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管高流量氧疗在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痰液湿化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T型管高流量氧疗在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痰液湿化的应用效果

乔丹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安徽蚌埠 233000

[摘要]目的:研究T型管高流量温湿化在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运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使用T型管高流量氧疗),对照组30例(使用OPT870接头高流量氧疗),比较两组使用高流量氧疗2h、24h、48h、72h、7天的痰液粘度及肺部感染率。结果:采用不同高流量接头后,实验组使用T型管高流量氧疗的患者痰液粘度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使用OPT870接头的患者痰液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比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型管较OPT870接头高流量氧疗能有效降低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粘度,提高患者通气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ICU住院天数,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T型管高流量氧疗;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痰液粘度


重症脑出血多由于疾病本身影响导致患者缺乏保护性气道反射、呼吸驱动受损或分泌物管理困难而需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破坏了气道的生理结构,其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温湿功能丧失[1]。近年来对气管切开病人成功撤机后使用高流量氧疗的研究越来越多,益处也是显而易见,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有湿化不充足形成痰痂的现象,所以我们对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使用高流量氧疗不同接头对痰液湿化效果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运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科收治的60例重症脑出血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依入院顺序编号单号、双号,并对应为对照组、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平均为(57.13±6.86)岁 ,实验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为(59.43±8.93)岁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纳入标准:依据《神经外科》[2]2版为诊断标准,颅脑CT显示脑出血,临床治疗需行气管切开维持气道患者,且资料齐全。剔除标准: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合并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 ,±s)

组别

例数

年龄(n)

男/女

实验组

30

59.43±8.93

22/8

对照组

30

57.13±6.86

23/7

t/χ2

1.12

0.089

P

0.268

0.766

1.2方法

  1. 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标准化气管切开护理,同质化口腔护理、体位管理、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机械辅助排痰,按需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统一采用Fisher&Paykel公司的高流量加温湿化装置(由内置空气及氧气混合装置、MR850呼吸湿化器、MR290加温加湿罐以及RT380呼吸管路组成),常规组使用OPT870接头,实验组使用T型管接头。借鉴侯安纳等[3]研究中HFNC装置-气管-模拟肺模型,T型管长度在30cm。气管切开病人成功撤机后,统一遵医嘱予以高流量加温湿化氧疗,初始设置温度37℃ ,气体流速40L/min,氧浓度根据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及SPO2滴定,保持末梢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1.3观察指标

两组实验分别对比高流量氧疗后2h、24h、48h、72h、7天的痰液粘度及肺部感染率。

判断标准:痰液粘度分为三级:Ⅰ级:稀释后如米汤或泡沫状,抽吸后无痰液滞留在管内壁;II级:粘连中等,抽吸后,少量痰液滞留在管内壁,用水冲洗即可清除;III级:粘稠发黄,大量粘胶残留在吸管内壁上,用水冲洗不容易去除[4]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实验中涉及痰液粘度及肺部感染率资料,采用 SPSS2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比较采用两样本 t 、x2检验,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不同高流量接头后,实验组使用T型管高流量氧疗的患者痰液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使用OPT870接头的患者痰液粘度,痰液湿化满意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同时对比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痰液粘滞度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n)

痰液粘度

肺部感染

Ⅱ度及以上例数

发生率(%)

发生例数

发生率(%)

实验组

30

3

10.0

5

16.67

对照组

30

10

33.3

13

43.33

χ2

4.812

5.079

P

0.028

0.024

3讨论

虽然在普通ICU中施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约有10% - 15%,但在ICU卒中患者中施行气管切开术的比例在15% - 45%之间[5]李佳等[6]发现重症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咳痰能力减弱,痰液多且粘稠,同时气管切开后干冷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加剧了痰痂的形成导致阻塞气管切开套管,致使呼吸道阻塞、缺氧,甚至引起窒息。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隐形失水,也加重了患者分泌物的粘稠度。加强重症脑出血患者呼吸道的管理,改善其预后就显得至关重要;周卉芬等

[7]研究高流量氧疗对气管切开术后的脑出血重症患者的气道起到良好的湿化作用,降低痰液粘稠度,该研究是对比传统氧疗与滴入式湿化,高流量氧疗的临床应用中为防止凝结水的形成,管道采用透水密闭技术,降低了所输送气体的相对湿度,然而当用于气管切开术患者时,相对湿度的降低可能导致气管内分泌物增厚,从而增加导管阻塞的风险[8]。侯安纳等[3]对高流量氧疗中流量、潮气量及延长管对温度、湿度的研究表明:当设定温度为37℃时,实际到达气管内的温度均低于37℃理想水平、绝对湿度均低于44mg/L的理想水平,加大流量或加延长管可提高到达气管内的温度与绝对湿度。该研究是在模拟肺上完成的,而临床操作中费雪派克高流量加温湿化仪气管切开接头常为OPT870,本研究对比了OPT870接头与T型管的临床应用差异发现,T型管较OPT870接头有较好的加温湿化作用,减少痰痂形成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T型管减少了仪器设置温度的流失,同时也保留了患者呼出气体中一部分温度与湿度,且不增加二氧化碳的重复呼吸;本研究考虑室内温差问题,部分T型管高流量氧疗过程会形成凝结水,临床中重症脑出血患者体位管理在重力的作用下凝结水会从T型管远端流出,避免逆流。研究后期使用OPT870接头的患者痰液粘度变高,患者痰液较难咳出,患者氧需求增加,对照组设置的氧浓度明显高于实验组,同时痰液粘滞度的增加使患者呼吸肌做功增加,易引起呼吸肌的疲劳,增加患者机械通气的风险。

有报道称,湿化气体的吸入会影响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随气道湿化程度降低而增加[9],气管切开患者良好的湿化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缩减了患者ICU的住院时间,T型管高流量氧疗可以使重症脑出血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有良好的气道湿化,使其痰液稀薄较易咳出或吸出,纤毛粘液系统能力保持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参考文献:

[1]Yang M, Song Y, Pan L, Xie X.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wo active warming and humidifying high-flow oxygen therapy systems in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Biomed Rep. 2019 Jul;11(1):31-37.

[2]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侯安纳,焦风伟,张黎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基础研究及改进[J].国际呼吸杂志,2021,41(07):511-516.

[4] Del Sorbo L, Vendramin A and Mehta S:High flow oxygen therapy in adult cirtically ill patients.Minerva Anestesiol 83:402-411,2017.

[5]Bösel J. Use and Timing of Tracheostomy After Severe Stroke. Stroke. 2017 Sep;48(9):2638-2643. doi: 10.1161/STROKEAHA.117.017794. Epub 2017 Jul 21.

[6]李佳,朱旭华.高流量湿化氧疗对气管切开所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8-9.

[7]周卉芬,叶铨秋,池锐彬.重症脑出血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脱机序贯高流量湿化氧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41-43.

[8]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Restrepo RD, Walsh BK. Humidification during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12. Respir Care. 2012 May;57(5):782-8.

[9]Jiang M, Song JJ, Guo XL, Tang YL, Li HB. Airway Humidification Reduce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pir Care. 2015 Dec;60(12):1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