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黄文居

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部分道路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提升我国道路设计理念势在必行。为了能够在进行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出人文景观与提高科技的创新性,应在道路设计中积极引入人性化设计理念,通过对道路进行人性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理念;城市道路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的逐渐加快,城市道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甚至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另外,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相关部门在已有的空间中加入人性化设计,加强道路质量的同时,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舒适安全。人性化的设计能够完美融合车、人和周围的环境,从而提高整个道路建设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城市道路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能够完善城市道路服务功能,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人性化理念融入城市道路设计中的意义

设计及建设城市道路的宗旨在于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且为广大居民创造良好的出行条件,传统道路设计通常规划出的是单一形式,能满足道路交通运输与市民安全出行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剧烈增长及交通压力日益繁重化,传统城市道路设计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人们的出行效率及安全性。鉴于以上情况,新时期下要主动扭转城市道路传统设计思想,尝试把人性化理念渗透其中,把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顺畅及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作为始发点与落脚点,推行人性化设计方法的同时,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道路交通运营状态的人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完善细节规范情况,尽可能地剔除传统道路交通实际运营中隐匿的不安全因素,全面提升道路设计品质,追求在满足道路交通运营稳定、市民有效出行需求的基础上,给公众在视觉与心理层面上带来良好体验,使和谐社会建设发展中有可靠的基础支撑。站在以上角度分析,将人性化理念融合至城市道路设计领域中有很大实际意义,其不仅能显著提升道路工程的设计水平,还能全面改善城市道路环境。

2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2.1道路总体设计

道路总体设计主要包含道路的平、纵、横设计和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不仅需要符合现行标准的参数设计,还要符合美观、行驶舒适度、各交通参与者通行空间实际需求等要求。机动车道的区划不应牺牲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的空间,细节方面应注意各类检查井宜设置在行车轮迹少的位置,以减少车轮碾压井盖的次数,并对检查井进行加固设计,减少路面病害,这样不仅能提高行车舒适度,还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设计纵断面时,应对道路两侧的地块高程、排水状况、管线布设等进行考虑,尽量减少坡度变化,提高行车舒适度。道路横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的关键环节,与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环境、道路景观、道路生态环境质量等关系极大。横断面设计主要分为单幅路和多幅路,从设计角度应优先选择多幅路形式,主要因素包括:(1)与单幅路相比,多幅路由于设置了隔离带(中央隔离带、两侧带、绿化隔离带),能够种植更多的低矮绿化和乔木,提高道路的绿化率和林荫率;(2)从交通参与者的观感上,多幅路从感觉上缩窄道路实际宽度,提升了道路景观效果;(3)从环境质量上,多幅路提高了道路绿化率,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缓解热岛效应,并能附着有害物质,降解尘土,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此外,多幅路还能有效减少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之间的路权侵占行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道路路面结构主要分为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和砌块路面,现状城市路面主要选用沥青道路和混凝土道路,砌块路面多见于景区和古镇。由于面层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可有效减少行驶噪声,从行驶噪声和舒适度方面考虑,设计时应优先采用沥青路面。非机动车的减震缓冲性能较机动车差,对路面的平整度要求更高,宜采用比机动车道更细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亦可采用彩色沥青面层,对机非路权加以区别。

2.2容错设计理念的运用

在进行道路人性化设计过程中,容错设计是一大重要内容。通过进行道路工程容错设计,可以为驾驶人提供足够的判断空间与判断时间,同时在进行容错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站在驾驶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与设计,严格遵守容错原则,为保证驾驶人可以快速、及时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应将重要的道路交通信息通过交通标志标线设计进行不断反复着重强调,促使驾驶人能够不断看到重复的交通信息。综上所述,通过采用以上设计手段,有助于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计人性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为驾驶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3人行道设计

