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转型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转型探析

巨芬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710089

摘要:档案工作者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与职责。档案编研工作是对现有馆藏资料的二次加工和再利用。编史修志,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点滴及精髓,也见证了我国的兴起及繁荣。如何使档案编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事业单位发展,逐渐成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档案编研;转型探析

前言:
  档案编研和研究密切相关,使档案管理能够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从幕后移到前台,并不断提高人们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改善档案工作的状况,促进档案的持续发展。

一、编研工作的作用

1、提供档案编研材料,是系统、广泛、主动、高级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的手段,编研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科学加工形成的具有预见性和研究性的精品,是档案材料加工的高级形式,是大量档案信息集成模块,。档案编研材料的出版发行,可以将严密封存的档案搬到桌面上,不在受各种利用的限制,是档案走向社会的最好方式,可以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使社会和人们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引导人们查阅和利用档案,是档案开放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取得社会各方面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的重要举措,是发挥档案价值的重要举措,是档案赢得荣誉的重要举措。档案编研往往将 某一方面的档案材料集中汇集起来,编制专题材料,这样就能满足人们系统性的需求,如编写的组织史,是将一个时期档案中的机构、人员情况全部材料收集起来,编辑出来书籍,县级临沂市编写的组织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到人们的热赞,就是因为在查阅人事任免和机构设置方面的档案材料、在书写发展史、村史、社区志等方面的材料时,就免去了到档案馆查阅大量的档案,还能系统的查到所需的材料,二十多年来,此书一致是利用率高、利用量大的编研材料,为存史利用发挥了重大作用。

2、是保护档案原件的重要措施,提供编写的编研材料代替原件利用,档案一般只存放一份,利用时间长或利用频率大,难免对档案原件有一定的损坏和流失,对珍贵的档案作用更大,很难千古无失,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明清珍贵的档案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保护原件,因档案没有还原性和再生性,档案编研材料发行量大,存放点多,如遇不测,也会此失彼存。如在编写县级临沂市组织史时,只有几个人查阅了大量档案,后来凡是人事机构方面问题时,能在组织史中查到的就不要到档案馆查阅档案了,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省了物力,保护了档案。保护档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免去了很多人查阅档案,对档案的磨损;二是免去了档案丢失,工作实践得知,在管理档案过程中发现档案丢失页数,后来通过录像发现利用者把原件档案给窃取了,这种只为自己方便,窃取档案的事虽然不多,对档案损失很大。

3、具有再现历史的重要作用,我国现存明清以前的档案几乎没有,能见到的都是一些前人编写的史料,通过这些史料了解历史,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纪昀的《四库全书》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地方史志也反映了各个地方的实事等。

、档案编研究的重要性
  1做好档案编辑和研究工作,带动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档案收集和调查历史数据是档案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收集和研究档案,可以充分利用档案的使用价值,以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档案出版和研究的发展可以促进各种档案业务的建设,特别是档案收藏的促进,收藏的进一步丰富和结构的完善。档案编辑研究的发展,可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逐步实现档案部门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其他有关类似信息的共享借鉴和交流。档案编辑研究发展方向广阔,需要较高素质能力的支撑,急需编研队伍素质的提升。档案编辑和研究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档案的价值,改善档案的社会地位,并最终让事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发展的良性道路。
  2做好档案的收集和研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档案编辑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发现档案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并通过用户将其传播给公众,这是一种文化遗产。档案部门可以从丰富的馆存档案资料中寻找线索,进行总结提炼,予以针对性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的源泉价值,从而继承历史文化。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和文化资源,编辑研究形成有价值的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信息资料,传承弘扬优秀档案文化,发挥档案的社会教化功能,弘扬好革命传统文化。

三、信息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转型探析

在信息化时代下,档案部门要更好地适应档案编研工作新趋势,突破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的新困境,本文认为可从推进编研主体多元化、打造成体系编研成果、加大人防和技防攻关力度三个方面开创档案编研工作新局面。

(一)推进编研主体多元化,对外开展合作编研

信息化技术给档案编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增添了对档案素材来源可靠性、信息准确度、涉密程度的甄别和筛选难度。要在海量的档案资源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开展高质量的编研工作,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需依托各部门在资源筛选、信息甄别、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为档案编研素材采集发挥过滤池的作用。因此,档案部门在开展编研工作时应采取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其他领域如图书馆、博物馆、财经单位、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编研,向各方取长补短,全面挖掘全新特色专题,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走向开放化、多元化,实现共建共享的编研工作模式。

(二)打造成体系编研成果,丰富成果展现形式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已成为网络主流,具备文字精练、内容简短特点的短文更容易获得读者青睐。传统的档案编研专题以大事记、机构沿革、年鉴汇编、文件汇编为主,内容多且篇幅长,直接一字不漏被推送到互联网平台对读者的吸引力很有限。要化解这种尴尬境地,势必要求档案编研人员调整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打造成体系的编研成果,即同时推出“精简版+标准版”的系列档案编研成果。其中精简版主要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上推出,并附上标准版链接地址,让读者结合自身偏好选择合适的阅读版本。同時,除了将编研成果编印成册外,档案部门还可通过举办展览、开设讲座、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互动平台等方式来丰富编研成果展现形式,真正践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社会的宗旨。

(三)加大人防和技防攻关力度,守住档案安全底线

针对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可能因人员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档案信息泄露问题,为保障档案信息安全,需要在加强人防和技防上下功夫。在人防上,档案部门要强化对档案编研人员的档案安全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其对档案信息的敏感程度,在编研成果发布前严格审批,力求将失误降到最低;在技防上,档案部门要定期检查和更新档案信息资源存储设备,引进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防止档案数据失真、丢失或被更改,针对互联网共享中的档案信息,还应通过设置访问限制、配置信息防火墙等措施,实时监控输入输出数据,确保档案信息不受侵害。

结束语

编研究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档案的有效方法,也是档案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工作中,如何处理档案与编研究之间的关系是档案部门面临的常见问题。使两者以协调的方式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还可以充分利用档案的价值,从而改善档案的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董思琦,李颖.数据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0(1):112-117.

[2]王良镭.档案编研工作在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档案,2020(2):68-69.

[3]赵丽菊.档案编研选题研究[J].兰台内外,2020(30):49-50.

[4]杜勇,陈孔祥.档案编研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兰台世界,2020(0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