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3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

邹忠卫

身份证:341102199410280016

【摘要】:目的:分析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8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麻醉复苏相关指标(麻醉复苏时间、出麻醉复苏室时间、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麻醉恢复评分)差异,并比较两组麻醉复苏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最后比较两组满意度的差异。结果:①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为(34.3±3.2)min,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为(2.3±0.4)分,复苏10min后麻醉恢复评分为(13.2±2.2)分,出麻醉复苏室时间为(65.5±10.5)min,对照组为(48.6±4.6)min,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为(1.4±0.2)分,复苏10min后麻醉恢复评分为(10.3±1.5)分,出麻醉复苏室时间为(85.4±15.3)min,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出麻醉复苏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麻醉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麻醉复苏期间共有3例(7.5%)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有7例(17.5%)患者出现并发症,观察组麻醉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80.0%,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缩短全麻手术患者的麻醉复苏时间,降低谵妄、躁动等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手术麻醉;麻醉复苏

麻醉复苏室是麻醉患者手术结束后麻醉观察与护理干预的重要场所。在麻醉复苏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尽早回到病房[1]。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优化临床护理流程,提高护理的连续性与规范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2]。为了观察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80例全麻手术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8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2~72岁,平均为(56.6±7.6)岁;ASA分级为:Ⅰ级22例,Ⅱ级18例;体重为46~82kg,平均为(65.3±3.5)kg。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24~71岁,平均为(56.3±7.4)岁;ASA分级为:Ⅰ级24例,Ⅱ级16例;体重为48~80kg,平均为(64.6±3.5)kg。入选标准:年龄>18岁且采取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酒精药物依赖症的患者;②无法配合护理干预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为:术前完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麻醉的认识,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术后常规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等参数的变化。做好术后疼痛评估,可采用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VAS评分≤3分的患者采取转移注意力干预,包括播放音乐、视频,局部按摩等;4~6分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弱阿片类药物干预;>7分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强阿片类药物干预。同时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减少噪音、光线刺激,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观察组采取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为:①组成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小组:由麻醉医师、护士长和5名责任护士组成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小组,护士长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细化,并加强护理监督与管理,督促责任护士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在本次研究前对参与成员进行专项培训,强化成员对麻醉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提高知识、态度及行为,考核合格的成员才可参与本次研究。②一体化管理:进入麻醉复苏室之后,由麻醉医师介绍患者相关信息,做好护理交接工作;间隔15min观察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切口出血、恶心呕吐等症状,危重症患者需要做好急救准备。③麻醉复苏评估:使用镇静评分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风险患者,与麻醉医师沟通,分析麻醉复苏风险发生原因,从而制定相应预防性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对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意识完全恢复且呼吸、肌力恢复正常的患者需要尽早拔管,从而缩短患者在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④明确出麻醉复苏室标准: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恢复正常的患者,可从麻醉复苏室转回病房。中枢神经系统恢复正常标准:患者的意识恢复术前水平,可完成指定动作,可辨认目前时间与地点,肌张力恢复正常,平卧抬头时间>10s,镇静评分为2~3分。呼吸系统恢复正常判断标准:恢复自主呼吸,吞咽功能、通气功能、咳嗽反射恢复正常水平,血氧饱和度>95%,可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循环系统恢复正常判断标准:心率、血压与术前相比变化幅度不超过20%,持续时间>30min。⑤并发症护理:低氧血症是麻醉复苏期间常见并发症,与麻醉药物积蓄、喉水肿、支气管痉挛等因素有关。对于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需要及时排查其诱因,采取对症干预措施。躁动是麻醉复苏常见并发症,可引起多种风险事件,例如拔管、切口出血等,增加护理工作负荷;其发生与术后疼痛有关,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状况,加强疼痛护理干预,对于出现躁动的患者,及时给予镇静药物干预,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心血管事件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因此需要加强老年患者的临床观察,合理控制输液量,及时补钠,预防低钠血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麻醉复苏相关指标(麻醉复苏时间、出麻醉复苏室时间、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麻醉恢复评分)差异,并比较两组麻醉复苏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最后比较两组满意度的差异。镇静评分的评价标准[3]:1分:烦躁不安;2分:清醒,安静配合;3分:嗜睡,对指令反应敏捷;4分:浅睡眠状态,可快速唤醒;5分:入睡,对呼唤反应迟钝;6分:深睡,对呼唤无反应。麻醉恢复评分的总分为20分,分数越高代表麻醉恢复状况越好[4]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差异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复苏相关指标差异

