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算主体责任制的电网企业全面预算数字化平台搭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基于预算主体责任制的电网企业全面预算数字化平台搭建

张娟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池州供电公司   (241700)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对电网企业财务精益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为严格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突出创新驱动,推动数字赋能”战略部署,基层供电公司积极探索管理创新模式,本文通过搭建基于预算主体责任制的全面预算数字化平台,深耕花钱问效理念,将预算主体责任植入全面预算执行管理全过程,增强全面预算指标过程管控能力,采用数字化创新技术,实时可视化监测全面预算过程管控状态,切实发挥预算价值引领作用,为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全面预算;电力企业;预算主体责任制;数字化平台

一、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是指依据公司经营发展战略,通过事前统筹平衡、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价,整合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的全面统领公司经济资源的配置方案、经营活动的实施方案和经营业绩的考评方案。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转型过程中运用非常广泛的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协调与控制经济活动的重要管理方式[1]。目前电网企业发展面临投资规模大、电量增速缓慢、输配电价空间窄等严峻形势,强化全面预算管控,对实现电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电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性产业,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物资、建设、营销等多种业务类型,全面预算分解、执行、评价的全过程链条较长,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全面预算意识有待加强。全面预算涉及多个环节,各部门间协同力度不充分,部门人员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对全面预算参与程度不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编制预算存在“拍大数”情况,导致预算数据不准确、编制依据不充分等问题,很大程度影响全面预算执行效果。

二是全面预算管理效率不高。电网企业预算编制涉及项目数量多,项目管理人员多,管理要求无法实时共享,缺乏有效的协调、预算编制流程管理工具,没有统一的、数据共享的工作平台,预算编制仍是线下静态管理,且预算统筹难度较高,预算编制工作量大、效率低下。

三是全面预算信息化水平低。电力企业各部门存在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协助意识不强,信息无法实现高速交流与沟通,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2]。全面预算管理链条长、涉及的考核指标多,无法快速定位管理痛点难点,亟需信息化手段诊断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四是全面预算考核机制不健全。在电力公司内部应该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在编制完预算方案,预算方案执行后,开展后期的预算监控和考核,全面了解预算执行出现的问题。[3]目前大部分供电单位缺乏一套完整内部的绩效考核机制,未将预算执行偏差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无法保障预算执行刚性,实际执行与预算偏差较大时,全面预算无法闭环管控。

三、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控平台搭建创新思路

图片1

立足四维管控打造全面预算数字化管控平台。紧扣预算源头,将综合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充分融合,实现“计划与预算”双管控,达到“三率合一”目标;牢树一盘棋理念,市公司主动担当作为,发挥管理责任,实现“市县”双管控,同频共振,精益统筹电力公司地区资源;充分调研业务管理场景需求,建立业务数据需求池,将财务管理要求融入至各业务链条中,动态监控,用信息化手段挖掘管理潜力,“业财”双管控,实现数据高度共享;实施“管理与执行”双管控,决策层实时掌握公司业绩指标排名及变动情况,管理层履行当家理财职责,执行层实时掌握项目具体实施情况。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打造“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制”管理模式,紧抓运检、建设、营销等核心部门,围绕项目管理关键环节,以预算执行责任主体维度,图表式展示分析资本、成本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融入业务全过程管理,设置物资申报招标、合同执行、合同签订及时率等业务指标,落实预算归口管理责任,嵌入预警提示、问题督办等模块,实时跟进项目管理情况,推进预算执行过程规范性提升。平台设置经营分析、智能报告功能,跟踪分析逾龄资产、有效资产管理质效等业绩指标,配置数据查询,自动出具双管控专报、个性化报告;推进管理层当家理财,执行层花钱问效落地。

四、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控平台搭建实施成效

一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成效可视化。在决策端实现经营指标可视化:展示月度经营业绩情况,掌握公司企业负责人指标等核心等指标完成及排名情况,为公司本年完成“对标对表”管理提供强力支撑,为来年指标计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在财务端实现经营状况可视化:展示公司经营概况、资产状况、销售情况、成本结构、非生支出占比等情况,全方位反映财务基础指标完成情况。在业务端实现专业管理可视化:展示各专业全面预算下达、执行具体实施环节管控质量,多维度全方位实时掌握专业管理动态,推动日常管理由“线下邮件通报”到“平台数据共享”转变。

二是实现成本预算全程闭环动态管控因成本预算涉及部门多,费用类型繁杂,自成本项目化推广以来,成本预算存在项目化和费用化两种模式,管理难度大,亟待线上固化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平台以预算责任主体口径,分类多维分析成本预算进度,保障成本项目预算线上可控;在平台配置成本项目已完结标识,自动计算项目结余情况,自动推送结余预算较大项目清单便于跟踪管理。

三是实现资本性项目全过程全景监测。对项目前期、申报招标、合同签订、成本入账、决算转资、项目关闭、资金支付、计划结余8个关键管控环节设置预警规则,重点监测前期费、工程物资及工程往来款清理情况;按照经营合规性管理要求,监测项目合同招标等环节,对项目入账及时性、合规性设置预警规则,促进预算均衡执行,同时对供应商设置民企标识,及时清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挂账,防范民企清欠风险。

四是智能报告提升预算执行分析效率。平台自动生成“双管控”专报、部门“个性化”报告,可查询全地区、分市县单位、分项目类型、分归口责任部门的多维度、全过程口径通报,实时跟踪公司综合计划、财务预算执行进度情况,为推进公司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及均衡性提供强力支撑。  

五是挂钩业绩评价保障预算执行刚性。建立项目经理人制,开展“项目画像”后评价,将项目管理责任到人,联动规范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合同管理、订单管理、物资收发货管理、设备资产管理,实现全过程精益管控。将项目画像结果与项目经理人月度绩效进行挂钩评价,将预算管理与经济责任制有效结合起来,以预算执行主体贯穿全面预算执行全过程,最大程度调动每个岗位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考核体系,确保电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保证预算执行刚性。

结语:

随着“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等概念的陆续提出,数字化时代已到来,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多维度、多层次全景化全面预算分析。财务人员要紧跟数字化步伐,抓住机遇,依托数字化变革,由传统的财务末端管理向业务领域前端深化延伸,积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有效发挥财务价值引领、价值守护、价值创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璐,张媛媛,许娟. 全面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经营者,2017(8).

[2]司春萍. 论全面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时代金融,2018,709(27):276

[3]程澎源. 浅谈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财经研究,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