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模型的中西医结合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9
/ 2

     基于“双+”模型的中西医结合路径探析

常明涵

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150010

摘要中西医结合具有独特优势,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文章运用科交叉论,针对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中西医结合内涵与外延的层面搭建“中医+”和“+中医”的结合框架,构建“双+”模型,进而提出两条发路径,最后形成中西医结合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并行的“五位一体”对策方案。基于“双+”模型的实施路径,对于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新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双+”模型;发展路

引言

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中西医结合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总体而言,中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够融入其他领域动力不足;具体而言,中西医结合存在体机制不够完善、中西医间的结合方式与标准尚未明确以及高层次人缺乏等问题。因此本文运用学科交叉理论,分析中西医结合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双+”模型,提出两条发径和个对策建议,对于创新和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新医学模式,进而形成中国的新医学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中医+”的发展路径

西医结合的内涵及学科交叉理论出发,现代科学进步催生新理、新技术产生,打破学科边界从而推动彼此交叉、融因此中西医两大理论的综合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成为“中医+”的主要方向。因此“中医+”路径是以中医为主,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吸取其他学域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技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不断进步。以下列举几个具体的实现路径:

首先,中医+”路径可以通过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诊疗原。大量实践证实利用现代科学可以深入研究和揭示中医的科学本质,现代语言和符号说明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对脏腑阴阳表里协调关系的论述,利用现科学数据构建实验模型证实肺和小肠、结肠表面都存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相关活性蛋白,并且胃肠道和呼吸道的黏膜都属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由此肺与大肠存在功能上的内在系。“肾上通于脑,下连冲任而系胞宫”是中医关于生生殖活动的论述,借助现代医学的排卵机理可以理解为从人的中枢神经到卵巢轴的反馈调节[1]

再者,中医+”路径可以利用现代科研方法阐明中药药理。中药成分复杂作用多效,利用科研技术确定中药药效强度、围以及剖析复方的配伍关系,能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青蒿素的研发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典,为世界抗疟疾做出巨大贡献,通过现代仪器设备研究其药理,可检测观察到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相结合,产生的物质破坏虐原虫细胞结构,由此达到抗疟疾的功此外青蒿素能抑制虫体蛋白质的合成,从根源上阻断了疟疾的传播源,进而达到抗疾的效果。因此利用现代科研方法解释中药理,能够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二)“+中医”的发展路径

从中西医结合的外延来看,本文“+中医”路径着眼于将中治则治法运用于其他领域,用中医整体观来指导以现代医疗手段主的疾病治疗,并着重提高完整生命周期的生活质。以下从“健康管理+中医”“疾病诊治+中医”和“康复护理+中医”三个角度解读“+中医”的实施路径。

首先,“健康管理+中医”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观的思想。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健康管理+中医”模式在病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应用,如在社区设立中医

治疗区,采取中医传统疗法,制定个体化中医综合治疗方。此外,中医药与文化旅游、养生保健和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出“+中医”路径的独特势。

其次,“疾病诊治+中医”在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上具有独特疗。在患者哮喘发作时,以现代医学治疗为主,配合中药加味六君子汤和补肾定喘汤内服外用,对抗气道变应性炎症,达到抗喘的疗效。腔内微创手术是治疗尿石症的主要方但中药清除术后残留和减少并发症仍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手治疗尿路结石的同时,对术后残留的小结石、感染等以中药治疗,从而加速结石排出体内,促进创口修复,缩短疗程[2]

最后,康复护理+中医”强化了独具中医特色的康复能力。中医药在新冠炎疫情恢复期中取得良好成效,充分体现中医“未病”的思想,从中医外治、中药内服和生活起居三个方面制定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由内到外根治疾病。“康复护+中医”能加速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外,将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特色治疗手段融入到患者的复训练中,从而达到刺激患者肌肉组织,保持肌肉伸展和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路径除了上述六方面以外,还存在其他结合如利用现代科技使中医智能化(艾灸智能机器、中药组分库、线上问诊等),还出现了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中医交

叉学[3]。此外,以中药材为原料进行生产的中药相关产品(中药保品、食品饮料、化妆品等)逐渐融入市场,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大量践成果证明“中医+”与“+中医”路径切实可行

二、中西医结合的对策建

(一)以服务体系建设为根本

健全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共享的中西医结防控机制。要构建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将中医“治病”思想逐步融入现代疾病诊疗全过程,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式,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建立体质辨识档案,实现中医健康档和西医档案的融合,定制具有特色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二是落实中西医结合基层服务机构的建设。大力推中西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各级医疗机构要配备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健预防人员,并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定期对服务队进行工作规范和管理考核,提高中西医结合服务团队技术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以临床研究为支

次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开展诊疗方案设计,科研数据享,有利于共同研发包括中药在内的新药,或者发现中药和西药的新用途。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水,加速经典名方开发并转化为创新型新药的过程,提高重大难疾病和重症危症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注重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充分利用循证医学、基因组学、化学、分子生物学、信息学等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理论体系,诠释中医病理和中药药理,创制现代中药,为建设健康中国和造福全人类贡献力量。

三)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

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院校教育要以国家对中医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中医思维,加大中医经典课程比重,强化中医学科建设,定期开展中西医间的相互交流、协同合作,共同提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此外,积极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扩大名老中医师带徒的量和范围,加强对中医药经典的学习和考核。最后,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资格考核与评审,制定切实行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方案,促使中西医结合人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临床救治能力。

四)以资金投入为保

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设。保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的经费投入,给予专业的配套施,需要相关学科领域各界的支持,除了国家的资金支持,立企业、科研院所、医学院校等机构部门的专门投资渠道,在社各界形成合力,促进中西医结合新科技成果的研发。此外,优医疗服务价格的形成机制,完善分级定价政策,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大力支持具备疗效和成本优势的中西医结合医务纳入医保范围,健全符合中西医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以提供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伯礼.谈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任务[J].中国中西医合杂志,2018,38(11):1294.

[2]王鸿江,申俊龙,史文川,等.对中医药国际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争论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1):86.

[3]黄博臻,汪梅龄,贺海霞,等.循序渐进协同发展———张伯礼院士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一些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40(09):11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