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及影响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2
/ 2

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及影响因素探讨

程子瑜

安徽省儿童医院 230041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日间全麻下小儿口腔医治过后的恢复状况及有关影响因子。方法:此次实验中共计筛选出了100例研究对象,其均来自我院,其就诊时间均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之间,患者的年龄在2岁至6岁之间,以ASA标准为参考依据进行分级,其均在Ⅰ到Ⅱ级之间。从多方面分析评估患者在麻醉24小时之后的恢复情况。在分析影响恢复影响因素时,选定性别、年龄、麻醉时长等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按照性别划分,将患者分为两个小组;按照年龄划分,分为三组,即小于36个月、36至48个月之间、大于48个月。以麻醉时长作为分组依据,可以分成三组,即小于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大于三个小时;以治疗的牙齿数为依据进行分组,可以分为三组,即小于12颗、12到15颗、大于15颗。以七氟醚用量为依据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小于15毫升、15到20毫升,大于20毫升。结果:麻醉后24小时,出现轻度咽喉痛、咳嗽以及声嘶的概率分别为17%、20%、25%。轻度、中度恶心呕吐的发生概率为7%、1%。牙痛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轻度、中度及重度,发生率为43%、12%以及1%。轻度低落、焦虑的发生概率分别为29%、20%。在根据性别分组的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小儿患者在咳嗽、恶心呕吐方面的发生概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根据麻醉时长进行分组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恶心呕吐以及情绪低落的组间对比差距明显(P<0.05)。在根据治疗牙齿的数量进行分组的调查分组中可知,咽喉痛、声嘶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年龄、七氟醚用量分组中的调查,未发现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性别、麻醉时间的长短、治疗牙齿量,会影响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的恢复情况。基于日间全麻,儿童口腔治疗后的恢复实效性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

关键词:全身麻醉;儿童口腔治疗;恢复;术后

日间全麻状态下口腔疗法,是指针对患有牙科恐惧症、低龄或智力存在障碍等,不能配合正常治疗工作的患者所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它具备增加医院资源使用率、减少住院费用开支、降低患者住院压力的优点,在全国相关医疗机构的推广范围日益扩大。但在日间全麻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还存在一些阻碍。鉴于小儿生理、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小儿患者虽然在麻醉后24小时左右满足离院要求,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展现出明显的症状。本实验试图通过考察他们进行日间全麻和口腔处理后24h的恢复状况和有关影响因子,为改进麻醉后恢复质量,创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探究已经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在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之间接收的全麻状态下实施口腔治疗的小儿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展开调研分析。纳入标准:(1)患者的年龄不得低于2周岁,且不得超过6周岁;(2)基于ASA分级标准为依据,患者均在Ⅰ或Ⅱ级;(3)采用微信小程序填写相关调查表。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发育异常或存在先天性疾病;(2)未完善微信小程序调查问卷信息。

1.2方法

要求患者禁饮食,无术前用药。小儿患者在家长陪同下入室,坐在家长的怀中。吸入浓度为8%的七氟醚、浓度为40%的笑气以及纯氧,待小儿患者睡着后,将其放平于牙椅上。并检查其血压水平、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开放静脉通道,采用静脉内注射的方式,为患者给药,包括阿托品、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丙泊酚、地塞米松。缓慢给药,边给药边密切监测病人的体征指标。在可视式喉镜辅助下经鼻置入气管导管,确认导管位置无误并妥善定位。经咽腔置入方纱填塞,在眼部设置眼罩遮盖。给予患者2%~3%的七氟醚,使其维持麻醉状态。

口腔治疗工作应由副高级以上的口腔医师实施操作。在有创手术前先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操作。治疗完毕后,按要求拔出导管,移送患者至恢复室。继续观察其意识苏醒迹象,直到完全清醒。再观察两个小时左右,符合离院条件后准予离院,并向父母或者其监护人交待离院时的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采用咽喉疼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相应的评估体系观察小儿患者在麻醉之后的咽喉恢复状况。参照术后恢复质量量表中的有关内容评估小儿患者麻醉后的全身恢复状况,如情绪低落、恶心呕吐、牙痛、焦虑等。

