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Z叶片工艺设计及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37Z叶片工艺设计及改进

诗楠1,韩坤男2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铸锻分公司 辽宁大连 11602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37Z叶片的工艺设计方案的制定、前期验证和后期批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工艺进行改进提升。利用不同颜色的定位模块将冷铁定位,以解决铸件缩孔、表面质量差的问题。通过倾角浇注和增加铁水静置时间等方法,解决了铸件表面线性缺陷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37Z叶片 定位模块 倾角浇注 线性缺陷

1 前言

由于近些年铁路市场日益饱和,公司积极扩展风电、火电市场。轮机叶片是应用于火力发电燃气轮机的关键产品,由于其工作环境恶劣,因此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技术要求不同于传统铸件,特别是工艺研发阶段,将面临重大难题,所以立项攻关。

2 工艺分析及设计

2.1 工艺分析

  叶片外形尺寸为1200X180X170mm,材质为QT400-15。壁厚差异较大,最厚处180mm,最薄处仅10mm。由于叶片是燃气轮机的动力输出装置,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所以对内部的质量要求也十分严格。整体叶型超声波探伤要求为二级,铸件加工后表面磁粉探伤不允许有线性缺陷,并且根据客户的加工要求,铸件整体加工量必须控制在5mm-6mm的范围内,尺寸和形状精度要求很高。针对以上条件,通过对铸件进行计算分析,决定采用阶梯面分型,使铸件分为两个整体,直接从外型带出,避免使用砂芯,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铸件地尺寸精度。在工艺设计时,根据现有砂箱尺寸,采用一箱两件式的布板形式,避免使用专用砂箱,大大的节省了工装费用,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该布板形式可以用于尺寸大小相近的其他型号叶片,通用性很高。

2.2 制定工艺参数

工艺方案确定后,根据铸件的重量、结构制定工艺参数。浇注时间t通常是根据生产经验确定的,是浇注铸件的质量控制标准之一,尤其对于中、小件机薄壁铸件更为重要。合理的浇注时间,能使铸型内的气体顺利排出,不容易冲坏铸型,但也不至于浇不满,通过计算公式,得出浇注时间t=15s。对于树脂砂球墨铸铁件,浇注温度过高则铸件收缩严重,容易产生缩孔、缩松及粘砂(包括化学粘砂和物理粘砂)倾向,温度过低则容易出现接火、冷隔等铸造缺陷。经过多次试验及现场生产经验确定浇注温度为1380-1390℃。综合铸件结构考虑,内浇口形式采用预埋陶瓷管的方法,φ30内径,每个铸件两道内水口。浇注系统截面尺寸为:直浇道:φ50mm,横浇道:46/50X35mm,内浇道:2Xφ30mm。采用水口箱挑堵浇注,有利于撇渣和提高充型压头。

球墨铸铁在冷却过程经过共晶转变时,铁水析出的石墨会引起体积膨胀。经过实验表明,在共晶膨胀过程中,受球墨铸铁本身的铸件大小和化学成分、铸型性质的影响特别大。经试验测定凝固时,球墨铸铁的共晶膨胀力可达到5.7-10Mpa。如果金属液周围树脂砂型强度足够大,膨胀的铁水向内部发展,直接压缩金属晶间空隙,完成自我补缩,减少缩松倾向。此产品材质为QT400-15,采用的树脂砂型硬化强度远远大于潮模砂,充分硬化后,强度可达到1.0-1.5Mpa以上,满足了型腔强度大,壁厚均匀的基本条件。再有效的控制铁水成分与浇注温度,即可达到设计要求。在局部存在的厚大区,需要冷铁来平衡温度场。通过模拟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金属液成分组成、树脂砂型芯刚度等条件都是影响缩松的产生因素。但还需从优化冷铁工艺来解决铸件局部厚大的缩松问题。工艺辅助的方法是提高整个铸件厚大局部的冷却速度,使铸件均衡凝固,减小产生缩松的倾向,加大缩松部位的冷却效果消除缩松。采用增加冷铁方案,减小该区域的热节效应,有利于减小缩松。

