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青铜博物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饕餮纹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青铜博物馆为例

李洋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要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流淌中产生了大量特色各异、种类繁多、文化价值无法估量的文化遗产,其中青铜器是璀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神奇创造与智慧结晶,饕餮纹更是青铜器的典型代表,饕餮纹造型严肃威严,令人敬畏。饕餮纹与青铜文化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难看见。本文针对饕餮纹进行调研和视觉元素提炼,以青铜博物馆的室内展厅设计为对象,对青铜博物馆进行展示空间设计丰富和更新。让其重新回归于大众视野之内,提升青铜饕餮纹文化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商周,饕餮纹,青铜文化,展示空间设计

引言

青铜博物馆要弘扬青铜文化,进行青铜文化的建设。其中博物馆的展厅设计是影响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饕餮纹与青铜器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无法分离存在,是青铜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在青铜器博物馆的展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饕餮纹这一经典元素,形成完备原真的青铜文化场域。

饕餮纹造型特征及其风格演变

(一)饕餮纹的历史渊源

饕餮纹最早见于距今五千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之上。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常常饰于青铜礼器、乐器的颈部和腹部,饕餮纹承载了古人祭祀天地与连通鬼神的需求,商周时期生产力极度不发达,古人常常面临天灾、猛兽、饥荒等来自环境的威胁,由于古人对世界没有科学的认知,所以只能将无法理解的事物归于鬼神的存在。这种鬼神观也导致了整个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祭祀文化,一方面饕餮纹是联通鬼神的符号,代表着自然界里无法抗拒的力量。另一方面,饕餮纹也反映了统治者维护皇权,震慑四方的诉求。在此需求下饕餮纹逐渐演变为怒目圆睁,獠牙外翻的恐怖狰狞形象,这种狰狞严厉的美感特征在整个中国传统纹样中也独树一帜。

(二)饕餮纹造型构图特点

饕餮纹是古代人民集合多种动物特征加之自己的想象提炼创作而成。饕餮纹一般表现其面部特征,所以也称为“兽面纹”,极个别也会保留躯干、兽爪、尾部。饕餮纹可以拆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目纹、耳纹、角纹、鼻纹、口纹、眉纹。在面部纹饰构成的方式上可以分为对称式、剖裂式和分体式。对称式是最普遍的饕餮纹构成方式,其采用正面对称式布局,在头部以鼻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形成秩序、庄严的视觉感受。其中目纹、角纹 、鼻纹所占的区域最大,构成三角形的布局,强化其稳重威严之感。“剖裂式”中五官元素之间的边界模糊并保留躯体部分,线条狂野弯曲盘旋。“分体式”的面部五官则分别独立,互不相连。耳纹、鼻纹、口纹、眼纹、眉纹面颊图形部分自成一体,彼此形态相互拼合链接,在彼此契合的同时自身细节依然清晰完整。可以单独欣赏。在三种形式整体上还是呈现出稳重庄严的气质。饕餮纹主纹样常常凸起于表面。在纹样的空隙凹陷处填充云雷纹和回形纹。在整体的视觉上达到凹凸、大小、粗细、虚实的对比效果,层次丰富令人心生共鸣。

(三)饕餮纹的历史演变

饕餮纹的风格历经了简单朴素、狞历繁华、抽象温和三个阶段。据陈公柔和张长寿先生研究,无身饕餮纹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对圆球形乳钉,用来代表野兽的双目。以二里岗的饕餮纹为早期代表。在之后的的发展中,逐渐在眼睛的基础上逐步增添鼻口耳眉,发展到商代早期的饕餮纹已经形成了表现兽面正部,突出眼部,以鼻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基本框架。这时的主体纹样整部凸出,以简单的连珠纹相连。还没有发展出日后的云雷纹、夔龙纹、回形纹等地纹。商代早期的饕餮纹以岐尾为特点,将躯干分为两层尾部像鱼尾一样朝上下交错伸出。这时的饕餮纹形象概括大气,体现了自然的野性不羁之美。演变至商代中期,青铜器器壁的厚度增加,饕餮纹也开始由抽象走向写实,云雷纹和复层饕餮纹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但是饕餮纹的主体与衬底的地纹区分度并不高,同时饕餮纹周围也出现了鸟纹的辅助纹样,这时的饕餮纹,一般整体比较圆浑,还没有发展到商代晚期清晰锐利的风格,纹饰的线条也产生了粗旷和纤细两种变化。有时在同一件器物上的两个图案各用不同的线条构成。这时的兽目相比早期所占比例更加增加。使饕餮纹威严恐怖的意象更加突出。商代晚期是青铜器发展的巅峰,这时的青铜器种类增多,器壁进一步增厚。装饰纹样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层次分明,繁复华丽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新风格。饕餮纹由主要占据器物中心部分的布局向通体花纹转变。而且呈现出立体多层的特点。同时普及云雷纹作为地纹。在主纹之上饰以花纹,三重花纹交织彼此各自清晰衬托。产生反差与锐利清晰之感。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饕餮纹主纹两侧配置倒立的夔纹或鸟纹的搭配范式。到后期夔鸟组合纹饰也开始自成一派。大型器物上甚至出现了夔鸟组合配置。演变至西周早期,饕餮纹风格也随着政权更迭开始发生改变,这时的纹饰线条密度大大减少,将图案观感由繁复转向清朗。这种简朴的风格以成康时期的青铜器为代表。饕餮纹简化为纹带装饰于青铜器的颈部。至西周中期,饕餮纹开始逐渐失去器物中心部位的位置,开始由原来的对称式转变为连续式。繁复华丽的满身花纹转向为条带状花纹。兽目开始简化为两个圆圈。地纹也逐渐不予使用。至西周中晚期,饕餮纹完全演变成为简朴抽象的新面貌。其装饰位置也转至鼎、鬲等器物的足部,到了战国时期饕餮纹基本上只能在器物的足部或者衔环的铺首上才能看到。自此作为青铜器主纹的饕餮纹逐渐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定义与其展示空间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青铜器博物院的定义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博物馆分类标准,博物馆可以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技类和综合类四大类型.所以青铜器博物馆就是以青铜器为展示主体进行传播、科普教育、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并进行储存、梳理、研究、宣传展示青铜器藏品的单一性主题性展示空间,青铜器博物馆着重展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演变进程、青铜器的形体、功能和特点等,还包括青铜器相关衍生的周边产物包括装饰纹理、铭文刻字、记录传说等,由此构成完整的藏品展示体系空间。以此推进青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青铜器博物馆展厅主题文化氛围营造不足