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出麻醉复苏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麻醉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复苏相关指标差异

组别

麻醉复苏时间(min)

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分)

复苏10min后麻醉恢复评分(分)

出麻醉复苏室时间(min)

观察组

34.3±3.2

2.3±0.4

13.2±2.2

65.5±10.5

对照组

48.6±4.6

1.4±0.2

10.3±1.5

85.4±15.3

t值

5.231

5.235

5.165

5.284

P值

0.042

0.042

0.041

0.042

2.2两组麻醉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

观察组麻醉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

组别

谵妄

躁动

心血管事件

总发生率(%)

观察组(n=40)

1

1

1

7.5

对照组(n=40)

2

3

2

17.5

X2

5.226

P值

0.042

2.3两组满意度差异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差异

组别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观察组(n=40)

21

16

3

92.5

对照组(n=40)

15

17

8

80.0

X2

5.326

P值

0.043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疗效与安全性的不断提升,手术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手术治疗患者也逐日增长[5]。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法,手术切口、术中操作都会引起剧烈的疼痛感,从而诱发身体应激反应,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需要采取高效安全的手术麻醉方案[6]。全麻是外科手术常用麻醉方案,通常是采取静脉麻醉药物抑制中枢系统活动,从而让患者失去意识,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但是在术后复苏期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引起躁动、谵妄、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的预后结局[7]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患者对于临床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常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在麻醉医生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使患者尽早复苏,缩短其停留时间,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8]。该管理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9]。例如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评估患者麻醉复苏状况,对于存在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在麻醉医生的帮助下,寻找问题发生原因,从而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确保患者麻醉复苏期间的安全性[10]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通过改变其知识、态度和行为,从而减少盲目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在麻醉复苏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减少护理风险因素,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在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可以简化护理流程,细化护理内容,从而让护理人员有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护理,减少由于疏忽引起的护理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需要重视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确保患者收益,从而提高其满意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为(34.3±3.2)min,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为(2.3±0.4)分,复苏10min后麻醉恢复评分为(13.2±2.2)分,出麻醉复苏室时间为(65.5±10.5)min,对照组为(48.6±4.6)min,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为(1.4±0.2)分,复苏10min后麻醉恢复评分为(10.3±1.5)分,出麻醉复苏室时间为(85.4±15.3)min,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出麻醉复苏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10min镇静评分、麻醉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了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开展,可以促使患者尽早复苏,提高麻醉恢复情况;观察组麻醉复苏期间共有3例(7.5%)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有7例(17.5%)患者出现并发症,观察组麻醉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80.0%,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满足手术麻醉患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其满意度。

综上所述,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缩短全麻手术患者的麻醉复苏时间,降低谵妄、躁动等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杜荧,张转运,王巧桂,等.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2018,17(5):58-60.

[2] 宋丽霞,唐富东.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 临床研究,2019,27(5):159-161.

[3] 郭珺璐,郭珺玲.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9):40-41. 

[4] 刘静,王晓东.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预防麻醉后恢复室护理差错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8):1405-1407. 

[5] 徐保军,肖平侠.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1):248-250. 

[6] 吴泽慧.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5):117,126.

[7] 张伟.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278.

[8] 苏惠丽. 麻醉后恢复室实施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1):1539-1540.

[9] 刘莉.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用于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z1):109-110. 

[10] 袁静.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8,30(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