首先,从某种角度上分析,人行道是道路设计中表现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一些特殊群体而言,做好人行道规划设计工作有很大的社会性意义。在错综复杂的交通环境下,人们并不是只有纵向过街的单一需求,横向过街场景下的人流量也很大,故而通常会应用二次过街形式,并且专门配置了挡车石、防撞沙桶等安全设施,以确保广大市民出行活动安全得到保障。如果道路中间设有分隔带,则建议把人行横道布置在分隔带尽头靠后1~2m位置,这是提升人行过街横道安全性的科学方法之一。其次,过去的设计活动中,人行道于单位进出口位置利用中断去做处理,左右两侧人行道边界位置用缘石坡道处理,虽然规避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使各自安全性得到保障,但很难满足行走不便群体出行的需求。且单位进出口处的车流量疏密体现出时段性特征,通常处在非繁忙时间段,此时坡道式的规划设计便会浪费部分资源。为改善以上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利用坡道衔接人行道、单位坡道,再采用不同材料加以区分。若在同个平面上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则要在选材或颜色方面进行区分,最大限度地确保单位进出口处人行道使用的舒适度。再次,完善道路平整度与舒适性的特征。道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道路平整且舒适是其正常发挥运输条件的前提条件。在人性化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平整度这一基础目标,这是道路使用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障。近些年,道路设计形式层出不穷,路面图案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尽管其能提升人行道设计的美观性,但道路凹凸不平可能会影响市民的正常使用。故而,道路平整度设计时首选坚固、耐用型建材,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可有针对性地提高路的防滑、美观性,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活动中对舒适度提出的要求。最后,始终将实现人性化放在人行道设计的第一位,科学应用道路既有资源,例如:在人员相对较密集处建设人行天桥,使早晚高峰时人员出行安全得到更大保障。也可以在天桥上配合应用广告板进行遮阳,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提升天桥外形美观性,也能为部分行人提供避雨的场所,顶棚可以应用玻璃钢材质,满足市民在透光、挡雨和观赏等方面提出的要求。

2.4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主要是面向残疾人的,人性化的设计能够让残疾人的出行更加便利和安全,体现出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怀,为他们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设计主要分为轮椅通道和盲人通道。在设计轮椅通道时要确保没有任何障碍物影响轮椅的通行,在上下坡的位置需要设置扶手和路缘坡道,使轮椅能够顺利地通过,提高出行效率。对于盲人或者有视力障碍的人而言,出行需要特殊的指导,因此,需要在地砖的铺设上采用特殊的纹理,使盲人能够通过触感来判断出行的方向。在无障碍设计上,需要注意周围不能存在任何物品,例如树木、垃圾桶等,提前做好规划,在转弯的位置也要加宽路面,使盲人能够顺利地通行。

2.5道路景观的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出行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更加迫切希望环境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为了维持轻松愉悦的氛围,提升心灵的宁静,更好地享受到周围的美景。在城市道路设计的环节中,一定要关注其中的核心内容。结合人性化设计的基础性理念,进行一定的色彩和线条搭配。我们要充分考虑各种元素可能会给驾驶带来的影响,在保证城市道路美观的前提下,提升行车的舒适度。比方说,直线和曲线的交错配置能够提升整体的艺术性。从立体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推动城市道路设计水平的逐步提升。至于色彩搭配上,我们也会选择不同类型和颜色的植物。通过丰富多样的景观设计,提升驾驶的无穷乐趣。除了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之外,也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如图1.

图 1 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样图

2.6 人行道设计

人行步道除了交通功能外,还得兼顾休闲娱乐功能。人行步道设计的第一要素是宽度,足够的人行步道宽度可以提高行人的安全性。综合考虑道路平面和横断面设计,人行道宽度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最低要求。人行道的有效通行空间和相关市政设施设备的位置与通行的安全性、舒适度有直接关系,挤占人行步道空间会让行人不得不借用车行道行走,极易引发车撞人的交通事故。现在很多道路为了在路口划分更多的机动车道而压缩步道宽度,该方式是不可取的,道路新建或改造设计应做到路口段人行道宽度不应窄于标准路段人行道宽度。另外,人行步道应与其他车道分开设置,并有明显的分界线,交通工程学要求两种速度完全不同的交通方式应分道行驶,虽然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法定速度不超过 25 km/h,但却是步行速度的数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人行道应高于车行道,采用立缘石隔离,可以防止机动车侵入人行道,强化人行道和车行道的界限,警示行人,并且使人行道排水更顺畅,减少积水对人行道的影响,为行人提供安全、舒适的行走条件,人行道铺装应平整、防滑、耐磨、坚固,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树池与路缘石之间不得留有空隙,设计树池时宜考虑树池盖板,树池盖板应透水性好,上表面与步道铺装保持平整,通过树池紧贴路缘石设置,在有限的步道范围内为行人保留最大的通行空间。步行空间内不应设置障碍物,配套的交通标牌、路灯、电箱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应设置于行道树设施带中,若确需占用步道空间,应尽量设计小体积设施设备,不应占用盲道,且距离盲道不应小 0.25 m。

