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非遗文化在儿童教育空间中的设计探究——以河北唐山皮影戏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河北非遗文化在儿童教育空间中的设计探究——以河北唐山皮影戏为例

臧丹宁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要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响应国家政策关注文化繁荣,普及儿童教育传承非遗文化将会成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奠基之路。我国非遗文化传承日渐式微,现代文化的冲击让非遗文化“无所适从”,积极着手非遗文化走进儿童教育空间,利用多元化非遗皮影元素、皮影创意空间,为教育空间增添趣味的环境氛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拓儿童的非遗传统文化视野,力求传播与延续非遗文化。

关键词非遗文化,唐山皮影戏,儿童教育空间,环境设计

引言

中国皮影戏最具代表之一的唐山皮影戏,造型特色传神且地域特色明显,在历史的不断沉淀中持续焕发着鲜明特色的艺术风貌与文化吸引力。面对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选用儿童教育空间结合非遗文化环境教育与熏陶,培养儿童非遗文化的艺术审美与文化自信感,进而促进非遗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发展。

非遗文化在儿童教育空间应用契机

(一)唐山皮影戏的理论研究

1.唐山皮影戏起源与发展

唐山皮影戏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自明朝开始用于戏影宣扬教化,发展至清代后,逐渐在乐亭县盛行,开办戏班以民众娱乐消遣、招待亲友为主,在乡间迅速生长,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建国后,民间皮影戏日趋繁荣发展,不断涌现的新剧本与新舞台增添了皮影表演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将滦州皮影与乐亭皮影统称为“唐山皮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曲艺滑坡,但唐山皮影戏艺术家不断打磨创新进而创编演绎一系列优秀曲目,走出国门传向海外,深受民众喜爱。

当代社会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冲击,多样性的文化传播不断开拓着民众视野,潜移默化影响着民众的艺术鉴赏习惯。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受限民间生活形态的转变,国家号召非遗延续,聚焦唐山皮影戏的传承普及问题迫在眉睫。

2.唐山皮影戏形态特征分析

唐山皮影戏的造型根据活动特性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多关节”活动特征使得受众感官上影人充满生气。唐山皮影有其独有的美学造型体系,艺术形态内容丰富,伴随绘声绘色的戏曲声音节奏,通过灯光照射影窗的光影感,将活动的皮影人物演绎给观众。影人的造型角色以生、旦、净、末、丑、妖等划分,根据不同角色而赋予不同的造型语言,人物形态特征夸张、抽象且逼真,极其富有生命力。

皮影人物设计细节入微,如女性角色的盘头发髻、服饰与纹样图案等便有多种表现方法。独特的造型艺术结构严谨,所用传统纹样的强烈对比突出,借助寓意、变化、夸张等处理手法,充满节奏的的图案律动、线条的动感律动、皮影色彩律动使皮影表演融入京剧元素的典雅之感,增添皮影的创造性与艺术性。极具地域特色,同时夸张的构图形式使得演绎体验过程也趣味盎然。

(二)儿童教育空间的理论研究

1.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儿童教育空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性场所,正处于儿童学习与认知能力形成的核心新阶段。随着国家开放“二孩”政策,儿童教育的需求迅速发展,儿童教育空间成为新生代父母的重视教育培养、物质满足、情感沟通的迫切需求。故此,儿童教育行业也成为了市场的主力军,市场持续输出使教育空间同质化的现象日渐显露。商业化的教育空间成批制作,教学环境与学校教室相仿:空间功能区单一、学生可活动区域有限、儿童参与度低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儿童的厌学与积极性等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视教育水平与人才培养。2016年4月在安徽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因此,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亟待从同质化设计趋于体验情景场所。

2.儿童教育空间的室内心理

不同室内空间会赋予人不同的心理、情绪、意志等要素的感知。简而言之,室内空间心理体现的是人、空间环境、设施所产生的行为,对于体验空间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较大部分的受众心理上更青睐于空间上能和自己互动且参与其中,充分体现自我存在感。对于儿童而言更不例外,活泼好动的儿童群体更渴望于成长过程中被家长、老师等所关注的感觉,期望获得相对应的回馈而产生满足感。

教育空间的环境,需要满足儿童进入空间可以释放自己的求知、好奇、探索、兴趣等一系列可以在环境中感受的心理。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好奇心,更希望参与到环境的探索之中,而儿童教育空间的最核心目的就是将儿童行为、身心向有益的方向引导,通过公共空间交互为儿童提供互动体验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唐山皮影戏与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理念交融

1.文化理念相互协调

室内空间设计的初始核心便是空间的传达价值理念,设计目的旨在于向受众传达某种目的与信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帕特里克·狄龙在《建筑的故事》中提到:“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

