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包锅炉水处理中磷酸盐加药处理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7
/ 2

汽包锅炉水处理中磷酸盐加药处理的分析

赵波1 ,刘栋2

杭州汽轮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摘要:炉水加磷酸盐处理是汽包锅炉水质调节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式,如何准确地进行磷酸盐加药对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锅炉磷酸盐加药处理中涉及的加药量、调节方式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内容。

关键词:锅炉;汽包;磷酸盐;加药;水质调节


0引言

给水中携带的杂质进入锅炉汽包后,在汽水循环系统的高温、高压环境下,某些成分会在金属表面形成坚硬的固体附着物,该过程被称为结垢,生成物称之为水垢;或是形成疏松絮状、颗粒状的悬浮物,称之为水渣。水垢和水渣的形成,对热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有很大影响。水垢的存在会降低热力系统的传热效率、浪费燃料,还会因传热不良导致金属管壁温度过高、产生蠕变、鼓包、爆管等事故,此外水垢还可导致金属发生沉积物下腐蚀、管路堵塞等事故。水垢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主要有以下几类:钙镁盐类、硅酸盐类、氧化铁类等,其中以钙镁盐类为主,可达90%以上[1]。钙镁水垢的形成原理如下:

Ca (HCO3)2→Ca CO3↓+ CO2↑+H2O

Mg (HCO3)2→Mg (OH)2↓+ 2CO2

汽包的炉水水质调节,就是向锅炉炉水中投加药剂(一般为磷酸盐),使之与给水中带入的易引起结垢的杂质(主要是钙离子)反应生成疏松的水渣,并通过排污排出炉外,达到防止结垢的目的。该种向锅筒内加药处理炉水的方式被称为磷酸盐处理。

1 磷酸盐处理

1.1原理

磷酸盐处理中的磷酸盐一般指磷酸三钠,化学式Na3PO4,水解后溶液呈碱性,向炉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磷酸三钠,既可使炉水维持一定的PO43- 浓度,又能保持炉水足够高的PH值,且此时炉水中不含游离的NaOH、不会引起碱性腐蚀。在沸腾的碱性条件下,炉水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10Ca2++6PO43-+2OH-→Ca10(OH)2(PO4)6

(碱式磷酸钙)

反应生成的碱式磷酸钙是松软的水渣,易随锅炉水排污排除,且不易粘附在锅炉内壁上转变为水垢。

1.2 炉水中PO43-控制标准

为了达到防止在锅炉中产生钙镁水垢的目的,炉水中需要维持足够量的PO43-含量和PH值。锅炉水质标准中对该两项数值有如下规定[2]

汽包压力 MPa

磷酸根 mg/L

PH

≤2.5

10~30

8.5~10.5

2.5~3.7

5~20

8.5~10.5

3.8~5.8

5~15

9~11

5.9~10

2~10

9~10.5

10.1~12.6

2~6

9~10

12.7~15.6

≤3

9~9.7

>15.6

≤1

9~9.7

随着汽包锅炉的压力增大,饱和蒸汽对盐类的携带能力增加,为了保证蒸汽的品质,炉水中加药量应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所以汽包压力越高,相应地炉水中PO43-的允许浓度越低。

1.3 磷酸盐加药量的估算

锅炉运行时的加药量可按如下公式估算:

加药量(kg/h)=(28.5H·Dg+Dp·Ili)/250W

其中:

H为给水硬度, mmol/L

Dg为锅炉给水量, t/h

Dp为锅炉排污水量, t/h

Ili为炉水中应维持的PO43-的浓度, mg/L

W为所用固体磷酸三钠(Na3PO4·12H2O)的纯度,以小数形式表示(例如0.998等)

需要说明的是,该公式适用于加药泵连续运行的方式。若加药方式为间断加药,需根据间断间隔的时间来换算为加药时间内的平均加药量。

1.4 磷酸盐加药量的控制

1)按加药方式,可分为手动加药和自动加药。

由于炉水磷酸盐的浓度相对稳定,不会因锅炉排污或负荷变化而引起大的波动,一般手动加药即可满足正常运行的需求,在电厂设计中一般也采用手动调节方式[3]。手动加药一般需在控制室设置远程控制点,操作人员根据化验结果,远程控制加药泵的启停。

如果锅炉台数过多、运行情况复杂,也可以采用自动加药的方式。自动加药的控制信号可来自磷酸盐在线仪表信号,也可来自炉水电导率在线仪表信号。该种加药方式要求在线仪表信号准确、凝汽器无泄漏,若系统泄漏引起给水的硬度、磷酸根等含量的升高,将会极大地影响加药的准确性。

2)按运行方式,可分为连续加药和间断加药。

连续加药时,炉水中磷酸盐浓度波动范围较小,加药剂量应与溶液箱中的配药浓度、加药泵的加药流量协调一致。同时应根据炉水质量化验结果,适时调整加药计量,防止产生积累偏差。