中国青铜器博物馆作为保存青铜器文物的场馆,其功能可分成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两大部分.显性功能主要为藏品展示功能、藏品贮存功能、文化考古研究和知识交流功能.而隐形功能主要是文化科普教育、娱乐和传播推广.在游览者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向大众传递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发挥其文化科普教育的作用,而宣传推广和娱乐作用则是与博物馆空间设计密切联系的,一个充满主题氛围的空间会效率极高的向游览者传达出文化风貌。然而青铜器博物馆的展厅设计只突出其显性功能,使观者的视线仅仅只聚焦于藏品,无法通过整体的展厅设计和陈设摆放达到一种“文化场域空间”的境界。使藏品不能和容纳它的整体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发挥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功能。一个优秀的“文化场域”应使观者在进入博物馆空间的第一步起就已经处于文化氛围的感染之中,在初入博物馆展示空间时就使参观者产生审美期待,观者借由前期的文化氛围将对接下来的游览体验产生想象。在游览过程中在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熏陶之下,参观者的感官逐渐被调动起来,并逐渐进入沉浸式体验的境界。这就是博物馆展厅气氛营造的价值。以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为例其外在建筑形象采用了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形成了“平台五鼎”的造型,庄严威武,气势恢弘。将商周时期列鼎制度进行可视化造型处理。但是其展示空间设计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现代主义展厅设计方法,虽然简洁明了但缺乏青铜文化空间氛围营造,主题特色影响力差。参观者无法形成先期的审美期待。参观者的文化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三)藏品与环境互动衬托缺失

   青铜器博物馆所贮藏的藏品与其周围的展示环境应该形成一种相互反哺相互正向影响的循环效应游览者在经历先期环境的铺垫后已经形成了文化的底层意识框架审美意象在过程中不断积攒和重塑强化这时真实细致的藏品将审美意识具像化形成审美意象二次强化的效果藏品在环境的先期铺垫下更加凸显其文化和审美意义这时环境在具像化藏品以点辐射到面的的作用下对游览者的熏陶作用更加深沉因此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避免将藏品与周围环境割裂对待忌讳藏品周围的环境缺少与之对应的视觉元素例如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其展厅的主要色彩为深灰色或米黄色其颜色分布平整连续虽能起到很强的衬托作用凸显出藏品的原真色彩与造型特色但是色彩本身缺少变化和肌理纹样表现缺少与青铜器的呼应联系游览者难以在室内环境中得到审美印象的二次强化同时在展厅的软装设计部分缺少青铜器上常用纹样如饕餮纹、回形纹和夔纹藏品的视觉造型元素无法在展柜之外得到延伸游览者接收到的文化信息大大减少极大的弱化了博物馆的游览体验

(四)青铜器博物馆人流动线体验性薄弱

在博物馆的功能区域划分中往往只突出馆内藏品的展厅部分,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场地资源使藏品得到充足的空间进行展示。但是也会相应的减少其他功能分区的区域面积和空间设计精细程度。形成了只重展览而忽视前期文化传递的现象,造成游览者因为缺少先导性体验和审美期待而产生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体验。在不应该忽视游览者在进行正式藏品参观前的心理铺垫。博物馆的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展馆人流动线设计.将博物馆的展示分区按照人心理层层铺垫推进的特点设计。并按照商周历史文脉演变的顺序进行规划,使游览者处于一个线性流动的的时间顺序中.在人流动线的设计上也可以使游客文化体验区域与正式的藏品展示区域相区别,在环境材质、指示牌运用上体现,从而能更具象、更强烈的反映出青铜文化的变迁