3 工艺改进

   试制过程中,由于模型上没有清晰的冷铁定位装置,操作的随意性较大,容易导致冷铁位置偏移。而该产品对铸件内部质量要求较高,冷铁的稍微偏移即可导致铸铁出现缩松缺陷,以及铸件表面不够平整,加工余量过大。所以决定在模型上使用不同颜色的定位模块进行标记。原冷铁的定位方法是在冷铁放置的位置,用记号笔画出标识,长时间使用,标识就会模糊不清,制芯过程中蹖砂,也会将冷铁移位,造成冷铁定位不准,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考虑直接在模型上钻孔,然后镶入色差较大的定位模块,以便操作人员识别。并通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讲解冷铁的使用原理以及冷铁摆放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避免铸件出现内部缩松等铸造缺陷。改进后,铸件内部质量能够达到超声波探伤的一级标准,并且由于缩松缺陷导致铸件废品率为0%,每年节约废品损失50万余元。

4缺陷的解决与改进

后期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发现,叶片加工后经磁粉探伤,表面出现线性缺陷,且出现该缺陷的概率为65%左右,优质品率仅为35%。经过和客户协商,此类浮渣缺陷需要打磨掉,并且打磨量要控制在壁厚的10%以内,增加了打磨工时,增加了被索赔成本,严重影响了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评价。经过分析,叶片加工后表面出现的浮渣为铁水的二次氧化渣,由于该产品对球化率要求较高,大量的孕育剂和球化剂的加入易造成二次氧化渣,且由于工艺的需要,大量使用石墨冷铁以保证铸件内部质量,但是铁水充型后迅速冷却,氧化渣没有充分时间上浮,所以在铸件表面形成夹渣缺陷。

针对上述原因制定如下改进方案:

①倾角浇注。为了保证铁水充型平稳,以及有利于在型腔内形成的二次氧化渣上浮,现将浇注位置的远端垫起一定高度,并在最高端放置冒口,使形成的二次氧化渣聚集在冒口处,避免了在铸件表面出现线性缺陷。

②增加铁水静置时间。叶片的铸造工艺使用的是水口箱挑堵浇注。即先将铁水翻进水口箱内,且同时进行随流孕育。待翻入整箱铁水后,撒聚渣剂聚渣,然后挑堵浇注。这样既能保证铁水的充型时间,又能有效的避免铁水渣进入型腔。在此浇注方式的基础上,现在铁水翻入浇口箱后,增加一个静置时间,这样能够在保证随流加入的孕育剂完全溶解的同时,又能让氧化渣有充分的时间上浮,然后撒聚渣剂聚渣后,再进行挑堵浇注。静置时间的确定既要考虑避免铁水球化处理后出现球化衰退,又要保证铁水内的二次氧化渣有充分的时间反应和上浮,现将静置时间定为10~20s。

③增加热风加热环节。经过以往的数据分析,冬季生产的铸件易出现夹渣缺陷,特别是叶片铸件,大量的使用石墨冷铁,且环境温度较低,合箱后型腔温度有时会在0℃以下,当铁水进入型腔后,由于较大的温度差以及石墨冷铁的激冷效果,使铁水快速凝固,所以铁水内形成的氧化渣不能够上浮,所以出现夹渣缺陷。现在合箱后,从直水口处使用热风机增200℃左右的热风加热一段时间,使型腔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再进行浇注。这样降低了铁水进入型腔的温度差,以达到降低氧化的目的,以减少氧化渣的形成,且能够有利于氧化渣的上浮,从而避免夹渣缺陷。

经多次工艺验证,最终确定工艺参数,将铁水静置时间规定为10~20s,热风温度为200℃,加热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效果检查,二次氧化渣缺陷基本消除,铸件加工后磁粉探伤优质品率明显改善。上述工艺改进开始实施后,之后生产的叶片优质品率均达到90%以上,以此基本可以判断上述工艺改进基本能够达到目标,后续仍需进行持续质量追踪。

5总结

(1)根据现有砂箱尺寸进行模型布板,有利于节省工装费用;

(2)利用不同颜色的定位模块将冷铁定位,解决了铸件缩孔、表面质量差等质量问题;

(3)通过倾角浇注和增加铁水静置时间等方法,解决铸件表面线性缺陷的关键技术问题;

(4)本次叶片工艺改进升级也为以后同类型的产品生产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铸造手册.铸造工艺.第五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2]铸造手册.造型材料.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3]安阁英.铸件形成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