间断加药一般采用自动加药方式,设置好磷酸盐浓度范围,加药泵的启停按照根据在线仪表的信号控制。当采用间断运行时,由于加药操作相对于仪表信号有一定的滞后性,应注意合理设置磷酸盐浓度的上下限。

2 磷酸盐加药装置

2.1加药装置的组成

炉水的磷酸盐处理一般是通过加药装置来实现的。加药装置一般由加药箱、搅拌器、加药泵及管路、阀门、仪表等组成。设计规范中要求对于需连续加药的溶液箱不应少于两台,两台锅炉可以共用一套加药装置,且应单独设置加药泵,但可以共用一台备用泵[3]。常见的磷酸盐加药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磷酸盐加药装置系统图

图一中的加药装置供两台锅炉加药使用,溶液箱2台、加药泵3台,中间一台加药泵为备用泵,当其中一台加药箱或加药泵故障时,可以通过管路、阀门的切换保证加药不中断。

2.2 药剂的配制及投加

磷酸盐加药采用的药剂一般是固体磷酸三钠(Na3PO4·12H2O)溶解后的水溶液。对固体磷酸三钠的纯度,15.8MPa以下的锅炉一般要求纯度不低于化学纯;汽包压力大于15.8MPa的锅炉,药品纯度要求不低于分析纯[4]

固体磷酸盐需要在溶液箱中加除盐水溶解、稀释成浓度1%~5%的溶液。在一台溶液箱中配制药液时,需将其底下的出液阀关闭,此时药液由另一台溶液箱供给。为了保证加药计量的稳定,两台加药箱配制的溶液浓度宜一致。

磷酸盐加药点应设在汽包本体[3],加药管一般沿着汽包长度方向铺设于汽包的水室中,管上开若干小孔。加药管一般位于下降管管口附近,并远离排污管,以减少药品损失。

加药剂量的调节方式灵活,可以通过溶液箱药液的浓度调节,也可以通过加药泵的流量调节。磷酸盐加药泵一般采用柱塞泵,可以调节泵的活塞行程来改变其流量。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投入备用泵,使得炉水中磷酸根的浓度迅速达标。

3 磷酸盐加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 水渣的不利影响

炉水中加入磷酸盐,反应生成水渣,若水渣量过大或不能及时排除,则可能在汽包液面聚集,影响蒸汽品质,甚至粘附在管壁上转化为水垢。因此必须减少炉水中水渣的产生和聚集。一般可通过以下方式控制:

1)尽可能降低给水的残余硬度

给水残余硬度越低,生成的水渣越少。可通过提升锅炉补给水处理的工艺,从源头上减少给水中残余硬度。同时应防止循环水通过凝汽器泄漏入凝结水,加药装置采用高质量的稀释水,防止从中间环节引起硬度的过分增加。

2)及时排出生成的水渣

及时排出生成的水渣,以免水渣聚集产生危害。对于压力等级高的锅炉一般需设置连续排污装置,保持合理的连续排污率,不断地将汽包液面附近的炉水排出。对于间断加药的系统,定期排污时应先排污后加药,以防新加入的药剂未及反应即被排出。

3.2 盐类“隐藏”现象

Na3PO4、Na2SiO3等盐类的溶解度,先随水温的升高增大,但当水温升高到一定值之后继续升温,其溶解度不升反降。对于Na3PO4尤其明显,当水温超过200℃之后,其溶解度随着水温升高急剧下降(见图2)。

在中压及以上压力的锅炉中,锅炉水温超过200℃,Na3PO4的溶解度极小,此时若加入过多的Na3PO4或者锅炉内发生局部的炉水蒸发浓缩,则可能使磷酸盐达到饱和浓度而从炉水中析出,沉积在炉管管壁上,出现盐类“隐藏”现象。

图2 钠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

发生盐类“隐藏”时,其危害形同结垢,同样会导致管路堵塞、管壁超温、沉积物下腐蚀等问题。据统计采用磷酸盐处理的锅炉有90%都曾发生过盐类“隐藏”现象[5]。严格控制炉水中磷酸盐的浓度,在确保给水水质优良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炉水中Na3PO4的浓度是防止出现盐类“隐藏”现象的有效措施。因此压力越高的锅炉,其炉水中允许的磷酸盐浓度越低。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磷酸盐加药处理的控制方式比较灵活,手动、自动控制均能实现稳定加药。炉水加药量的调节也可通过改变溶液箱药液浓度、加药泵流量等多种方式实现。

但磷酸盐含量的控制标准非常严格,加药处理如果操作不当,会对锅炉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除了反应产生的水渣造成的影响外,盐类“隐藏”导致的危害更大。因此,需要尽量降低进入锅炉的给水中的残余硬度、及时排出生成的水渣,并严格控制炉水中磷酸盐的浓度,在保证不结垢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药液的低浓度。

参考文献:

[1] 庄秀梅.电厂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3] 袁萍帆等.发电厂化学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4] 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 第2部分:锅炉炉水磷酸盐处理[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5] 孙本达,杨宝红.火力发电厂水处理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