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比较

兰秀芝

黑龙江省牡丹江利健医院 邮编157000

【摘要】目的:深入探究臂丛神经阻滞中传统解剖定位方式以及超声引导方式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两组患者各项麻醉指标、上肢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完成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患者,同时VAS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血流量更大,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同时舒张末期速度更快,另外,两组患者收缩期峰速度差异不显著;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5.0%,低于参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20)15.0%。结论:在临床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方案的应用比较常见,可联合应用超声引导技术,提高麻醉效果,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传统解剖定位

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需对患者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麻药,进而对这一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神经传导过程发挥阻滞作用,进而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在传统的臂丛麻醉过程中,首先需确定人体解剖标志,然后据此定位,在对患者应用穿刺针穿刺时,当触碰到臂丛神经后,患者会产生异感,并且穿刺难度比较大,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可能需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同时还会出现各类不良反应。在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臂丛麻醉方案时,通过应用超声技术,可显示出臂丛神经的分布情况、走行以及周围组织,据此对患者实施神经阻滞麻醉,定位准确性高,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比较常见[1]。对此,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深入探究臂丛神经阻滞中传统解剖定位方式以及超声引导方式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参照组中,男13例,女7例,患者年龄在39岁至65岁之间,平均(59.7±3.1)岁。实验组中,男14例,女6例,患者年龄在38岁至67岁之间,平均(59.7±3.6)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骨科学》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CT检测或者X线检测,均确诊;确定明确外伤患者;拟实施上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不具备麻醉禁忌症患者;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患者。排除标准:脏器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代谢性骨科疾病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

1.2.1参照组

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在手术麻醉中,选用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194),麻醉师对患者肌间沟路径进行标记,选择穿刺针,采用垂直刺入的方式推进肌间沟后,逐渐推进针头,当产生明显异物感后,即可停止推进,并固定针头[2],为患者注入30mL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1.2.2实验组

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应用超声探头,从患者锁骨上窝至头侧进行探查,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位置,确定圆状低回声位置,如果低回声位置周边有高回声包围,则可作为目标神经,在超声技术引导下,在目标神经周边进行穿刺,为患者注入30mL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各项麻醉指标、上肢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在对患者麻醉指标进行评估时,在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满分为1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疼痛感越剧烈。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麻醉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完成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患者,同时VAS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指标

分组(n)

麻醉起效时间(min)

麻醉持续时间(min)

麻醉完成时间(min)

VAS评分(分)

实验组(n=20)

3.1±1.0

535±102

8.2±1.2

2.6±0.6

参照组(n=20)

5.3±1.0

435±114

12.5±1.1

4.2±1.1

2.2两组患者上肢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上肢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如表2所示,实验组患者血流量更大,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同时舒张末期速度更快,另外,两组患者收缩期峰速度差异不显著。

表2 两组患者上肢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组(n)

血流量(mL/min)

阻力指数

搏动指数

舒张末期速度(cm/s)

收缩期分速度(cm/s)

实验组(n=20)

127±41

0.5±0.1

1.0±0.2

32±4

46±8

参照组(n=20)

69±11

0.8±0.2

2.2±1.0

20±5

47±7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5.0%,低于参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20)15.0%。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分组(n)

气胸

血肿

Honer综合征

发生率

实验组(n=20)

0(0.0)

0(0.0)

1(5.0)

1(5.0)

参照组(n=20)

1(5.0)

1(5.0)

1(5.0)

3(15.0)

3讨论

在上肢骨折患者治疗中,手术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好,在手术麻醉中,一般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案,由于肌间沟径路标志清晰,并且解剖关系恒定,因此麻醉成功率比较高,同时所需费用也比较低,可缓解患者经济压力。通过将臂丛神经阻滞方案与全身麻醉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臂丛神经阻滞不会对患者循环系统造成较大不良影响,同时患者可保持自主呼吸,术后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苏醒。

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中,对于麻醉师的临床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求保证解剖定位的准确性,并且采用穿刺针盲探方式确定目标神经。但是不同患者之间个体差异比较大,同时麻醉医师的专业技术、熟练程度等也有一定区别,因此,穿刺环节失败率比较高,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反复穿刺,造成患者疼痛感增加,同时还可能会造成神经损伤。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可联合应用超声引导技术,通过应用超声现象,可快速准确的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及周围组织结构,操作方式便捷,便于麻醉师对穿刺操作过程进行动态监测,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不适感。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在临床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方案的应用比较常见,可联合应用超声引导技术,提高麻醉效果,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黄肖娟.不同定位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9,026(002):189-191.

[2]田林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母婴世界,2019,000(004):21,23.

[3]马永平.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固定术后镇痛中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年7卷72期,39-40页,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