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野下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模式的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内部控制视野下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模式的优化研究

唐达丽

武汉大学财务部   湖北省武汉市,430072

摘要:“包干制”模式能够进一步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高效利用科研资源。高校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应依据国家政策要求积极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模式。和“预算制”管理模式相比,“包干制”模式能够应对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因此,高校要从内部控制角度持续优化和完善科研经费“包干制”模式,切实消除潜在的风险,充分体现“包干制”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高校;“包干制”模式;内部控制

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流程较为复杂,要求依据预算严格控制经费使用过程,刚性特征明显,与科研规律不相适应,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造成了阻碍。为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包干制”试点。“包干制”模式能够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可显著提升科研经费效益,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但如果高校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则容易出现经费管理混乱问题。对此,高校要依据“包干制”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应用范围,积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高效使用和规范管理科研经费。

1 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模式的建设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科研工作活力

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较为机械和僵化,虽然能够严格管理经费使用过程,避免出现违规问题,但却严重影响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在“包干制”模式下,科研团队具备科研经费的自主使用权,可自主确定经费支出,有利于提升人员积极性。同时,以往直接费用在科研经费中占据较高的比例,涉及科研人员收益的间接费用占比过低,无法充分激励科研人员。而“包干制”模式不再设置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科研团队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制定薪酬激励措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1]

1.2 有利于明确技术经济责任

传统科研经费管理以“预算”为核心,容易出现技术责任与经济责任混杂问题。部分科研项目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编制的预算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频繁的预算调整对科研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预算科目无法完全对接科研支出,难以高效利用科研经费。而“包干制”模式明确划分了技术经济责任,可彻底解放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此外,“包干制”模式对科研人员的要求随之提高,有利于高校建立目标导向的科研工作管理体制。

2 内部控制视野下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模式的优化路径

2.1 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监管治理

在内部控制环境层面,高校要将收入分配、监管治理作为优化的重点。第一,完善薪酬体系。为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高校需在收入或绩效方面充分体现科研人员投入的时间与智力因素。“包干制”模式不再分别设置直接与间接费用,能够在薪酬层面激励广大科研人员。为切实保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防范资金挪用、套取等潜在风险,高校要积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一方面,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可专门设计科研奖励政策,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等奖励提高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持续改革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科研绩效奖励包干等分配模式,充分体现收入分配的知识价值导向[2]。第二,加强监管治理。为激发办学活力与科研活力,高校要依据“放管服”改革要求,打造服务型监管模式,合理配置校院权,实现“放得开、管得住”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专门成立科研经费领导小组,利用权力清单的形式明确划分校、院和项目负责人的具体职责,协调统一规范放权与有效监管。要严格执行权责清单,依据清单要求下放权力,围绕清单监管学院、项目负责人的权力运行。

2.2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共享

在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层面,高校要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整合共享多平台信息。第一,纵向延伸。为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全面管控经费执行,高校需积极建设科研经费管理平台,加强财务与科研之间的协同联动,利用系统平台在线开展立项申请、预算调整、审计验收等流程业务,实时传递与共享全流程信息,避免财务、科研等相关部门之间出现信息孤岛问题,更好地开展成本核算、内控评价等工作,持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第二,横向整合。为有效监管包干经费的使用过程,高校要对接整合材料采购、人事管理、国内差旅等相关平台与财务系统,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科研项目的主要经济业务,利用数据传递替代人员跑腿,依托系统平台简化审批流程。同时,财务部门要及时整合与分析各项数据,动态了解、实时监管科研经费。审计部门要依据数据资料分析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实现监督管理的主动性与动态性[3]

2.3 明确包干清单,控制防范风险

为应对放权后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高校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第一,明确包干清单。高校在确定科研经费的包干形式时,需将项目类型、资金来源等因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科学控制科研经费包干程度。“包干制”涵盖整体包干、业务费包干与单项包干等多种包干形式,高校要依据政策文件合理制定实施细则。例如,针对基础研究类、人才类经费,可采用整体包干形式,项目负责人不需编制预算即可自主使用经费;针对国内会议费、差旅住宿费等,则可采用单项包干形式,负责人提供相关材料方可报销。第二,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在“包干制”模式下,科研人员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为规范和约束科研人员,高校要充分重视合同承诺管理。依据“包干制”模式特点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目标,制定出台合同管理办法,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项目申请立项、结题验收等各个阶段的重点要求。在项目申请立项环节,负责人需规范签订任务合同,严格遵循诚信要求开展科研工作,拟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在项目结题验收环节,需依据任务目标、考核指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此外,高校要在结余经费使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岗位职务晋升等多个方面综合应用评价结果。

2.4 及时公示经费信息,加强审计监管

在内控监督层面,高校要依据相关制度规定及时公开科研经费信息,做好校内审计工作,不断健全监督机制。第一,信息公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协同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审计、纪委监察等部门认真监督检查科研项目信息公开情况,依托信息公开防范风险。在公开科研项目经费信息之前,高校要依据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审查信息内容。如果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更换重大仪器设备或外协单位,也要及时向全体师生公示。第二,校内审计。为加强审计监管,高校审计部门要联合财务、纪检、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监督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形成监督合力。其中,财务部主要从经费使用绩效层面进行考评,科研管理部门重点评价科研项目的产出效益,审计部门要全面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发现和控制重要风险点,纪检部门依据规章制度处置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在协同监督实践中,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互通考评结果与建议,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4]

3 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经费“包干制”能够规避传统经费管理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深度落实“放管服”改革政策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保障科研经费“包干制”模式的良好运行,高校要及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充分放权的基础上,防范与控制潜在的风险,促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勇,干胜道. 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路还有多远[J]. 财会月刊, 2020(18):102-105.

[2]夏颖. 绩效预算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探析[J]. 会计之友, 2020(18):110-115.

[3]吕宜之. 地方高校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的路径[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3):38-41.

[4]金花. "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21(10):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