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

孙洪伟

黑龙江双鸭山双矿医院  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18例老年患者进行对比实验,经诊断均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病症,采取摇号方式进行分组,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固定术的对照组与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观察组各59例患者,对比两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经相关数据表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住院、卧床、完全负重时间等有效缩短,并且术后不同时间段髋关节功能评分相对较优(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虽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固定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效率的提升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引言: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是老年人常见损伤,在骨折后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斑、下肢功能受限,对此还需及时入院进行系统性治疗,手术治疗是当前首选方案。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治疗方式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差异表现,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均为在院内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时间在2021年9月~2022年8月区间,受到后期对比所需,将其随机分为人数对等的两组,均为59例患者,对照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32、27例(61.27±4.39)岁与34、25例(62.35±5.03)岁。所有患者在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IFF,对此次实验知情并表示同意配合,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交流不畅以及全身及关节感染患者。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相对较为均衡(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同样采取全麻、仰卧位,首先需对患者术肢进行影像学检查,并在此信息支撑下展开牵引复位处理,确保其位置处于标准范围内后才可进行后续操作,将股骨大转子顶点作为切入位置,将其臀部肌肉分离,在顶点位置开孔、插针、扩髓,然后将主钉置入,而后将导针置入在股骨颈下方三分之一处,在展开钻孔处理时为保证其精确性还应当辅以影像学设备观察,利用导针将螺旋刀片放入相应位置,需注意的是应避免髋内翻,若患者有外翻表现可不采取措施纠正,最后在远端及近端处锁入锁钉与尾帽,在此需应用静力方式。以上操作完成后还需检查骨折的实际复位情况,无误后清理伤口缝合处理[1]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首先根据手术需求调整患者体位,通常情况下为侧卧位,然后采取静脉吸入全身麻醉方式,铺设消毒铺巾,明确手术位置,将髋关节后外侧作为入路处,切开皮肤组织,纵行方式,利用电凝进行止血出处理,翻开手术侧髋关节,主刀医生还需观察患者骨折线的实际情况,外旋肌切断处理后分开髋关节囊后部,了解骨折处附着点,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的情况下降股骨头去除。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在展开股骨头开口扩髓时还应当从小至大逐渐展开,结合患者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假体,放置前还应当对髓腔进行反复冲洗,同时展开髋关节复位,确保骨折部位处于完全聚合状态,在此需注意的是,髋关节复位后还应当检查股骨距是否处于连续状态以及其活动范围,确保无任何问题存在后即可进行缝合处理[2]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治疗期间还应当密切关注两组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卧床天数、完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以数据表示方面后期对比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还需在手术后各时间段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分值高低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在统计中所使用的软件为SPSS20.0,其中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x±s)、[n,(%)]表示,检验时用t、X2,若在对比后,各指标数值有明显的差异,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通过所记录的数据来看,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相对较优,但观察组卧床、住院、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缩短,组间经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格1所示。

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n/%),x±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卧床天数(d)

完全负重时间(d)

引流量(min)

住院天数(d)

对照组

59

57.05±2.63

92.71±19.01

9.02 ±1.25

105.23±4.26

117.59±13.02

15.44±2.05

观察组

59

72.27±3.05

275.02±26.33

4.53±0.81

11.73±2.11

205.36±21.93

10.27±1.16

t

9.931

11.321

6.211

8.077

14.255

9.05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在对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整合分析后可见,观察组在术后1周、1、3、6、12个月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恢复情况较优,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值见表2。

2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n/%),x±s)

组别

n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

对照组

59

46.38±5.27

59.26±3.15

66.04±2.56

74.05±3.19

83.61±2.25

观察组

59

64.05±3.71

71.59±2.84

81.26±3.17

87.62±3.42

92.33±2.96

t

12.296

9.002

11.051

8.256

5.77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又称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部位为股骨颈基底部到小转子水平以上,多发于老年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在年龄增长下其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吸收功能的降低也使得体内钙吸收减少,并且在缺乏运动下患者的骨组织的密度会有所影响,这也使得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髋部疼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是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给其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通常情况下需入院进行影像学检查来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一般主张手术治疗,主要是由于保守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治疗可迅速缓解患者局部疼痛感,便于其早期肢体活动及功能训练、缩短卧床时间的同时减少各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根据临床经验来看,股骨头置换术创伤性较大,出血量会明显增加,并且置入假体会提升手术费用,但其优势在于在利用人工假体后可恢复髋关节的功能,保证其稳定性及运动功能,能够有效缩短卧床时间,使得患者能够尽快下地活动[3]。虽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的方式可减小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但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其会对内固定无产生一定影响,从而致使手术的效果降低,并且后期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期间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效率,使其可以尽早下地活动,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要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0):1631-1633.

[2]张忠良,费霖莉,傅俊伟,方立.代谢综合征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骨伤,2021,34(10):900-905.

[3]王洪灵.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20,23(0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