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路径及其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4

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路径及其价值研究

费延伟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 我国当下医疗资源不足,医患关系紧张。文章认为原因之一是医学教育中医德培养重视不够。现有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存在诸多不足。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了伦理学与医学教育的天然的内在联系,并将二者有效融合,纠正重技术、轻人文的培养思路,探索了适应我国当下医疗现状的医学生全专业、全课程、全学段医德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 医学伦理;有效融合,人文素养;医患关系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和要求也随之提高。显然现有的医疗条件、水平是满足不了的。于是医患纠纷数量逐年增长,医患关系变得相对紧张。

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27ee2db96f0324f264a081a78570917.png

如图显示,我国医调案数量逐年增长,2015至2018年增速较快,增长率同比高达130%。

如果加上自行协商和解的,法院判决的案件,医疗纠纷的数量会更多。

为了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国家一直在进行医疗体制、医保制度改革,也加快了医疗卫生领域的法治进程。但忽视了医生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特别是作为主阵地的医学伦理学的作用。医学伦理学课程开了,但是与专业课相脱离且高高在上,孤掌难鸣,没有对学生产生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学术界研究现状

中西方医学发展史中,蕴含着许多医学伦理思想。希波克拉底誓言。医乃仁术。大医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系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2019年项目《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研究》(编号:2019WS549)的阶段性成果。

诚等。到了近代,医学伦理学进入系统自觉发展阶段。古今中外医学教育都十分重视医德的

培养。我国传统医学更是将医德置于医者整体素质的首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家学者、高校聚焦医学伦理新问题的应对之策等现实主题,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于1981年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伍天章提出建设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体系。王超指出我国医学伦理教育要重新调整定位、转换教育模式、优化课程设计和创新教育方法。进入新世纪,我国医疗实际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医学伦理学教育并没有及时跟上,没有为医疗难题提供应对之策。目前的医学伦理学存在教育内容固化,课程设置分化,教学过程阶段化等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伦理教育突出实践性,认为医学伦理教育传授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智慧。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生在医疗实践中的独立的伦理决策能力,为临床决策提供

必需的理论支撑。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医学伦理学列为核心课程,重视医学伦理与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的统计,2004年被调查的125所美国医学院校全部开设了必修和选修的医学人文课程,实现了医学教育各个学段的全覆盖。

伦理学与医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医学伦理学成为最活跃的应用伦理学科之一的原因。然而,现实中,伦理学与医学之间存在着貌合神离的现象。特别是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医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重专业轻伦理的状况。缺少了医学伦理学基础,医学人文素养也就成了无水之木,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全面的。在医疗实践中,必然带来各种医疗纠纷产生的可能。因此,探索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的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伦理学与医学的内在联系

本文之所以在要论述伦理学与医学的内在联系,是为了说明二者的客观关系,纠正实践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倾向。有的观点认为,医学之所以需要伦理学,是为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决策提供理论基础。这样断章取义式的理解,仅仅把伦理学当成医学的工具的思想是错误的。这种错误一旦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理清伦理与医学的关系是研究后续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1.理论上的渊源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先贤开始思考世界的统一性,就已经将人当成了内在的主体。到苏格拉底开始将人生纳入思考的范围,教育人们要向善、求知。继承者柏拉图将个人的善上升到国家的善,写出了理想国。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将对善的思考独立出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伦理学正式诞生。在之后的千年发展中,伦理学一直紧跟着哲学的步伐先前。

我国的传统哲学对外部世界保持着一种敬畏的观念,如老天爷,雷公、电母等。因此,思想家们一开始就将人生和社会作为思考的重点。儒家、墨家、法家、兵家无不如此。即使是最自然认识最为深刻的道家,他们的思想也是借自然之手引导人生。也可以说我国的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在各学派的争论中,儒家思想凭借其独有的社会基础和治世功能,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官方主导思想。

在对人、人生、社会的思考中,不仅产生了哲学,也产生了医学。医学的追求也可认为是积善、行善。面对生存中出现的各种疾病和痛苦,行善之人则会努力寻找治病良方。神农氏尝百草,一日中七十余毒。《黄帝内经》。早期药物的发现,都是基于长期的经验积累。而积累经验的人目的则是要为周围的人祛病避苦。所以,医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就是行善救人。

