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戴嘉颖

三门县人民医院  浙江台州317100

【摘要】目的:本文就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护理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临床价值以及有效性。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共56例,分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将期间所有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以验证本次实验最后效果。结果:在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模式效果较为理想,各项数据存在较高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P < 0.05)。结论:将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工作中,临床价值显高,可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短,同时使患儿肺水肿、呼吸道感染、静脉炎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改善,临床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病毒性脑炎多发于儿童,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发疾病,当体内存在病毒感染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诱发颅内感染,常见于病毒性感冒【1-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难忍、发热、以及脑膜刺激征等。通过口腔飞沫、粪便传播。因疾病患者多为儿童,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理想、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使护理干预效果不能达到预计目的【3】。因此现我院引用早期护理干预为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服务工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共56例,采用奇偶数随机发将所有患儿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常规组)每组28人。患儿的年龄在(5-14)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39±1.48岁,且两组患儿的男女比例相等。病程均在(1-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87±0.76)年,实验参与患儿的选入标准:经影像学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且病例较为完整者。无先天性疾病患儿,无遗传性疾病以及精神、智力障碍患儿,无依从性较差患儿。两组患儿皆在经过家属以及患儿本人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本次实验。统计学处理数据后呈现无异(P> 0.05)。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患儿因肢体运动障碍导致卧床时间较长,引起其心态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同程度的变化4。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儿进行心理辅导,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进行沟通并讲解相关成功案例,鼓励患儿及家属积极乐观面对疾病。2)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病毒性脑炎发病特点、发病诱因、危害以及预后并发症发病原因、预后护理注意事项等。3)按摩护理:在患儿住院期间按时为肢体运动障碍患儿进行肢体按摩,动作以轻柔为主,以免损伤患者肢体神经。为其背部以及手肘部位进行按摩,降低压疮发生几率5。4)颅内高压、发热护理:为预防颅内高压以及发热情况出现,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检测,如患儿发生恶心、疼痛难忍等情况应停止活动同时进行卧床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对发热患儿进行物理降温,高温不退严重者可进行药物降温。5)呕吐护理:患儿出现呕吐情况应及时为其调整侧卧体位,结束后及时进行口腔清理同时清理鼻腔内分泌物,避免呼吸道堵塞,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7)昏迷护理:调节患儿体位,为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按时协助家属进行翻身,并进行呼吸监测,同时观察痰液情况,适时进行吸痰干预,避免出现呼吸骤停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病率以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同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以此验证临床实验应用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所有数据全部借助专业系统软件SPSS14.0处理,由实验人员严格记录参与患儿治疗后的观察指标,保证实验数据的公正性与准确性。P<0.05代表实验数据

2结果

在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模式效果较为理想,使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几率显低,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P < 0.05)。详见下表:

表1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x±s) d)

组别

例数

惊厥

肢体功能障碍

语言障碍

意识障碍

研究组

28

1.61±0.79

9.41±2.32

8.96±2.74

1.52±0.26

常规组

28

5.84±1.52

18.23±2.47

14.51±3.21

5.35±2.1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表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 (n %)

组别

例数

呼吸道感染

静脉炎

肺水肿

总发生例数

总发生率(%)

研究组

28

1

0

1

2

2(7.14%)

常规组

28

3

2

4

9

9(32.1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病毒感染引起,患儿感染病毒性脑炎多以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症状较轻患儿通过治疗可恢复至健康状况,症状严重患儿和未接受及时治疗患儿不仅对患儿神经组织造成伤害,也会留下较多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成长

6

治疗方法多以消炎、抗病毒、脑神经营养、及有效护理干预为主,其采用有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通过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健康知识干预等有效护理干预使患儿依从性明显提高,直接强化治疗效果。通过按摩护理、呕吐护理、昏迷护理使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进一步确保治疗效果,临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此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梁明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J].光明中医. 2020,35(23):3806-3808.

[2]向志凌,兰慧,谭新科.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19(05):743-746.

[3] 王秀丽.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及预后评价[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5(21):1-2.

[4]汤琳,魏艳敏,李静.早期康复护理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影响

[J].齐鲁护理杂志. 2022,28(03):125-128.

[5] 王庆.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J]. 护理研究. 2020,34(23):4309-4310.

[6] 程小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刍议[J].系统医学. 2020,5(15):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