1.4统计学处理

在对实验数据展开调研处理期间,采用SPSS20.0软件。在处理计量资料时,主要会涉及到对年龄、麻醉时间长短等内容,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在处理计数资料时,主要会涉及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的发生率,应用百分比的形式加以表述。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麻醉后24小时,观察患者的咽喉恢复状况,主要分析咽喉痛、咳嗽以及声嘶等方面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并未出现咽喉不适,发生轻度咽喉痛、咳嗽以及声嘶的概率分别为17%、20%、25%。麻醉后24小时的全身恢复情况如下表所示,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恢复情况,大部分患者并未出现这一不适反应,而出现轻度、中度恶心呕吐的可能性分别为7%、1%。从牙痛方面分析,有44%的患者并未出现牙痛反应,而轻度、中度及重度牙痛的发生率为43%、12%以及1%。大部分患者并未有消极情绪,其中轻度低落、焦虑的发生概率分别为29%、20%。

结合相关分组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在性别分组中,咳嗽、恶心呕吐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在麻醉时长分组中,恶心呕吐以及情绪低落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牙齿数分组中,咽喉痛、声嘶的组间比较效果突出(P<0.05)。

表1 麻醉后24h全身恢复情况

观察指标

无不适

轻度

中度

重度

恶心呕吐

92(92.00%)

7(7.00%)

1(1.00%)

0(0.00%)

牙痛

44(44.00%)

43(43.00%)

12(12.00%)

1(1.00%)

情绪低落

64(64.00%)

29(29.00%)

7(7.00%)

0(0.00%)

焦虑

75(75.00%)

20(20.00%)

4(4.00%)

1(1.00%)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小儿患龋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日间全麻的小儿口腔治疗开展范围日益扩大。因患者当天离院,麻醉后随访是掌握其离院后恢复状况的唯一方法。经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对麻醉疗效进行客观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使麻醉效果不断提高。

小儿患者的身体条件、麻醉方式、手术操作方式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其麻醉后的恢复情况。本实验麻醉药物的应用与麻醉方式的实施均由固定麻醉大夫负责;所有患者的口腔治疗措施相似且均由副高级别口腔大夫负责。所以,麻醉后恢复的程度不同可能受小儿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时间长短、治疗的牙齿数量、麻醉药物量等因素制约。实验结果显示:从性别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其对麻醉后二十四小时的咳嗽、PONV的出现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女性小儿患者组的恢复情况要比男性小儿患者组更优异;麻醉时长对麻醉后二十四小时的心情、PONV的产生也有相应的影响,麻醉时长短组的恢复状况好于麻醉时间长组;治疗牙齿量对麻醉处理后的二十四小时的咽痛和声嘶也有一定的影响,治疗牙齿数量较少组的效果高于治疗牙齿量较大组;而儿童的年龄因素和七氟醚的剂量并不对麻醉后恢复造成干扰。关于成年者的PONV影响的研究资料较多,妇女、无吸烟史者、PONV史、麻醉用药等为目前最广泛的PONV影响因子。对于本文中的实验而言,儿童PONV受麻醉时间的影响,与之前的结论相符。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性别因素为儿童PONV的影响因子,因此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在日间全麻的小儿患者口腔治疗时,注意性别对麻醉后恢复的作用影响;在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麻醉水平和口腔操作的水平,减少麻醉和口腔治疗的时间,这样可减少麻醉后恢复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怡宁,袁举,张飒.思维导图结合动机性访谈对糖尿病足患者应对方式、自护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7):9-12.

[2]李巧丽,方丽芬,陈允祥,等.微信平台配合动机性访谈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便秘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8):104-106.

[3]王雅静.动机性访谈对乳腺癌乳房重建术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