饕餮纹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一)青铜饕餮纹色彩提取适配与展示空间应用

 青铜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色彩设计,以展现青铜文化的氛围和场域气质为最终设计导向。以青铜饕餮纹为提取对象并进行重新配比,最终适配出符合青铜器博物馆的室内色彩。青铜饕餮纹在铸造完毕之初会呈现出金黄色的色彩。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埋入地下经历氧化和锈蚀之后,就会在表面呈现出我们所熟知的覆盖绿色锈迹的形态。但这种锈迹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在一些足部或者衔环的铺首和颈部因为锈蚀程度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黄色或黑色。我们将经过氧化锈蚀的青铜饕餮纹进行色彩提取,会形成主体为深浅层次不同的绿色辅以金黄和黑色的适配方案。在室内色彩的应用中绿、黄、黑的配色搭配平整的墙面尽量减少了杂乱和跳脱的视觉体验。形成端庄稳重的空间气场。但是在简单的色彩搭配中也应该赋予其肌理和纹理的变化。比如使用绿色作为藏品背景墙或展馆走廊色彩时。在不同的地点路段应用不同深浅的绿色并搭配不规则的墙面纹理。可以产生类似青铜饕餮纹的斑驳质感。这种斑驳质感的凸显营造出厚重深刻的青铜历史氛围。并形成一种视觉符号。与游览者通过观赏藏品和先前知识积累所形成的审美意象相互强化,形成藏品与环境之间的闭环正向反馈循环。由此游览者获得沉浸式的文化审美体验。

(二)饕餮纹造型视觉元素提取与展示空间应用

视觉符号在设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视觉符号的存在才赋予其不同于其他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设计在外形上采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外形设计。使游览者在展厅外部就可感受到青铜文化的风韵,同样在博物馆内部也要延续其文化视觉体验,在这里使用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饕餮纹作为主要视觉符号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对饕餮纹视觉元素进行打散、解构、重组。饕餮纹和龙纹的造型构成类似,都是将多种动物造型拼合并提炼在创造而成。其经历了写实到艺术造型夸张化的转变。饕餮纹根据其造型构成可以分为目纹、鼻纹、角纹、口纹、角纹、耳纹。并可以对其一一进行视觉元素提取。饕餮纹造型构成的每一单独部分皆可应用于展示空间形态、展台道具、文字图形之中。比如饕餮纹中的角纹,其形式多样,有内卷角、外卷角、曲折角、羊角、龙角、等有的甚至直接以龙蛇的形象替代角。其角形总体呈现细长条状的形制。延伸感和装饰性极强。可以应用于展厅的支撑廊架和文字图形部分,也可用于展厅的栏杆与展台展柜形制。让原本简单几何形式的陈设道具变得更具装饰意味并与青铜文化主题产生呼应联系。

(三)饕餮纹造型应用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形态设计

 博物馆设计模块主要包含构成陈列设计空间视觉设计两大类别空间中的台展柜,展板、展架属于构成陈列设计。空间形态、色彩适配方案、文字图形等就属于空间视觉设计。空间形态是游览者第一次进行视觉体验并在之后的游览中不断受其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是设计师需要着重设计的第一个视觉元素.青铜器博物馆的空间形态可以借鉴饕餮纹造型构建的对称法则与复式叠纹设计饕餮纹一般呈现出以鼻为中轴线目纹耳纹角纹等左右对称呈现出皇家庄重威严之感作为第一视觉元素的空间形态应该与其文化气质相适应使整个空间也展现出肃穆威仪的氛围让游览者在正式接触藏品之前就已经形成初步的审美印象整个展厅空间包括陈设展台可以遵循饕餮纹面部各五官纹样的摆放位置在三两之间形成三角形或对衬构图整个空间也不必拘于传统的立方体可以引入弧形曲面墙体来模拟饕餮纹的线条来传达其神秘与原始通灵意象在展台的设置上则可以实行复式摆布方案来模拟饕餮纹主纹和地纹叠加的样式这种展台可以产生层层推进的仪式感使藏品的价值更显珍贵

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青铜器博物馆要弘扬传播青铜文化,要积极的自我挖掘,挖掘自身经典的视觉元素精华,并应用于其文化场域的构建设计。本文提取青铜文化的代表元素饕餮纹,探索其在展示空间设计的运用。主要提取其视觉元素、造型构成、色彩搭配进行重组再创造。意图建造充满青铜文化氛围、能与藏品相互呼应强化、令游者具有体验感的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耿晓雯.河南商代饕餮纹饰的意象特征及其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7):106-108.

[2]张澜杰,罗泽原,朱先梅.现代视角下中国传统饕餮纹样的研究与运用[J].包装与设计,2022(03):156-157.

[3]张远山.《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十一 饕餮纹天帝的六千年演变史[J].社会科学论坛,2021(05):4-24.

[4]段春雨,黄有望.瓦当中的云纹及饕餮纹纹样在儿童文具文创中的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16):56-57.

[5]谢博文. 饕餮纹在青铜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2.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彩图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7]秦德堂.商周饕餮纹构型元素与内涵意义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11.

[8]夏雨.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中羊角纹艺术探析[D].汕头:汕头大学,2007:10.

[9]秦烽,祝永超.形态学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8):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