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30
/ 2

浅谈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徐冉

开封市金明幼儿园 河南省开封市 475000

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攀比、虚荣与自卑等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消极影响。本研究聚焦于幼儿攀比行为的内涵、主要特征、形成原因,探讨可行的教育方法与策略,从而为改善幼儿的攀比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幼儿攀比心理;教育策略

引言

心理健康水平对幼儿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存在于幼儿之间攀比行为会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儿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的社会幼儿攀比行为比较普遍已有研究表明大约90%的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着攀比心理及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1]。本研究针对幼儿攀比行为进行探讨以期提出可行的教育方法及策略

、幼儿攀比行为的内涵

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将“攀比”定义为“援引事例比附”。学术界对于攀比的概念尚未统一,许多学者都对其做出定义:我国学者郑霞认为“攀比行为是人自身的一种潜意识,而这潜意识含有一定的动物性,受到原始时期繁衍最优原则的影响,本能的显示竞争能力的行为[2]。”美国的谚语“赶上琼斯家”,描述的就是这种不甘落后,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攀比心态[3]。本文中幼儿攀比行为的定义是幼儿不顾自身的情况,盲目的和别人进行比较,以此使自己内心产生优越感的行为。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主要特征

(一)频繁性。幼儿之间的攀比行为随着年龄增长愈发频繁。这些攀比行为在幼儿语言的常用句式中有所表现,对此,国内学者对幼儿言语中的常用句式进行研究,幼儿经常使用包括“我也...”,“我家也有...”等这些语句。

(二)外显性。幼儿攀比行为的外显性主要是指幼儿攀比内容的物质性,幼儿对玩具、穿着打扮、游玩经历等外在的层面进行比较,较少在精神层面、自我发展等方面进行共同比较。这一定程度体现了幼儿攀比的外显性。

)从众和受暗示性。随着幼儿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建立,幼儿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加强,幼儿会逐步形成自我认知的能力。但是由于其自我判断能力的不足,幼儿这项能力的发展与形成主要来自于他人的反馈,包括父母、亲属、幼儿教师以及自己的同伴,幼儿的攀比行为中,容易跟风从众,具有一定的受暗示性。

三、幼儿攀比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层面

幼儿家庭的收入水平、父母的自身素质、使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家庭和谐程度等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是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家庭收入水平所导致的家庭消费观念不同,使得幼儿的穿着打扮、资金消费等有所不同,从而容易形成攀比行为。其次是幼儿家长自身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及行为,常会将幼儿自身学习发展、幼儿的穿着打扮以及家长自身相关方面进行比较。再者,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相关知识有所欠缺在自己的经济水平之内,尽量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在杜蕾的“当孩子吵闹时,您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调查结果中,有30%的家长选择了“经常有”,40%的家长选择了“偶尔有”[4]

(二)幼儿教育层面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间接助长了幼儿的攀比行为。首先,在幼儿园中经常见到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区别对待。家庭条件较好、穿着打扮干净整洁、长相乖巧、性格温和听话的幼儿常常受到特别照顾,幼儿教师的区别对待是幼儿攀比性为滋生或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恰当的活动引入或问题表述,会导致幼儿攀比行为。比如在活动引入时,以“谁的衣服最漂亮啊”,“哪位小朋友的书最新”等此类为起到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或使得幼儿为了赢得老师的喜欢而努力表现好的目的,使攀比性为愈发频繁与普遍。

(三)社会层面

社会文化通过媒介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幼儿攀比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社会信息通过例如杂志,广播,电台,电视,书籍等媒介进行传递,影响着每个年龄段的人,这其中也包括幼儿。通过这些媒介传递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会对幼儿产生影响,而幼儿处于懵懂的阶段,为了满足自身的自尊心,就可能产生物质上的攀比行为[5]

(四)幼儿自身因素

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没有明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幼儿自我认知逐渐形成,自我评价逐渐开始萌芽,自我体验逐渐加强,这些都可能促进幼儿的攀比行为[6]自我认知方面, 3-6岁的幼儿自我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容易在家长或者教师身上学习到攀比行为。自我评价方面,3到4岁的幼儿自我评价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偏向注重外部评价。自我体验方面,幼儿易受到外部的暗示,为了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得满足感与自尊感,从而产生攀比行为。自我控制方面,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和抑制相比还仍占有很大的优势,幼儿渴望胜人一筹来得到满足,促使幼儿物质方面的攀比。

四、幼儿攀比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家长把握“适度”原则

家长要有正确的育儿观,了解攀比行为的危害,及时发现幼儿的攀比行为,进行矫正与引导。应避免对幼儿的过度溺爱,不该满足幼儿各项无理的要求。家长应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给予幼儿精神方面的满足,由物质供给转变为精神供给,引导幼儿将攀比转变为其他的兴趣爱好或发展动力,鼓励幼儿做更优秀的自己。

(二)教师正确引导

幼儿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能因为幼儿的家庭环境的差异而对幼儿进行区别看待,提倡优秀的道德品质,积极引导幼儿的正确发展,避免为了表扬而发生的攀比行为。幼儿教师的表扬应做到表述具体准确,内容积极向上,注重内在影响,而非注重外在事物,进行笼统的表扬。幼儿教师应公平的关注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平等对待,及时的与家长沟通反馈,做出适当的引导与评价[7]

(三)教师与家长以身作则

幼儿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且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身为幼儿身边最容易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杜绝攀比行为。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消费观与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发展与价值判断。教师和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语行为得当,注重自身对幼儿的潜在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学习模仿的都是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合作教育

积极展开家庭幼儿园的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同伴交往环境和正确的价值观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预防与矫正幼儿的攀比行为。家园合作教育,也能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保持了教育的统一性。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及时沟通反馈,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与负面心理,引导幼儿形成不虚荣,不攀比,不盲从的良好性格品质,树立幼儿的榜样,使榜样的力量真正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子秀.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策略[J]. 课外阅读旬刊,2013,(04)458-458.

[2] 郑霞.大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策略研究[D]. 硕士.大连理工大学,2009.

[3] 杨敬舒,晁钢令. 中国居民攀比性消费行为的成因和影响研究[J]. 消费经济.2009,25(6): 51-84.

[4] 郭翠菊. 论家长攀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5):123-125.

[5] 樊俊清. 说说幼儿的攀比心理[J]. 当代学前教育,2008,(05)41-42.

[6] 胡春雨. 浅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误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3)131-132.

[7] 李善英.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昆明学院学报,2005,(0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