2.实践中的需要

自从医学产生之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的联系更加密切。医学发展的动力是要治病救人,消除痛苦。依靠的主体是有志于此的从医者。医者自身的行为和医疗决策需要伦理学理论的支撑。也就是医者的医德。西方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说到底,这些都是对医患关系认识基础之上产生的对医者自身的要求和规范。这也是医学技术和观念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之后,医学可以说如虎添翼,飞速发展。各种奇思妙想在科学技术提供条件之后变成了现实。如器官移植,克隆技术,人工生殖辅助技术等。但这些医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副产品,或者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医学自身没有想到,或者解决不了的,甚至问题超过了医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c7f719c1691e9d1d910f6dfd748c4ec.png

某三甲中医院医患纠纷发生科室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骨科、心血管疾病科、产科、儿科,并不是医疗技术依赖度最高的科室,纠纷却最多。

此时,人们回归理性,开始用伦理学规范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伦理学面对医学科研、实践难题,再次显示了其重要意义。

.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

1.医学伦理侧重医学热点问题的审视

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

所以现有的医学伦理基础理论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及时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教学更加系统、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医学伦理基础理论体系不完整

医学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同时也是伦理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其作用和价值就在于用伦理学理论去审视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给与人们制定相应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现行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和教学中,所涉及的伦理学理论有生命伦理学,义务论,美德论、目的论等。显然这些伦理学理论与医学研究和实践高度相关,特别是医患纠纷,安乐死,临终关怀等前沿热点问题。换句话说,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不是系统的,有内在逻辑的,而是适应医学问题有目的的挑选出来的。这样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是不完整,本身也会限制伦理理论的作用范围,以及医学生思考的视野。

3.医学伦理在医学教育中重视程度不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三学年开设医学伦理课程或在人文课程中涉及内容,总学时为18-36学时,不及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

微信图片_20221127144817.png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潍坊医学院

济宁医学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泰安)

山东医专(高职)

24学时(必修+选修)

32学时(必修+)

32学时(部分专业必修)

36学时(选修)

0

大二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上图,全国主要医学高校和山东省内主要医学高校医学伦理学课程开设情况

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就不太可能为学生在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领域较为系统的讲解,更谈不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了。在医务人员的工作培训或继续教育中,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内容留

给医学伦理学。

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78cff5779fb409431e8b493c3db7fca.png

某三甲中医院被投诉岗位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到,患者投诉的岗位涉及范围广泛,直接接触最多的是医生和护士。患者不懂技术,投诉的原因主要是服务意识、态度、沟通方式等。而这些正是现在医学生所忽视和欠缺的。

医学生自身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认识够,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或者重视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解决他们思想、心理和行为所出现的新问题,已经成为医德教育的新课题。

.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路径

1.理论-教材融合

医学教育不仅要教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人文素养。这其中医学伦理学就是基础性的。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基础理论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是解决现实医学问题的理论依据,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哲学基础。因此,我们应当首先完善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

我们应从整个伦理思想史中吸收、梳理出有关医学的思想、理论、观点,为医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宏大的伦理学(哲学)背景。在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中,在至善的追求中,开拓学生思考视野,启发学生思考角度,从而加深学生对现实医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自觉约束自身的医学职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伦理学真正发挥其内在性的作用,摆脱外在规范性的形象。

2.专业-课程融合

借鉴课程思政的成功经验,打造课程医学伦理。将医学伦理学的内容或思想、观点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和学习阶段中(包括实验课、毕业实习),由专业课教师自然的讲出来。借此使医学伦理学摆脱孤军奋战的不利局面,化整为零渗透到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和整个学习阶段中,形成一个不间断的,不断深入的、覆盖全专业、全课程、全学段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

在各课程融入医学伦理理论时,我们要注重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中医药中蕴藏的哲学和伦理智慧。

3.师资融合

教学的主导是教师。对于医学伦理学课程来说,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医学伦理学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复杂。有医学专业的,思政专业的,法学专业的,哲学专业的等。哲学的思维注重整体、反思。而医学专业背景教师注重的是分析、实用。高校教师都是高学历人才,喜欢或习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偏离伦理理论框架。

为提高教师群体的医学伦理素养,适应课程伦理的设计,我们应在医学伦理教研室的基础上,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建立专业课教师伦理素养培训常态机制。由校内优秀医学伦理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开讲座或短期培训班。

