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刷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子宫内膜刷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

王鑫焱 ,蒋镌通讯作者

靖江市人民医院     江苏 靖江214500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试验探究子宫内膜刷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靖江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有异常阴道流血症状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女性病患共94例。所有患者均先给予子宫内膜刷取样,再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两次采集标本分别送病理学检查。以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子宫内膜刷的采样满意度、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94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刷采样满意度为93.62%,宫腔镜诊刮采样满意度为9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相比,子宫内膜刷的诊断正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09%、47.83%、95.00%。结论:子宫内膜刷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可筛查方法,临床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刷;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筛查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70%~75%的患者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约55岁[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以往升高,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生命健康[2-3]。研究显示[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子宫内膜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且早期筛查出子宫内膜癌较有症状才筛查出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由此可见,子宫内膜癌常规筛查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有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虽然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可在直视下观察病变内膜的位置、形态、范围等,但存在需收住入院、扩张宫颈、水中毒风险等缺点,故不作为子宫内膜癌的常规筛查手段,相较之下,子宫内膜刷具有操作简易、门诊单人随时采样、损伤小、不易子宫穿孔等优势。因此,本文采用对照研究,探讨子宫内膜刷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筛查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靖江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有临床症状或高危因素患者共94例,年龄28~88岁,平均(53.51±2.50)岁,其中:月经紊乱36例(38.30%),绝经后阴道出血26例(27.66%),异常阴道排液4例(4.26%),绝经后B超发现子宫内膜厚度﹥4mm  22例(23.40%),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2例(2.13%),子宫内膜癌家族史4例(4.26%)。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先给予子宫内膜刷取样,再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两次采集标本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刷取样方法:采用一次性使用宫颈宫腔取样刷套装(西安美佳家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留取内膜细胞及组织样本。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窥阴器暴露宫颈。采样者回拉手柄,使倒锥形刷头全部退回外套管内,取样刷缓慢、轻柔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深入宫底部,回缩外套管使刷头完全展开,旋转手柄5~10周,对宫壁取样,再将刷头部分回抽至外套管内,旋转手柄5周,对宫底取样,继续回抽使刷头完全退回外套管内,并继续回抽1cm,利用虹吸效应留取宫腔细胞液,取出取样刷。取样刷头部置入细胞保存液中,释放刷头,反复震动涮洗,以便尽可能多得留取标本,采用液基细胞蜡块技术制片。随后进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以下简称宫腔镜诊刮),刮出物置入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送组织病理学检查。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种方法的采样满意度。评估标准:非常满意:标本量足够且形态保存良好;基本满意:标本量较少或内膜组织破碎,但尚能得出病理学诊断;不满意:标本量过少或标本污染,不能得出病理学诊断。采样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以病理学诊断为依据、宫腔镜诊刮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估子宫内膜刷采样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样满意度比较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采样满意度

94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刷采样满意度为93.62%(88/94),宫腔镜诊刮采样满意度为97.87%(92/94),2=1.175,P=0.27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取样方法共有8例不满意标本,均为镜下仅见宫颈组织,未见内膜成分。(见表2-1)

表2-1  两种取样方法的采样满意度比较

取样方法

例数(n)

满意

不满意

采样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子宫内膜刷

94

34

54

6

93.62

宫腔镜诊刮

94

78

14

2

97.87

2.2病理学诊断结果

在两种取样方法均采样满意的86例患者中,宫腔镜诊刮病理结果示:正常子宫内膜40例,子宫内膜增生4例,子宫内膜息肉16例,子宫内膜炎4例,黏膜下肌瘤4例,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4例,子宫内膜癌14例。子宫内膜刷检出正常子宫内膜62例,增生子宫内膜增生6例,子宫内膜息肉0例,子宫内膜炎4例,黏膜下肌瘤0例,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0例,子宫内膜癌14例。见表2-2。

以宫腔镜诊刮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子宫内膜刷的诊断正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09%、47.83%、95.00%。

表2-2  两种取样方法的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

取样方法

例数

(n)

病理诊断

正常

内膜

增生

息肉

内膜炎

黏膜下肌瘤

不典型增生

内膜癌

子宫内膜刷

86

62

6

0

4

0

0

14

宫腔镜诊刮

86

40

4

16

4

4

4

14

  1.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起源于子宫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它快速增殖并侵入子宫肌层[4]。全球范围内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11.28/10万,病死率为 2.09/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5]。研究表明[6],81%~83%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确诊时处于癌症发展早期,若积极配合治疗五年生存率能达到95%,若进展到晚期仅为14%。而少数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能无任何症状,临床难以发现。因此,对于有各种阴道流血(如绝经后阴道出血、月经紊乱)、阴道异常排液、腹痛以及高危因素的女性患者而言,尽早子宫内膜癌常规筛查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经腹或经阴道超声、MRI、CT、PET、肿瘤标记物等检查来辅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子宫内膜刷是一种无需麻醉、无需扩张宫颈、创伤小的子宫内膜获取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而且采样标本可获得病理学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刷的采样满意度略低于宫腔镜诊刮(93.62% vs 97.87%),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诊断比较,子宫内膜刷的敏感度为47.83%,其中对于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炎的敏感度较高,但对于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的敏感度极低,分析可能一方面与组织质地有关,另一方面子宫内膜刷刷头柔软,获取样本能力受限。子宫内膜刷采样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分别为72.09%、95.00%,说明子宫内膜刷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且特异性较强的取材方法。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刷可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可靠方法,临床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肿瘤和血液病相关病种诊疗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11).[2022-10-14].http://www.nhc.gov.cn/

[2]杨曦,廖秦平.子宫内膜癌筛查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37(12):1269-1272.DOI:10.19538/j.fk2021120122.

[3]申孝,王雪莱,谭艳,张雪芳,方光光.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临床方法比较[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8,18(03):323-326+330.

[4]余意,费志医,向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模型的构建[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2,30(09):1608-1612.DOI:10.13404/j.cnki.cjbhh.2022.09.013.

[5]Gu B, Shang X, Yan M, et al. Variations i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at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1990-2019[J]. Gynecol Oncol,2021,161(2): 573-580.

[6]Hutt Suzanna,Tailor Anil,Ellis Patricia,Michael Agnieszka,Butler-Manuel Simon,Chatterjee Jayanta. The role of biomarkers in endometrial cancer and hyperplasia: a literature review.[J]. Acta oncologica (Stockholm, Sweden),201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