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比癌症更可怕?如何预防?

/ 2

心衰比癌症更可怕?如何预防?

郭丽芳,

成都东篱医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心衰在临床上指的是因心脏舒张或收缩功能发生障碍而引发的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静脉系统血液淤积的心脏循环障碍疾病。乏力、液体潴留、呼吸困难等均是心衰患者的临床表现。近些年,我国心衰发病率不仅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且心衰患者愈发年轻化。药物作用、情绪激动、过度体力活动、心律失常等均被认为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病的因素。心衰若持续性进展,则会严重危害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但大部分患者由于对心衰这一疾病不甚了解,往往未能及时就医接受治疗。药物在心衰患者治疗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除却药物治疗外,广大患者还应当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那么,关于心衰,应当了解哪些知识呢?

1.病因分析

    老年群体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群体始终是心衰的最主要发病群体。人体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出现脏器功能减退的情况,同时人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也会减退。由于生理功能出现了较为显著的退行性改变,老年人的自我感觉会较为迟钝,因而发现自己患病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患病时往往并不会积极主诉。因上述原因,大部分老年患者往往会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后才会就医,以至于病情往往较为危重,治疗难度较大。

    未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现阶段大部分人均未能对心衰这一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因而大部分患者往往难以预测呼吸困难、浮肿、咳嗽等症状是心衰恶化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患者会在家中进行一定的自我处理,例如服用利尿剂、止咳药等,以试图避免入院治疗。患者未及时就医会导致其心衰症状加重,严重威胁自身身体健康。

2.预防措施

    注重卫生宣教工作。对心衰这一疾病的不甚了解是导致大部分心衰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心衰患者入院后广大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其卫生宣教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卫生宣教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运用患者可接受的方式并站在专业的角度积极向患者普及心衰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同时应当借助卫生宣教纠正患者对于心衰所形成的错误认知,促使患者能够更多站在科学的角度认识心衰这一疾病。卫生宣教可借助发放疾病手册、组织讲座、播放视频等途径展开。广大医护人员应力求在卫生宣教工作开展后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对心衰这一疾病进行高度的重视,并提升广大患者及家属识别心衰的能力,促使患者尽早发现不典型症状,及时接受相关治疗。

    对病情变化持续观察。心衰患者随着病程的逐渐推进会出现更多的临床症状。无论是护理人员、患者家属还是患者自身均应对患者的咳嗽、下肢浮肿、心率、脉搏等症状或指标密切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是否好转。如若患者症状加重,则应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

    合理控制饮食。心衰这一疾病会致使患者体内的钠盐无法顺利排出体外。若患者在饮食过程中钠摄入过多,则会致使其体内液体潴留的症状加重,从而使得心脏负担加重,在临床表现上会呈现出下肢、踝部等水肿症状。所以心衰患者为了避免自身病情加重,在饮食过程中应务必坚持低盐原则。如若患者心衰较轻,则每日饮食过程中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四克左右。如若患者处于中度或重度心衰,则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两克以内。为了避免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心衰患者还应对水的摄入量进行适当把控。重度心衰患者每日饮水量应控制在1.5升以内。在此过程中还可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来实现饮水量的减少,例如,可运用酸奶等进行服药。如若患者口渴症状较为严重,则可通过含冰、吸食无糖冰棒等方式实现对口渴感的迅速缓解。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心衰患者还应对饮食中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食用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以免心脏能量消耗过多。一般情况下,患者每餐饭的肉菜比例摄入可坚持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的原则。

    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如若心衰患者病情较重,且症状较为明显,则过多的体力劳动会使得其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所以针对该类患者应当坚持限制体力活动的原则。但长时间的卧床会导致患者血流缓慢,从而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静脉血栓等出现的概率。因而在患者卧床期间应当帮助其定期进行体位的变化,并展开适当的按摩,以降低上述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当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且各项指标较为平稳后,则应当鼓励患者进行一定的活动,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在运动初期,可告知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的伸展,而后逐步过渡到下床、室内散步,每次运动的时间可从三分钟、五分钟逐步增长到二十分钟,循序渐进增加患者的活动量。在患者身体状况进一步好转后则可鼓励患者进行室外活动,并参与一定的舒缓运动,例如气功、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限度应以患者不产生气喘、胸闷等症状为宜。在心衰患者运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小活动量、长期性、轻体力。患者家属在患者运动过程中应当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避免患者因运动强度过大而导致疾病复发。

    保持良好的情绪。大部分心衰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担忧会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出现不仅会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状态也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心衰再次发作的预防。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逐渐增加与其沟通的频率,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而对于性格特点不同的患者在心理疏导过程中也应当保有一定的差异性。如若患者倾诉欲望较为强烈,则护理人员应当尽可能为患者提供表达内心想法的渠道,并在此过程中更多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促使患者能够有效排解负面情绪。如若患者并不愿意表达,则护理人员则可在交流过程中向患者讲述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案例,使患者了解到心衰这一疾病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强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信心,改善患者的配合度。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还需叮嘱患者家属为患者创造温馨且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得患者家属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患者的尊重,避免患缓解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自卑情绪。同时应告知患者家属尽可能避免运用过多的家庭琐事来烦扰患者,增加患者焦虑情绪。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当为患者创造参与一定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得患者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并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读书、听音乐等兴趣爱好上。

    心衰这一疾病已然成为了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所以临床上既应当加强对心衰治疗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应加强对预防心衰的关注程度,从多角度降低心衰的危害性,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