[2]

非遗文化皮影戏通过充满民族技艺的地域色彩普及于百姓生活之中,为民众提供特色精神文化生活、传播信息、利用影人角色故事宣扬寓意学习,通过世世代代手艺传承流传于世。积极将皮影元素与空间设计结合,根据儿童基本需求与空间的有效接触、分析和探索,促使儿童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非遗皮影戏文化的探索之中,强化空间的互动性,并展现非遗空间独特的魅力,于儿童的教育空间理念而言与非遗手艺的传承理念不谋而合。

2.交互教育相互融合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对空间和世界的一切都充满着热情。对于文化与空间探索,娱乐即是学习,也是最有效让儿童接收知识的方式。在空间一次次的探索接收更多信息,在一次次的动手娱乐中感受到新事物的乐趣,激发儿童的内在自我驱动力。

儿童教育室内需要营造多元化空间体验,以便于形成儿童表达好奇、满足需求、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场所。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为家长沟通以及展示教学成果,为满足儿童心理诉求的平台空间则更要求空间的交互性教育。将唐山皮影戏的多元互动性带入儿童教育空间,实践操作的皮影戏表演可更好的提供给儿童交互的体验,积极的利用皮影戏的造型特点、影人光影互动特点聚焦于儿童交互动手能力,让非遗文化营造教育空间沉浸式体验感。

3.形式功能相互作用

形式追随功能,以实用为目的的设计实践。在考虑空间的装饰形式风格之外也要关注于空间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非遗文化与儿童教育空间都为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感受体验与产生对应应用功能,在非遗文化赋能儿童教育空间时,本质即为将文化通过空间潜移默化的延续传播于儿童,更需要关注于实效性。

例如使用皮影戏的制作工艺流程或影人纹样类别来划分空间功能区和环境形式营造。形式上,具有细腻纹样造型、趣味的影人造型营造着空间的文化氛围。功能上,通过教育空间文化氛围影响儿童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即文化与教育空间融合为儿童的沟通与教育建立桥梁。

二、非遗文化唐山皮影戏儿童教育空间设计价值

(一)环境教育传承文化

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本质即为对儿童成长与性格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空间。教育空间的形成最终会服务于某一特定区域,所以需要将丰富多元的文化点以空间进行展现。重视空间中儿童在环境中所感知到的信息与学习效果,利用环境的非遗皮影戏元素造型,助力丰富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促使教育空间满足儿童的审美及文化层面需求。

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要求的提高,传统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需要逐渐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感,将非遗文化融入教育空间,潜移默化的传递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营造文化氛围,更高要求儿童空间的传承价值能力。

(二)寓教于乐增添趣味

学习是不断地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便捷化的科技设备对于教育而言只是赋能,并非便捷的软件实用可以使教学变得简单。科技与教育的相辅相成中,文化的传承自始至终是核心目的。更应聚焦于儿童的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初衷。

在非遗唐山皮影戏加入更多适合儿童简化版本的皮影工艺教育内容、制作流程、场景互动,将高互动感的皮影戏划分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表演、科普讲解、体验制作、儿童表演尝试、灯光展示等,让儿童更多元的接触非遗文化、保持探知好奇。引入“寓教于乐”学习理念,培养儿童兴趣学习,享受汲取文化知识的趣味过程,激发学习的热情,促使非遗文化在儿童教育空间焕发非遗活力。

(三)非遗启蒙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非遗文化传递着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感。儿童时期正是最佳“塑形”时期,儿童所接触的空间风格、工艺行为等影响着儿童性格与认知的形成。提供安全的教育空间让其自由探索,有意识的设置一些“规则”而进行不断尝试的过程,给儿童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空间培育儿童自信心的同时推动着非遗文化进入儿童思想启蒙教育,增添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感。通过非遗进入教育空间,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培养儿童的文化认同感,普及非遗皮影戏的工艺归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出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儿童。

探究非遗唐山皮影戏在儿童教育空间中的设计

(一)学习教学区----活动交互需求设计

学习教学区的主要群体为学生与教室。传统教育空间多为被动的集中授课课堂,儿童学习个体呈现出被动的、严肃的、压抑的感觉。非遗唐山皮影戏学习空间需要更加活跃的教学气氛,除了原有的接受知识以外,需要自由活动和交互体验的需求。儿童的特殊心理需求,随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对于认识世界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教学空间的高交互激发儿童的创造学习主动性。

