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王玉安,  ,孔德斌

身份证号码:120225198910083717   天津市  300450       身份证号码:13050319871223211X  天津市  300450

摘要: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数十年中,全国各地十分注重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国内学者也不断地根据自身成果评价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评价工作中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工作流程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当今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实际成果评价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科技成果评价问题与对策

1新形势下成果评价工作面临的挑战

1.1政策进一步放开,市场化程度加大

2016年6月《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规章的废止标志着成果评价工作将完全走上市场化管理运营的道路。此后,第三方评价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一种高效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对其而言,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化的全面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等,都是第三方评价机构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2学科交叉性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建设迫在眉睫

依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中的评价细则,科学技术项目评价实行分类评价。根据各类科学技术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确定合理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和科学技术条件建设与支撑服务项目等多种类型项目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在现实的评价工作中,上述类型项目下又细分为农业、医学、化工、机械和环境等诸多学科,各学科本身又具有分支多,分类广,交叉性强的特点,这无疑对专业评价人员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市场转化率低

现阶段,我国成果完成单位多以奖项申报、项目结题和奖金发放等为目的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其科技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并将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审作为其最终目标,而忽略了该成果能否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并得以转化。此外,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程度较低,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成果进行市场化交易的政策和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从而未能激活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的活力。

2对策及建议

2.1评价人才建设

2.1.1设置准入制度,加大人才储备

首先,从学术专业背景和学历上设置最低评价人员准入制度,专业的学术背景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提高评价报告专业度的基石;其次,在评价人员组成方面,大胆采用“在职+兼职”的形式,在本机构内部在职及退休人员中按照准入机制进行兼职选拔,在保证兼职人员专业性的同时,确保评价工作的严谨和“一脉相承”,该方法也可在因评价工作较为集中而导致在职的评价人员精力不够时起到调剂协助作用,更加有效分担了评价工作量以及服务委托时间靠后的委托单位。

2.1.2丰富业务培训内容,重视人员激励

针对在职的评价人员,除了定期应该开展常规业务培训外,还应适时拓展诸如专利分析、专利代理、技术鉴定和市场调研报告等相关业务的培训,以此来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向评价委托单位提交高水准、深层次的评价报告。另外,鉴于评价委托业务峰谷不均的特性,在薪酬设计上应综合考虑评价人员的职称等级、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相关影响因素,尽可能做到按劳分配,最大限度调动评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评价管理人员的培养

首先,评价管理者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应该从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评价人员及审核人员着手,尽可能避免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局面。此外,作为优秀的评价管理者,除了拥有高水准的业务能力外,还应与时俱进,及时准确掌控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评价工作的形式并尝试扩展评价相关业务的创新。第三,管理者还应具备良好的工作协调统筹能力。在业务繁忙期,将接受到的大量评价工作委托合理、公平地分配给相应评价人员,优化人员结构及相关资源配置,最大可能避免因工作分配问题而导致出现评价工作延误、“堵车”的情况。最后,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大局观,深谋远虑,为日后的评价工作储备后续管理者,传授管理经验,为高质量评价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2.3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2.3.1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条款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制定有利于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法规,引导规范市场主体的科技研发活动。此外,加强科研单位技术转移机构和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引导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成果完成单位提供知识产权、成果评价、投融资等成果转化全链条的专业服务。另外,依据企业科技成果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无偿资助、有偿拨款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开展科技成果创新活动。针对科技研发人员和评价人员可考虑给予奖励提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的现金奖励、职称评聘和专业资格认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奖励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成果创新与转化的活力,避免人才流失。

2.3.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评价体系

2021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不把论文数量、代表作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唯一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鉴于此,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弱化论文影响因子、代表作数量、专利数量等传统指标,并结合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技术成熟度、社会经济效益价值、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等指标情况,根据科技成果的不同特点和评价目的,积极探索构建出更科学、恰当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投入到写作论文和申请专利等的大量科研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科研成果自身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上,促进科技成果更顺利、更精准地投入到日后的实际应用中去。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于评价机构而言,是对现行评价机制科学性的一次验证,激励其对评价机制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并思考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评价机构还可以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促进评价业务领域的拓展;于企业而言,使其明确了自身成果水平,为他们下一步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其科技研发的意识和投入,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结语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成败皆系于人,如何正确选帅点将已成为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关键所在。企业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科学有效的招聘管理,实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从而达到招聘效用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翼南.中联大型甘蔗机通过科技成果评价[J].农机市场,2022(07):42.

[2]张勃.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类别及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22(06):125-129.

[3]蔡彦虹,夏文勇,张雯丽,孟洪,程楠,蔺文成,刘友梅,饶智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22,41(01):41-44+75.

[4]高慧.知识生产的时空转变与科技成果评价范式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02):121-127.

[5]李龙彪.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进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S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