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余冬云

南京东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048

摘要:作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实验材料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就可能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然后通过实验室人员向外扩散,进而导致生物危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预防实验室人员感染,避免影响周围环境。由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立较晚,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事件发生。基于此,本文就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探究,首先分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然后提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以期能够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引言

生物安全管理作为病原卫生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可以有效规避实验室工作人员因生物因素出现职业暴露,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具体来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日常需要开展一系列实验,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进行涂片、接种等操作,这样工作人员就会暴露在多种致病因子的环境中,根本无法判断出哪些微生物具有致病性,增加工作人员感染的概率。可见,生物安全管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通过生物安全管理还可以有效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助于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确保微生物实验更顺利地开展各项实验工作。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疾病预防事业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建设,但因病原微生物实验中极易出现工作人员暴露,进而引发周围人员感染的情况,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也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整改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同时采取日常监督管理模式,要求其在期限要求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严格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而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当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如下:管理流程不合格、实验室设备管理不到位、实验室缺乏应急方案、实验室建设资金投资不足等,这些都会增加病原微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而威胁公众的安全。因此,必须重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工作人员以及大众的生命健康。

2.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建议

2.1加强设备管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建设时必须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有效管理。设计人员在设计实验室施工图时必须遵循受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考虑通风设备、消防设备以及电力设备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成后,将设备相关的资料单独存放在一个地方,如设备定期检查报告、设备合同说明说等,以便可以更好地使用设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后,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尤其是一些用于存放病原微生物的设备,一定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仔细地检查,以避免因设备原因导致实验人员感染致病因子。

2.2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的基础,也是开展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实际情况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众所周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存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标本,若实验人员自身缺乏安全意识,未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实验操作,那么就极易发生感染情况,而通过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实验人员操作行为,进而降低发生感染或外泄的概率。实验室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方面,如实验室准入管理制度以及实验人员健康监测制度等,同时确保所有的制度落到实处。另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还要成立生物安全小组,由实验室最高管理任人员担任小组长,负责实验室微生物危险程度的评估工作,并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此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验室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以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2.3加强菌种管理

当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使用的细菌有链球菌、变形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尽管这些细菌的致病性比较低,但实验人员长期接触这些细菌,其感染概率也会随之增加。因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对菌种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菌种以及样本安排在专用房间存储,并将存放菌种的冰箱、冰柜上锁,钥匙交由专人保管,其他人员取存菌种必须做好登记。其次,菌种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且长期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各种菌种与样本管理的方法;再次,实验所用菌种在实验前一周复苏,并在实验后立即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菌种、血液制品以及实验器材。最后,生物安全小组对实验室中菌种的购买、领取、使用以及销毁等环节做出全面详细的规定。此外,对于致病性较高的微生物,必须先进行申请,审批后才可运输。

2.4重视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所有的工作人员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含实验操作规范、个人安全防护、实验技术、设备使用以及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培训后开展考核,考核通过的工作人员才可上岗。另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培训中必须对安全手册中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实验操作的危险性,并能够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此外,实验室还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学习,积极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以提升实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5加大资金投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是保障生物安全的基础因素,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换已经老化的实验仪器与设备,否则不仅无法满足当前实验要求,同时也会增加生物安全风险。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做好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工作,提升资金利用率,避免出现滥用资金的问题。

2.6制定应急预案

由于病原微生物自身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实验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暴露风险,实验室必须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处理,将安全事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具体而言,实验室汇总分析实验室既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结合实验室的及时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尤其是实验室工作特性较高的单位,对其工作流程必须进行细化管理,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另外,实验室要定期排查安全隐患,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急预案处理。此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生物安全管理时可采用多学科联动,加强各科室的沟通与了解,共同合作完善应急预案,必要时开展实验演练,以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7做好废弃物处理工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废弃物必须放置在专用容器中,如使用过的针头放置在防刺破容器中,不可折断;玻璃制品打碎后需要使用工具处理,不可用手直接碰触。另外,实验室废弃物安排专人处理,暂存地不能存在鼠蝇。因废弃物会污染环境,进而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放在黄色垃圾袋内,实验结束后进行高压处理。废弃物处理中使用的高压锅由专人负责,对废弃物进行高压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作业,以免因高压处理不到位,导致病原微生物出现外泄等情况。

总结

综上所述,病原微生物实验在推动医疗水平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会就会严重影响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重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外泄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麒,白玉光,徐娜,焦云鹤,王峰.基层卫生行政部门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04):182-185.

[2]刘晓辉,刘 芳.解读《生物安全法》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要求[J].口岸卫生控制,2021,26(06):34-35.

[3]李莉,乔飞.浅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及相关文件理解[J].饲料博览,2021(12):119-120.

[4].关于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0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