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印尼褐煤氧化自燃过程实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燃煤电厂印尼褐煤氧化自燃过程实验研究

宋宏飞

丹东金山热电有限公司

摘要:以印尼两种褐煤为对象,进行了自燃倾向性分析,对印尼低、高热褐煤煤堆在堆垛周期内的不同高度、深度方向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同一堆放时间下,低热褐煤煤堆达到自燃敏感性的范围要大于高热褐煤煤堆,并建立了煤堆内温度与表层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印尼褐煤煤堆的热值损失进行了估算,为印尼火力发电厂的褐煤合理堆放与周转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印尼褐煤,自燃倾向性,热值损失

煤是世界上最广泛、最丰富的传统能源之一。中国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三,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和消费大国。煤炭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煤炭资源仍然是国家的主要能源。煤的低温热解可以生产优质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品,而半焦则可以作为清洁能源进行燃烧,在环保、能耗、经济性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是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印尼褐煤为原料,采用神雾蓄热式快速热解工业炉型,利用自制的快速热解小型试验装置,对其热解温度和产物特性进行了研究,以确定神雾快速热解炉的产率和性能。

1实验部分

1.1实验煤种

选取两种印尼褐煤作为实验煤种,实验煤堆的煤质数据见表1.

表1实验煤堆的煤质数据

图形用户界面, 文本, 应用程序, 电子邮件  描述已自动生成

1.2实验煤种自燃倾向性评价

将1克0.2 mm的试验煤样置于硅坩埚内,置于绝热条件下的自然发热率试验装置,将煤样品在100%的氮气惰性气体的气流中加热至110℃,当设备和煤样温度稳定后,将其从氮转换成100%氧。随后,利用保温控制加热炉来维持煤层与环境的温度,并测量温度升高至200℃所需的时间,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试验设定了110℃。将煤样的自然加热时间t180确定为自然加热时间t180,用此数值对不同煤种之间的自燃趋势进行了定量对比.得到的试验结果表明:高热褐煤与低热褐煤的天然加热时间t180为47分钟,低热褐煤的自燃倾向高于高热褐煤。

2结果与讨论

2.1高热褐煤测温结果分析

试验点高度2米,最大深度1米.61页图9是高热褐煤煤堆试验点不同深度的温度随堆垛时间的变化情况.在堆场周期中,在0.1 m深的煤层中,随着堆垛时间的延长,内部温度逐渐从40℃升高到80℃,不同深度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可以得出高热褐煤煤堆1 m~1 m深度的温度变化与煤层厚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堆垛时间则是影响不同深度煤层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堆存时间之前11天,煤堆表面温度无明显变化,煤堆内的氧化放热所产生的热量比外界少,而煤自身燃烧的氧化放热作用使其热量在煤堆中不断积累,使其内部的温度逐渐上升。

随着堆煤时间的延长,煤层内部的热分解作用也随之加强,而在向煤层中传输的热流比在煤层上散射出的热量要大得多,则会使煤层温度升高。因此,试验前期煤层表面温度没有明显的改变,之后煤层温度随煤层温度的变化呈一定的函数关系.

2.2低热褐煤测温结果分析

试验点高度2米,最大深度1米。试验地点的温度在20天以内没有达到煤堆自然发火的敏感温度,且随煤层深度的增大,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为0.7~0.8 m时,最高温度为60℃。低热褐煤煤堆进入车间后,表面温度已接近30℃,表面温度随着堆存时间的延长而没有明显变化,炉膛内的氧化放热比外界少,热量在炉膛中不断积累,炉膛内的温度逐渐上升,但由于试验点的温度没有达到自燃敏感性,温差很小,再加上煤堆的导热系数对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影响,使得煤堆的表面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20天后,其表面温度仅为34℃.

2.3实验煤种热值损失分析

热源点位是指煤在堆放期间自然加热到敏感温度,高热印尼和低热印尼褐煤的存放时间为24天,而低热印尼褐煤则为20天。

随着堆垛时间的延长,两个试验煤种的高热高热褐煤发热点位在堆放期间热值损失达到3.5%,低热褐煤发热点位在堆放期间热值损失达到3.5%,低热印尼褐煤发热点位在堆放期间20 d内热值损失达到3.4%,可以认为这是两种煤堆在堆放期间的最大热损失,而非发热区或不明显区的热损失较小,故两煤堆的总热损失小于测定的热损失值,而低热褐煤煤堆的自然热损失小于测定的热损失值,而低热褐煤煤堆的自然热损失比高热褐煤煤堆总热损失大。

3结论

1)印尼褐煤的自燃倾向采用自然点火试验评价,结果表明:低热褐煤的自燃倾向比高热褐煤的自燃倾向大。

2)建立了高热褐煤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对煤层内部温度的变化进行更好的预报和分析,从而达到防止煤层自燃、降低煤层热值损失的目的。

3)在同一堆垛时间内,低热褐煤煤堆的自燃敏感性范围要大于高热褐煤煤,两种煤堆均以1 m作为评价煤的天然发热区。

4)在堆存24天、20天后,低热印尼褐煤煤堆与高热印尼褐煤煤堆的热值损失不大于3.5%,而低热褐煤煤堆的总热损耗比高热褐煤煤堆的热损失要大。

参考文献

[1]陈清华.松散煤体热物性测试及其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09.

[2]邓军,徐精彩,陈晓坤.煤自燃机理及预测理论研究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22(4):255-459.

[3]肖旸,马砺,王振平,等.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煤自燃过程的特征温度[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5):73-76.[

4]文虎,徐精彩,薛韩玲,等.煤自燃氧化放热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转化,2001,24(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