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在消化科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在消化科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周瑜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618099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在消化科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希望能够有效减少感染事件发生率。方法:借助细菌定量检测及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优化前消化内镜和活检钳消毒效果合格率分别为75.0%,优化后合格率则为100%,消化内镜诊疗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优化清洗消毒流程后,消化内镜和活检钳的消毒效果合格率分别75%和98%,消化内镜诊疗患者没有出现医感的情况。结论:优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之后,消化科感染防控效果更加理想,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感染防控;应用效果

随着我国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消化内镜现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诊疗工作之中,其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需要将内镜深入到受检者体消化腔内,存在有较高的医源性感染机率。做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发生率,而传统的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还存在有诸多缺陷和不足,清洗效果不稳定,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就需要对消化内镜清洗流程进行优化,以提高消化内镜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研究将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如何有效改进消化内镜清洗流程,落实好感染防控工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均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以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为目标开展消毒效果和医院感染控制研究。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消化内镜抽检结果与同期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资料作为优化前的数据,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消化内镜抽检结果与同期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资料作为优化后的数据,对比分析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消毒效果。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重点观察医院消化科专用内镜清洗室2间,专业清洗人员4名;硬件配置主要为清洗槽及相关器材,其均为手工清洗消毒。

具体操作过程中,传统清洗流程如下:一是做好预处理。即将使用后的内镜直接送到内镜清洗室,做简单的清洁和擦洗。二是酶洗。即将所有内镜都放入到含有酶的清洗液中,反复擦拭镜身,保证内镜的所有管道均被刷洗到,然后链接全管路灌流器,使用动力泵将多酶清洗液注入到管腔内,静置10分钟之后清洗管腔,刷新按钮盒阀门,使用超声清洗处理。三是漂洗。将清洗后的内镜连接全管路灌流器,使用动力泵进行充分漂洗,擦干内镜外表面及附件。四是消毒。将初步干燥之后的内镜浸入消毒液中,先用清水擦拭和漂洗干净之后,然后使用乙醇进行擦拭消毒。

优化后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如下:一是床旁预处理。将使用后的内镜立即使用酶清洗液湿巾将内镜的外表面污染物擦拭掉,然后反复注气注水10秒钟以上,再将内镜前端置于含酶清洗液的容器之中,启动吸引器,抽吸清洗液直到其流入到吸引管中,然后送入到清洗消毒室中。二是侧漏。内镜送到清洁室后实施侧漏处理,将各个按钮和阀门拔下,连接好侧漏装置,接好压力,将内镜全部浸没到水中,多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插入部、操作部以及链接部等是否有气泡溢出,如果发现有渗漏的情况,需要第一时间与质保取得联系,实施保修送检。三是酶洗。将内镜全部浸入到含酶清洗液中,反复擦拭镜身,刷洗内镜所有管道,链接全管路灌流器,使用动力泵将多酶洗液注入到管腔内,静置10min之后清洗管腔,刷新按钮盒阀门,并实施超声清洗处理。四是漂洗。将清洗后的内镜连接全管路灌流器,使用动力泵进行全方位漂洗,然后将管腔吹干,并擦干内镜外表面及附件。五是消毒。将初步干燥之后的内镜放置到专业的消毒液之中,进行消毒处理。

3、消毒效果检测分析

本次采样和检测方法均是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采用涂抹冲洗采样法。涂抹采样使用无菌棉拭子沾湿采样液均匀涂擦镜身表面,将采样棉拭子头放入到装有中和剂的试管内待检测。冲洗采样则是用10毫升的采样液注入内镜管腔内,反复冲洗之后从出口段用无菌试管接受采样液,及时送检。然后分别对棉拭子洗脱液和管腔冲洗液直接取样接种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做好菌落数量记录工作。如果没有检出致病菌,那么就表明消毒合格。

4、医院感染监测

比较消化内镜消毒流程优化前后,同期住院接受内镜诊疗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优化前抽样住院患者100例,然后对患者病历情况进行分析,优化后通过临床观察,收集确诊的感染病例。针对研究期间所得的各项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消毒效果比较

优化前,共抽取消化道内镜及其附件各480件,优化后抽取消化道内镜及其附件各500件。结果显示,优化前消化内镜和活检钳消毒效果合格率分别为75.0%和78.1%。优化清洗消毒流程后,消化内镜和活检钳的消毒效果合格率分别98.0%和100.0%(表1)。

表1 消毒效果比较(n,%)

组别

清洗件数

镜体部分

附件部分

合格件数

合格率(%)

合格件数

合格率(%)

优化前

480

360

75.0

375

78.1

优化后

500

490

98.0

500

100.0

5.687

5.452

P

<0.05

<0.05

2、优化前所调查的实施消化内镜诊疗的20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医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优化后所选取的200例患者,均为出现医源性感染。

三、讨论

消化内镜是消化类疾病诊疗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随着消化内镜应用频率不断提升,临床上医源性感染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如果内镜清洗消毒不够彻底,那么可能会导致患者感染其他疾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降低消化内镜检查交叉感染率,就需要高度重视内镜消毒工作的实施,传统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虽然可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但是 其存在有清洗不够彻底的问题,而且消化内镜对高温、高压环境的耐受性差,清洗难度也因此而大幅度增加。为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就需要对传统清洗流程予以优化。结合本次研究来看,优化之后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更加科学合理,清洗合格率更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较于传统清洗模式来说,优化后的清洗增加了床旁预处理,在使用之后就第一时间对消化内镜进行了清理,这样可以有效杀灭大量细菌。

消化内镜在使用之后,清洗越早效果越理想,细菌残留也越少。同时,优化后的清洗流采用的是恒温热水器这使得清洗液的温度可以更好的保持适合内镜的状态下,避免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影响清洗效果,多酶活性也得以更好提升。而且多酶清洗液相较于其他清洗液来说,具有迅速、有效等特点,可以快速高效溶解人体各类分泌物,在细菌清理方面效果更加理想。结合本研究来看,优化后的清洗效果明显好于优化前,感染防控效果也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做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消化内镜及其附件的清洗消毒质量,可以减少患者医源性感染发生率,其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对于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来说,其需要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做好各项清洗工作,以保证相关流程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范艳,郝素芳.清洗消毒流程改良结合细节化管理对软式消化内镜消毒质量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9):3169-3170.

[2]丁海虹,潘蕾,程菲,吕福超.消化内镜消毒流程优化对感染防控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2):117-119.

[3]孙燕,韩雪.探析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优化在消化科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