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6
/ 2

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罗家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400010

【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29)和研究组(n=29),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预后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研究组患者分诊时间为(1.60±0.40)min、转诊时间为(45.20±14.20)、抢救时间为(35.30±8.20),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为(6.85±0.34)、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90.35±3.99),预后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具有确切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 in rescuing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5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21 to July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n=29) and study group (n=29).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dopted basic nursing mode, while the study group adopted emergency nursing path. The triage time, referral time, rescue time and prognosis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riage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1.60±0.40) min, the transfer time was (45.20±14.20), and the rescue time was (35.30±8.20), which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6.85±0.34), 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score was (90.35±3.99), and the prognostic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rescuing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definite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 Key words 】 Emergency nursing path; The rescu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在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该疾病起病较急、病情较为严重,且病情变化较快,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临床研究显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及时有效抢救是非常关键的。且在抢救过程中,配合高质量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有效性,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伤害[1]。急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是以某种疾病诊断、手术类型为基础,对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制定,提供给患者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护理服务。把其应用到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抢救效果。下文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29)和研究组(n=29)。在常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是17:12,年龄段在45-70岁之间;在研究组中,男女患者比例是18:13,年龄段在46-70岁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模式。急诊护理人员随时做好接诊准备工作,若接到急救电话,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随救护车接诊,达到现场后需要评估患者病情和症状,且做好处理工作,及时把患者送往医院。在达到医院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抢救操作。

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第一,对急诊护理路径图进行制定。①创建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有专科医生、急诊科护士长、急诊预检护理人员、急诊科相关护理人员等。②小组成员结合急性脑梗死疾病特点,对护理路径图进行制定,结合患者抢救流程,给予患者针对性抢救护理干预。第二,接诊前急诊护理准备。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医护人员和救护车需要保证5分钟内出诊。并且,在达到现场后,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创建静脉通道,开展常规评估[2]。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保证院内和出诊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开展抢救准备。第三,接诊时急诊护理。在接诊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和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联系,对相关信息进行获取,评估患者病情,且准备好监护仪、平推车、抢救药品、仪器和设施等,还需要和介入、神经等科室医生联系,促使其保持待命候诊状态。此外,需要提供给患者绿色通道,在对体格检查进行完善的同时,对患者病史、过敏史等进行询问,提供给患者针对性抢救方案,还需要完成生化、心电图、MRI等检查。第四,急诊急救护理。在完成就诊工作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是否能够接受溶栓治疗进行及时准确判断,积极主动和患者家属沟通,促使其掌握患者病情,给予其心理安危,以防家属情绪波动较大影响到急诊抢救工作,提升患者家属信任度[3]。此外,在溶栓治疗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且密切关注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血压等情况,对患者是否有出血、病情加重等情况进行明确,结合患者病情做好抢救配合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预后效果进行观察。

1. 4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比较采用 t 值检验,计数的比较采用 X2检验,P <0.05 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n)

分诊时间(min)

转诊时间(min)

抢救时间(min)

研究组

29

1.60±0.40

45.20±14.20

35.30±8.20

常规组

29

2.60±0.60

68.30±15.20

79.70±10.10

T值

4.639

4.584

5.206

P值

<0.05

<0.05

<0.05

2.2预后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n)

神经功能(分)

日常生活能力(分)

研究组

29

6.85±0.34

90.35±3.99

常规组

29

11.60±0.67

77.49±2.95

T值

4.105

5.623

P值

<0.05

<0.05

3.结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现阶段临床通常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抢救,但是效果一般。急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近几年杯广泛应用在急诊抢救中,和常规急诊护理相比,护理内容更加丰富,且护理工作强调目的性、计划性,提供给不同时期患者不同护理服务,可以提供给急诊抢救工作科学指导,具有较佳的抢救效果。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利用急诊护理路径具有确切效果,首先创建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其次把急诊前、接诊时、急诊急救过程作为各个护理阶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可以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效果。较一般护理模式而言,急诊护理路径充分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不仅使病人的急救时间得以延长,还有效地提高了我院的急诊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因此,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发挥的作用巨大,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对于抢救中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非常关键的,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帅.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2):89-90.

[2]李婵.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7):216-219.

[3]羊静.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