如学习教学区划分为材料挑选、皮影制作、皮影演示等三个模块,整体空间元素采用皮影特色纹样增添教学空间的独特性,打造皮影元素创意墙,创意图形构成进行装饰设计。儿童的主观探索聚焦于情趣爱好与互动性强的事物,环境探索多应用皮影元素可以提升先一步的吸引儿童的好奇感。制作流程与演绎过程模拟再现,教学空间用具多赋予皮影元素,相应简化皮影制作流程让儿童上手,促使儿童多动手参与才能充满感知事物。利用多媒体交互式投影,映射于空间场地墙面或地板,通过情景空间互动,让儿童更大可能的参与到皮影戏学习与体验之中,满足空间的交互性,学习与娱乐活动并行,满足对儿童所铺垫的好奇心。

(二)特色活动区域---空间造型需求设计

空间特色环境氛围营造是儿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形成自身观念的影响要素。环境空间中的造型元素、色彩、陈设设计等整体协同构成儿童的学习成长情景空间, 对儿童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活动多为主动性探索、专注性尝试、趣味性聚集,这些潜在的需求映射着儿童对不同的空间诉求。

特色活动区域是除教学区外的集体空间,包括着大厅、走廊、庭院等功能模块,常用于儿童通过、观赏、休闲等活动行为。空间造型上区别于同质化的商业教育空间,多采用曲面空间装饰以动态造型活泼生动的皮影动态造型,使空间更具有领域感,营造出流动空间,引导儿童的连续且随意的群体活动。曲线是温柔的、活泼的、舒适的,是更具有安全性的。

色彩与陈设方面不需要繁杂的过分装饰,让空间保持最原真的状态。采用接近家庭温馨感觉的家具,可以提取皮影中适宜色彩元素进行应用,利用原生皮纸颜色营造淳朴氛围。过于鲜艳复杂的颜色与图案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的休息与成长,并保障陈设的绿色健康以及柔软保护度,保证儿童的高舒适度安全学习环境;利用皮影光与影的要素,制作皮影软帘用于空间隔断,保证空间适度光照并增加光线为空间增添的趣味感;同时,结合植物光影元素,在公共休息使用木质家具以及自然植物。空间营造儿童亲近自然的归属感外结合皮影影人的特别,进行活动区域的趣味化改造。

(三)辅功能区---儿童舒适尺度需求设计

辅助区是更具有针对性的功能区域模块,如卫生间、餐厅、画房等主要应用于单一具体活动的空间。针对化的设计则强调人性化设计,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生理构造与心理思维方式等。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身体发展差异较大,在空间设计时应聚焦于儿童舒适尺度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传统课堂的学习桌椅往往棱角分明只具备纯粹的功能而无法满足于儿童形式的需求。如儿童在书桌前歪歪斜斜,以为是儿童好动不认真,但可能是书桌尺寸、高矮等不适用于儿童,坐立使用别扭。以儿童的视角制定空间的陈设尺寸,根据儿童身高、行为的预设、人数容量等关键要素。考虑不同个体的视线高度和身体尺寸,在教育空间中增添儿童的体验感,让儿童产生空间的“自我感”、“归属感”。

如活动空间的皮影元素并非需要过度鲜艳的色彩,减少颜色带给儿童的视觉冲击力,进行相应的简化与再设计进行应用。皮影戏的尺寸与操作的过程也需要更加“儿童化”,适应于儿童身高使用习惯的灯光幕布台、皮影娱乐台。采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墙面、顶棚、地板等硬装,优化环境中皮影操作工具的潜在危险。

结语

非遗唐山皮影戏文化历经千年文化积累,是先人沉淀积累下的文化结晶,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当代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国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等大问题。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着手于儿童教育空间,探究非遗文化与儿童教育环境的发展与交融,潜移默化提升儿童的国家文化认同感,同时深入科普非遗唐山皮影戏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而深刻的文化精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奋斗,2021,No.638(10):4-18.

[2][英]帕特里克·狄龙. 建筑的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3]赵纪蔚.民族纸艺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大观,2022(25):76-78.

[4]周德章.儿童教育商业空间的体验式情境设计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7(10):91-92.

[5]钱若云.室内居住空间混合功能区的出现与开发[J].美与时代(上),2022(04):12-15.

[6]曹天丽. 唐山皮影元素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0.

[7]李岩.浅谈唐山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05):160.  

[8]林立英. 旅游视域下手工艺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9]吴雨佳. 中国二十四节气非遗文化在儿童玩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

[10]李嵇扬,章宇.面向儿童的非遗文化交互体验研究——以苏州非遗馆桃花坞展区为例[J].装饰,2021(05):138-139.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奋斗,2021,No.638(10):4-18.

[2] [英]帕特里克·狄龙. 建筑的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