住院时间(7.35±1.68)d,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7.98±1.41)d、住院时间(12.36±2.34)d,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观察组患者环境护理、护理技能、心理支持等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说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症状消失、住院时间,促进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满意度提升,对患者疾病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主要因为该种护理方式注重细节化服务,对护理人员操作进行规范,要求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语气温柔、态度端正,注重患者内心感受,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实施心理疏导,从而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提升治疗配合度[8]。此外,需要对患者实施环境护理、制定饮食、休息方案,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保证日常饮食规律,提升机体抵抗力,加快病情康复。

优质护理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可缩短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秀.优质护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特别健康,2020,(7):202-203.

[2]江荣荣.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0):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