4.教学-考核-实践融合

以新医科和新文科交叉知识体系为基础,形成交叉学科创新融合的医学专业新知识架构。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同时要育人为基础。因此,思政课程、哲学课程、法治课程、传统文化课程都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习的。从某种角度讲,医学伦理学可以代替哲学概论课程。伦理学本身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思想史与哲学史是一脉相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自然会涉及到整个哲学史。此外,在医学理论发展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伦理的思考和决策,也是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论基础。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模式,针对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准备、设计、排练,课上表演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呈现。借此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加深感受,深入思考、讨论,从而启发学生对伦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自学和伦理决策能力。

考核学生时,不应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用伦理理论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分析和可行性,应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

课堂表现

知识掌握

伦理决策

伦理思考

10分

20分

40分

30分

重过程,重态度。对于医学生的伦理教育,应重视严肃认真的态度,审慎的思考决策。课堂表现,回答或提出问题,课后作业等过程都应给与适当的分值。

重思考,重实践。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反应或体现医学伦理的热点、难点及其思考。如课外资料的整理,情景剧录制等。医学伦理是实践的。因此过程性的考核中应有实践性的内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自己就医、陪同就医的机会,检验自己所学,认真体会自己遇到的问题或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就医中的问题。

四、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的现实意义

伦理学与医学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培训)的全专业、全课程、全学段的融合模式,对于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调节医患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条件的不足,只能用精神弥补。医学伦理学就是医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有利于推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作为一个14亿多的人口大国,医疗卫生事业事关生老病死,伴随人们的一生,涉及全体公民。如此重大的民生事业,对实现和谐有重大意义。医疗健康事业的和谐主动权掌握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服务质量,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2. 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当前的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医疗技术低,而是医院、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畅。患者对医生的决策不理解。医生的解释过于专业、严谨,而不能用通俗的语言让家属明白。纠纷增多,直接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也暴露的管理问题。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内学习和执业阶段的继续教育培训,医学伦理学始终能为医疗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医院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医生的医疗决策更加灵活。不同的患者也会得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服务。医学伦理素养的提升给医院、医生带来了更多的执业自由,更高的服务意识。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生的执业、患者的需求,也会真正统一起来,管理也变得顺畅。

3. 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现在的医学教育,过分强调了医学知识、技术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如此,医学生会失去“仁心”,认为治病救人就是技术问题,认为患者只是生理加病理的存在,而忽视他作为人的存在特征和需要。这样的医生是有明显缺陷的。医学伦理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医生保住“仁心”,施行“仁术”。特别是遇到伦理型医学难题时,医生会自觉的及时作出适当的决定,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患者及其家属。医学伦理学是将医者之心和病着之心联系起来的纽带。这种心与心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需要,体现医者的价值。因此,伦理学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提高医学生的伦理素养,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

4. 有利于调节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当前医疗实践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客观上是因为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水平满足不了患者的就医需求,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日趋严重,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的数量不足。面对数量庞大的就诊群体,医生在执业过程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医疗纠纷增多也是难以避免的。医疗机构也在就诊制度上进行优化、简化。国家也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如紧急抢救的事前确定。这些都对减少纠纷,缓和医患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做法都是在医疗纠纷主体之外的努力,忽视了主体本身。即医生与患者。患者是服务对象,医生是服务人员。二者关系的主动方应当是医生。此时具有良好医学伦理素养,对于提高医生的服务意识,理解患者的服务要求具有重大作用。医生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心尽力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用自己的“医者仁心”去服务患者,感动患者。这样的敬业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对于就诊过程中产生的不满情绪,降低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对医患关系起到主动调节作用。客观条件越难,越需要医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医生应发挥自身的优势,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全心为患者服务。只有主动热情的服务,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真正掌握医患关系的调节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骆欢欢,方义洁等.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06)

[2]王云岭.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23.

[3]申逸彬.医学伦理学教育的进展:目标和内容[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22,23(1):2

[4]陈建平.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伦理学教学[J].高等医学教育,1999,1:59

[5]李征宇.我国医学伦理学科研及教学现状分析. [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

[6]王素瑛.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高等医学教育.2003,(02)

[7]冯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2)

[8]彭树涛.医学伦理教育的问题审视与路径探析. [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04)

[9]艾勇琦,严金海.我国医科高校医学(生命)伦理学课程现状调查. [J]医学与哲学.2020,41(02),52-56

致谢

本项目的研究,得到了山东省内主要本科医学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师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潍坊医学院的徐玉梅教授、济宁医学院的王德国教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