2.7人行天桥的设计

目前,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导致人们的正常出行面临着阻碍。 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相关人员落实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的方式较为多样,其中之一就是人行天桥,对出行安全性具有积极影响。1)人行天桥的选址问题对于人行天桥, 其处在基础交通设施的范畴内,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考虑多项因素, 特别是选址问题,在此阶段里, 相关人员应分析道路实际的人流量,人行天桥的选址应在人流量密集的城市中心,并与公交车站、路口相关联。 并且,人行天桥还需确保人们购物出行的便捷性。2)人行天桥的引导问题面对具有差异性的交通情况,人行天桥建设也应体现出差异性。 并且,设计人行天桥的过程中应分析其引导设置问题,而有效的引导设置极为关键,能够避免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出现,大部分人行天桥都以防护栏为保护措施, 为了体现出天桥的人性化设计,相关人员应增设自行车道和残疾人专用道。3)人行天桥的顶棚设置问题人行天桥的顶棚设置较为特殊,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并了解施工时期的气候条件,分析该区域是否存在十分密集的人流量等,如果出现恶劣天气,那么天桥的通行人数将有所减少, 无法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

2.8生活街区设计

生活街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尤其是繁华路段,不仅车流量大,人口的流量也非常复杂,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更科学的规划。生活街区主要对停车位的需求量比较大,设计人员要引导和限制停车位与人们的出行距离,尽量扩大其和居住区的范围,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并且让人们有充足的活动范围。首先要限制过往车辆的速度,在交叉路口设置减速带,以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其次设计人员可以将路段设计为曲折形,从而起到降低车速的作用,还可以在道路两旁种植一些景观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起到引导车流的作用。

2.9 非机动车道设计

非机动车道一般位于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之间,从与机动车道是否共板分为不与机动车道共板的独立非机动车道和与机动车道共板的非独立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设计的要点是连续性和宽度,道路两侧均应设置,任何道路中的任何类型非机动车道都应保持连续且宽度合适,因灯控路口非机动车等待的需求,路口段宽度不应小于普通路段宽度。因独立非机动车道优点较明显,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先选用多幅路形式。在较大路口和设置左转信号灯路口时,非机动车过街时宜设置与机动车同相位的一次左转信号灯,以减少非机动车过街时间。非机动车道宽度依据道路等级和实际非机动车流量确定,一般不应小于 2.5 m,独立非机动车道一般不宜超过 4 m,超过 4 m 将导致非机动车道停车反而影响非机动车的通行。停车位、公交车站等不宜占用非机动车道,公交车站处非机动车道宜设置后绕,空间不足以设置非机动车道后绕的,要用交通设计保障非机动车通行路权。非机动车道应少设置各专业管线的检查井,确需设置时,应对检查井四周进行加固设计和平整化设计,保证非机动车道的平整性。非机动车道一般均设置雨水口,应采用栅条方向与非机动车行进方向垂直的雨水口,防止非机动轮胎被卡。非机动车道停车位置宜设置在行道树设施带,可以用明显的标识标示出来,不应占用人行道通行空间。

结语

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要考虑人们的出行安全、道路的基本职能,还要和相关的市政部门做好沟通,以免影响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人们的美观要求和环保问题,所以对设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求也比较高。设计人员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拉莫,代科.基于人性化和智能化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规划与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206-207.

[2]卢娜.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中的渗透[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6):81-82.

[3]朱建民.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

饰,2020(2):265-266.

[4]黄剑飞.分析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

通科技,2020,43(6):46-47.

[5]卢娜.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中的渗透[J].智能建筑与

智慧城市,2019(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